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国田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45—01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能否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激励性,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受传统理念支配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动态的、发展的、多维的眼光去评价一节课。
在课程改革中,一个好的评价标准,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跟传统的课堂评价一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也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预设性目标,一类是生成性目标。评价一节课,首先要看教师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目标既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又是一节课的归宿。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我们往往只重结果,而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在目标的实现当中基本不去考虑。新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的转变。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过程性目标的实现来体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预设性目标而进行。
二、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这个环节来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并指向多元教学目标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基于此,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独立性如何,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及学生获得的知识、情感、能力等。二是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关注教师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三是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组织与引导,使学生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这样一个平台上,实现知识的、能力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四是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为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五是要看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一直是课堂评价的最直接依据,因为教学总是要讲求效果的,没有效果的教学当然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然而,在不同的教学观念支配下,对教学效果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相应地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有人常说,不管用了什么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是一堂好课。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效果观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它顾及的更多的是眼前利益,追求得到立竿见影式的实惠,是“应试教育”氛围下教学理念的一种本能的显示。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只看结果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看过程。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了,沟通了,讨论了,体验了,操作了,经历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不是没有根基的,不是仅仅面对测试、考试的,而是能够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内化了的个人的知识,成为能够自如运用的知识。
另外,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解决课本中问题的能力,还要看学生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他的视野是否延伸到了课外,是否能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方法”;学生不仅仅是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和“材料”,通过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能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與取舍。
总之,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一节课,同样要看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学生是否主动地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