黄继红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一、知——感知友情
在引领学生理解送别诗中蕴含的离愁别绪前,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写诗背景和诗人的处境,也就是知人论诗、知时论诗。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相投相知相惜的情谊是学生必知的。当时李白大概28岁,诗名尚小,而孟浩然40岁左右,早已名声在外,这让生性洒脱的李白格外倾慕。于是他不远千里,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孟浩然,两人第一次见面便习性相投,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于是,相约共游江夏,饮酒作诗,相投相知后,李白对孟浩然的人品与学识更是满怀敬仰。后来,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依依惜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此两人之间的友谊成为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了解了友人间深厚的情谊,才能帮助学生在景物描绘中、在字里行间里体会出诗人在朋友远离自己而去时的惆怅与留恋。
二、读——感悟友情
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汇的桥梁。诗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动的意境美,需要吟诵;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加之古今汉语的差异,需要涵泳。因此,古诗教学需要读,使诗情画意灵动地闪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教学伊始就让学生自由地读全诗,读准字音,如指导“朝”“舍”的读音。在初读时,也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身体姿势,抒发内心的感受。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诗意后,教师可对学生说:读,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你准备通过怎样的朗读来表现王维对元二的感情呢?在诵读与讨论中,学生纷纷认为:诗的前两句风光如画——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应该读得轻快明朗些,表达出此时诗人内心虽因离别有些伤感,但色调清新的环境透露出了一种明朗且富于希望的情调。然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那雨后空气清新、绿柳如丝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学生还认为:虽然风景如画,但一想到元二此番西去路途遥远、危险重重,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王维的不舍与伤感都溢于言表。而且,出了阳关,不仅没有了故人,也没有了这风景,因此后两句应该读得低而深沉。在情绪铺排足够后,可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的诵读,感悟王维内心复杂的情愫。
通过吟诵、品味,读出那些字的韵和味,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信手拈来了。
三、释——补白友情
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都是学生赏析诗文、体会情感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明了诗意、补白感情。
如学习《别董大》这首诗,初读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讨论开篇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交流:黄云千里,日暮昏黄,北风狂吹,孤雁哀鸣,大雪纷飞。教师又问: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阴冷的天气,加上分手时的依依不舍,很容易让人伤心。有的说:与其说是天冷,还不如说是心里冷……教师补充道: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肃杀凄凉的环境渲染了离愁别绪。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读读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学生:理解意思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没有了前面的那种凄凉,反而给人一种很乐观的感觉。教师又问: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乐观?学生交流:从“莫愁”的意思体会到高适的细心与乐观,他不愿看到好友带着伤心离去,所以坚定地说“不用担心……”;“识”的意思是“赏识”而不仅仅是“认识”,从中感受到高适的话语很温暖,天气虽然寒冷,但董大定会自信满怀,浑身充满力量。教师马上启发道:如果你就是董大,听到朋友这样真诚地勉励自己,你会怎么说?学生纷纷补白:你的话如同春天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很温暖;还有学生说: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我不会因为离别而悲伤了……这既是对诗文的补白,更是学生们的移情体验。
通过这样的情境补白,诗中人物的情感不再局限于“依依惜别”,而兼具“赏识”“激励”“奋进”;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晰、丰满起来。
四、悟——凝聚友情
古诗教学的重点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笔者认为抓住“意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联想,由此及彼,就能情通古人了。
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告诉学生,其实要真正领会诗中的情味和意境,还需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悟。教师问:为什么是“寒雨”?学生诵读后说:因为雨是“夜入吴”的,深秋的夜晚,秋雨绵绵,让人感觉寒冷;有学生说:听着细细的雨声,诗人难以入睡,想到即将要与朋友分离,心里十分难过。教师补充:是啊,寒意不仅弥漫在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好朋友的心头上。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请你们用词语来描绘一下。有的学生说,依依不舍;有的说,难舍难分;有的说,孤独寂寞。教师又问:这种感情还体现在哪里?学生答:“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孤”字。教师肯定道:对。第二天清晨,辛渐即将登船北归。诗人伫立江边,遥望远处孤独的楚山,心中会默默念着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楚山啊,我的朋友走了,你知道我内心的孤独与不舍吗?有的说:朋友,祝你一路平安,我会想念你的;有的说:楚山,你知道我和辛渐的情谊有多深吗?有的说:楚山啊,你站得高望得远,一定要帮我陪伴辛渐平安回家……
以“寒雨”为发散点,引发学生思考,与诗人对话。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目光去凝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五、拓——铭刻友情
古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加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篇幅的影响,与诗文、诗人相关的资料、内容不可能齐全,所以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开发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
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此诗整体基调亲切快乐,从“踏歌声”可以感受到汪伦人未到而声先闻;从“忽闻”可推断李白离开时,汪伦可能不在家中。热情爽朗的歌声,不辞而别的随性,诗中直呼姓名的坦率,无一不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那种没有烦琐礼节的情谊,教师可进行相关故事的补充。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通过拓展材料的阅读,学生脑海中有关洒脱不羁的李白、豪放热情的汪伦的形象,顿时丰满、鲜活起来,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也铭刻在了学生的心中。
古诗是个聚宝盆,送别诗是盆中的奇葩,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乐于实践,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想象或联想,就能情满课堂。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3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