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银华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学习兴趣;
导入;教学方式;主体作
用;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81—01
思想品德教学是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想品德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身的体会。
一、 精心进行导入
思想品德课程并非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要避免空洞说教,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当代中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选取其关注的话题进行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新课前,可先引导学生讲一讲自身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的看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后再适时地引入新课内容。这样做,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在单一对象的重复刺激下会逐渐变得分散,一些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引发人的高度注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运用某种教学方式,将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之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原有的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只有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保持。为此,教师要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要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教学。如,阅读、讨论、辩论、游戏、角色扮演及模拟活动等。由于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进行选择。每堂课应做到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交替运用,不同章节的教学要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經验和独立思考。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他们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当代中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强烈,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肯定。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应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当“主角”的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则力争每节课都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与空间。如,引导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演讲。上课时,则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课文。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展示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开展课外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其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还应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学习延伸至校内外其他活动中。适时地组织他们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课外活动,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其一,建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报刊,开展时事知识竞赛及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让他们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其二,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让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情况,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与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要采用何种激发方式,还有待于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