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来,大学成为新文学孕育的温床。现代作家中的许多人,都曾长期任教于高等学府。
这一时期的北京师范大学,也称得上气象不凡。不止钱玄同、黎锦熙等曾在这里任教,连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也曾长期任教北师大。稍后则有钟敬文、穆木天、焦菊隐、“九叶诗派”重要成员郑敏、李长之等著名现代作家和诗人长期执教于此。在师大培养的学生中比较有名的作家、诗人则有石评梅、“七月派”代表诗人牛汉等。这些名字,在很长时间里共同矗立起了师大的精神界碑,成为百年师大的灵魂和象征。
后来的上世纪80年代更成为今天不少人的追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谁写出一首诗、一篇小说就会成为校园里万人追捧的对象。他们不知道文学到底是什么,文学研究不像今天这样这么受到推崇,但文学创作是神圣的,文学创作的意义就在于它很难被模仿。但是,今天的文学教育几乎全部被颠覆了,教师的个人努力只能发现一点人才,但是从体制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这恐怕不是一个老师能做到的。这个体制还是需要一点氛围的,值得庆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北师大校园里留存有这样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