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花
笔者采用“情景设置——问题提出——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实录
1.课前引入
【情景1】在透明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然后将袋挤瘪,袋口用橡皮筋扎好,最后放在热水中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生:(兴奋)鼓起来,鼓起来……
师:为什么会鼓起来?
生l:塑料袋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小液滴不见了。
生2:大概液滴遇热蒸发变成气体了吧,所以塑料袋鼓起来了。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物质从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
板书:液体——气体(汽化)
2.课堂探究
【情景2】指导学生小组活动:擦、吹、体会。学生用酒精棉球把酒精擦在手背上,用嘴吹或用书扇(学生兴致很高,很兴奋)
师:有什么现象和感觉?
生:酒精不见了,干了,手有点凉凉的感觉。
师:酒精干了说明什么?手为什么有凉的感觉?
生1:酒精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手凉是因为酒精温度低。
生2:(抢着说)对!夏天热的时候跳到水里就凉快了,是因为水凉!
师:(愣了一下,惊讶地问)你们的意思是酒精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低吗?
生3、生4:(异口同声)是的!
师:大家都这么认为?
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说不知道。
师:那我们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
生:(基础较差的王某小声说)用温度计测一下。
师: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大家验证一下吧!
生:(急忙拿起温度计开始测量,不一会就听到有人说)酒精的温度和空气的温度是一样的。
师:(大声地问)大家得到什么结论?
生:(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温度都一样。
师:好!下面请测量酒精温度的同学把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到空气中,大家再观察一会儿看看温度计的读数有没有变化?
生1:(不一会就有学生惊奇地喊道)温度计读数下降了!
生2:我的温度计也下降了。
师:这时为什么温度计读数会下降?
生:酒精蒸发从温度计吸热,所以温度下降。
生:(听了同学的回答后,认为酒精凉的学生抢着说)手上擦酒精有凉的感觉是因为酒精蒸发从手上吸热。
师:(竖起大拇指笑着说)你说得很正确!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知道汽化这一物态变化要吸热,说明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并板书:汽化——吸热。
【情景3】(出示一杯冷水)这杯水过一段时间后会怎样?(再出示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过一会儿这杯热水又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都会减少,水由液体变成气体也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比较这两杯水发生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
师:比较水分变少的过程和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抢答,抢答气氛热烈。)
生1:第一杯冷水减少得比较平缓、比较慢、不剧烈,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生2:第二杯热水减少得更剧烈、更快,有气泡,内部也有气泡等。
生3:第二杯热水减少需要加热。
师:按照汽化的定义,这两杯水虽然都发生汽化现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种称为蒸发,第二种汽化方式称为沸腾。谁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与沸腾的例子?
生:雨后地上的水干了、晾晒衣服都是蒸发,烧开水、煮饭等都是沸腾。
【情景4】(出示晾衣服图)联系实际,你认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猜想(气氛较热烈)。
猜想1:与液体温度有关,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些。
猜想2:与液体表面积有关,展开的湿衣服比揉成一团的湿衣服干得快。
猜想3:与风的大小有关。(空气流动快慢)
猜想4:与空气湿度有关
……
教师把学生猜想一一板书到黑板上:温度、空气流速、表面积、液体种类、空气湿度。学生利用桌上器材(玻璃片两块、酒精、 胶头滴管、水、酒精灯、试管夹、硬纸板、大头针)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师巡视并偶尔参与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发言。通过验证学生对温度、空气流速、表面积和液体种类等因素达成共识,而空气湿度这个因素书上没有提及,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猜想。
接着,笔者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生尝试举例和分析)。
3.课后探究
课后笔者立即上网查找资料,确认空气湿度确实影响液体蒸发快慢。为了证明,笔者利用加湿器控制室内空气湿度,将细长玻璃管中加入一定的水记下液面高度,并固定在铁架台上静止放置。24小时后带学生去观察液面变化。用加湿器控制不同湿度,并用干湿温度计测出空气湿度,记下4组数据,发现:液体的蒸发随湿度的增大而减弱。之后笔者又用一节课给学生补充蒸发动态过程的知识,告诉学生蒸发是水分子进入空气和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水的一个动态过程。空气湿度越大从空气中进入水的水蒸气就越多,因此蒸发也越慢。水蒸发吸热,干湿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并给学生介绍干湿温度计原理。
二、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使得科学课堂魅力无穷、活力无限,课堂生成层出不穷。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不断涌现精彩。笔者反思在“汽化”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的两点体会:
1.抓住认知困难,切机指导
本节课中学生对温度计读数下降现象作出了错误解释,出现认知困难。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他的解释撇在一边,然后给他灌输正确答案,或叫其他同学作解释,用正确观点来进行覆盖,而是抓住时机将他的错误解释作为教学的新生长点,展开新的教学活动,把它看做组织学生再探究的宝贵资源,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的这部分生成,给学生留下生长的空间,切忌介入指导。
2.关注意外问题,切实指导
自从空气湿度对蒸发快慢影响的实验做完后,笔者慢慢发现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意外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教师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也可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不能当堂解决。显然,这些问题是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象征,是课堂重要的生成资源。那么,教师就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搪塞,也不能想当然下结论,更不能用“课后你自己去研究研究”来敷衍学生。相反,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这些意外问题,切实指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雨华.化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化学参考,2009(1).
[2]吕中二.影响蒸发快慢的第四因素[J].物理通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