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在老师以罚款方式对待违纪学生的做法备受诟病的背景下,这位高三教师依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不惜以冒“背负骂名”和“被开除职务”的风险顶风违纪。这不禁让我们陷入纠结与不解:难道除了祭起金钱的魔棒,老师对矫正学生违规就真的束手无策?靠“以罚代管”的教育方式能够教育好学生吗?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教育学生是老师的本分,对学生违反纪律的情况,老师只有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的义务,无权以任何理由或任何形式予以罚款。我们可以理解这位高三班主任“只要学生考好,我无怨无悔”的良苦用心,甚至不怀疑其期末会将罚款全额退还的诚意,但“以罚代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却不容忽视。
首先,学生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每一分钱都出自其父母之手,而且多数家长都给孩子消费设有“封顶”限额。如果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或不敢向父母伸手,由“罚款”导致的生活拮据该如何解决?当他们不得不靠四处借钱或节衣缩食渡过难关时,这种危及生活的“罚款”唯有招骂,谈何“教育”;其次,贪玩和好奇原本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违反纪律被罚款,令他们着急的也许是“财政紧张”,未必就是“下不为例”的警醒。正如有学生坦言,罚钱只是一瞬间的痛,学生很难记住错误;其三,“以罚代管”传导的是“金钱万能”、“拿钱消灾”的观念,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害无益。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讲求方式、顾及效果。比如,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罚款的数额交由全班学生讨论等等。然而,这位班主任丝毫不顾及学生的现实感受,不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什么情况可以罚款,应该罚多少,完全凭老师的红口白牙,甚至可以信口开河地随意“涨价”。这种效仿商鞅“霸道治国”的一言堂,除了彰显其唯我独尊的家长制作风、不顾方式方法的教育懒政外,留给学生的也只有恐惧、反感和怨恨了。
可以想见,如果学生整天在防范与逆反的情绪中生活,會取得老师希望的“好成绩”吗?惩罚性教育往往讲究“杀一儆百”的震慑效果,在不足8天的时间里,全班85名学生中竟有超过20个学生被罚款,几乎占到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打击一大片”还叫“管理”,还算“教育”吗?
诚然,随着家庭的越来越民主,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这的确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老师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但“以罚代管”绝不是灵丹妙药。教书育人还应回归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育本源上,这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的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