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新吗

2013-04-29 04:49王竹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新手生涯深层

王竹立

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到底是知识越多越好,还是不一定?让我们先来看看三个研究案例。

案例一:有人曾对300多名出生于1450年~1850年间的卓越人物,包括达芬奇、伽利略、莫扎特、伦希朗特、贝多芬等进行正规教育水平与卓越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正规教育水平与创造性成就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曲线,成就的高峰出现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很少或更多的教育训练(包括研究生教育)与低水平的成就联系在一起。因此,他认为高水平的知识对创新有负面影响。

案例二:研究者发现,专家们在适应游戏规则变化方面不及新手。他们设计了两类变化的测试:表面变化与深层变化。表面变化包括名称和一组牌的次序的变化,深层变化包括由输者开始下一局而不是赢者开始。新手和专家都在两种变化下受测试,专家特别容易受深层变化的影响,适应它们比新手更困难。这表明,知识使思维在适应世界的变化方面更不灵活。对“问题解决”的定势研究也证明,由于个体曾成功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由此形成了定势,这就使有经验的参与者陷入思维的习惯模式中,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负面迁移,仍盲目运用以前成功的方法,而忽视了一些更简单的解决办法。

案例三:一位名叫Hayes的学者研究了在音乐创作、绘画、诗歌创作等领域达到大师级水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领域中,即使是“最具天赋”的人,在创作出成名作之前也需要多年的准备。例如,他考察了76位作曲家从入门到创作出第一首成名作所花费的时间,分析了这些作曲家一生中创作的500多部名作。结果发现,这些作品中,只有3部是在作曲家创作生涯的第10年以前创作的,且这3部作品都是在创作生涯的第8年或第9年创作的。Hayes描述作曲家创作生涯的一般发展模式是:始于他称之为“默默无闻的10年”,其后才出现第一部杰作,接着创作生涯的10到25年间杰作迅速增加,在第25到49年间是创作力稳定的时期,最后逐渐减弱。据此,Hayes认为,准备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专心致志于某一学科)对于创新性成果来说是必需的。作曲家、画家、诗人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他们从事的研究中获得充分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该领域里达到世界级水平,这就是所谓创新的“10年法则”。Bloom及其合作者通过对不同的领域,如雕塑、数学、网球等达到世界水平成就的人的访谈调查研究,也证明了“10年法则”的正确性。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创新真正有用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知识在个人头脑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组织的以及如何利用的。只有根据个人需要和问题解决需要来组织、建构起来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才是对创新最有利的。然而,在学习的初期阶段,系统和正规的学习与训练还是需要的,因为它能给学习者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但这个时期不宜过长,以10年左右比较合适(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在网络时代,这个时间还可能缩短。即使在正规教育阶段,也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和训练,以减少系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思维僵化。

猜你喜欢
新手生涯深层
吐槽退役生涯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新手如何练马拉松?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碰撞:知名作家与新手司机
新手速来围观 养猪到底行不行?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