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玉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29—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考验,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能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教材,运用各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看录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打破学生不敢提问题的心理障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营造一种敢问、乐问、善问的气氛,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每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精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诸多的观察机会赋予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培养,是一个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好的图形创意进行认识,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和创意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丰碑》一课中有一幅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插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感人的画面,并联系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军需处长倚靠着树干牺牲了,他牺牲前想到了什么?他左手前伸好像要跟谁说话,可能说些什么?面对这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想象、乐于想象、会想象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 改革创新教育的方法
1. 在积极启发中创新。创新启发式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其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在启发式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不少教师误认为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教育,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启示学生。 二是操作问题。启发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期望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有些学生一时“启而不发”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该相信他们,多给予这些学生时间和机会。如果启发后,学生实在解答不出问题,教师就应通过生动、具体、细致的讲解去解答。要知道,启发式并非一切问题都要启发学生自己完成。
2. 在深度讨论中创新。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讨论等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拓宽时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创造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默读思考、朗读咏诵、讨论交流和合作研究等。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自己的观察、想象和独立的见解。此外,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的亮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