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
“家长很省心!”
正午时分,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中心学校食堂里人头攒动,记者碰上几位正和孩子一起用餐的家长。
“以前来看娃,都是把娃带到校外餐馆吃。现在学校食堂饭菜好了,我也花4块钱在食堂吃!”八年级学生家长王世英说,孩子每周只回家一次,学校食堂办好了家长很省心。
食堂开了4个窗口,每个窗口里都摆着一排不锈钢菜盆,穿白大褂、戴口罩的师傅们正给排着长队的学生打饭。九年级学生李宝宝要了菜瓜炒肉片、洋芋烧肉、白菜炖粉条和一份米饭,一共花了4元钱。
“早上是包子和牛肉面,中午和晚上一般是两荤两素。一天10块钱就够了!”李宝宝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饭菜便宜、味道又好,同学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到校外吃了。街上原先有4家餐馆,现在只剩一家了。
农村学校食堂为何如此受欢迎?小满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春军说,多亏区里实施的农村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工程,学校不仅建起了能容纳400人就餐的食堂,还配备了不锈钢灶台、消毒柜和面机、冰柜、蒸车等标准化灶具,“光这套灶具就花了30万元,以前想也不敢想”。
在甘州区党寨中学、三闸镇中心学校、龙渠乡中心学校,记者看到食堂都统一配备了标准化灶具,厨房整洁卫生,餐厅宽敞明亮。
甘州区教育局副局长徐增银说,从2009年以来,市区先后投资345.3万元,为全区5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了标准化灶具。
记者在甘州区明永乡中心学校看到,在后操场一栋新建的综合楼前,几个建筑工人正在紧张地装修楼门。综合楼的竣工,解决了王世辉校长的一块“心病”:“这是集住宿、餐饮一体的综合楼,一楼是学生餐厅。”
学校一栋平房前摆着一排排餐桌,看到记者的疑惑,王校长笑着解释说:“这是原来的餐厅,修建于1998年,面积太小。部分学生只能在外面吃。遇到下雨下雪天,吃饭都没有地方。”
甘州区教育局局长秦福伟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把项目资金重点放在农村中小学食堂改造上面,先后投资572.49万元,新建、改扩建食堂4814平方米。仅2012年,甘州区投资2710万元,改、修建农村中小学食堂11个。”目前,像明永中心学校一样,其余10所农村学校餐厅均已基本完成,全部可以投入使用。
“没有问题,学生再吃”
修好了餐厅,如何管理好?
刘兴强是小满镇中心学校的食堂管理员,他每天的任务有三个:早上起来,检查碗筷的消毒和餐厅卫生;对采购的蔬菜、肉类的索证进行核实、登记;督促各灶留样。
刘老师告诉记者,除三项常规工作之外,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陪餐。虽然食品都经过严格把关,但刘兴强还是放心不下,伙食管理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就轮流“先尝”,没有问题,再让学生吃。
“除了资金投入和硬件改善,甘州区在学校食堂管理上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徐增银说,“我们要求各校把好‘三关,即原料进口关、蔬菜清洗关、食品分餐关;做到‘三防:一防食物变酸、腐烂、变质及污染食品,二防他人投毒,三防疾病流行传染。”
徐增银告诉记者:各校都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后勤负责人、伙食监管员、行政值周领导为成员的食堂管理领导小组,重点抓食堂规范化管理和食品卫生安全。
“所有食品和原料都实行定点采购,学校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卫生安全合同,并索证备案。”在甘州区少年军校食堂,正在查看饭菜质量的伙食监管员李正文告诉记者,他每天的任务就是质量把关,蔬菜和肉品经他签字才能进入食堂;饭菜做出来,他要根据色香味以及师生反馈情况打分,并督促留样。
翻开他手上的《食品监督考核监督表》,记者看到,当天早餐“量”这一栏扣了2分,原因是“油饼过小”,午餐“味”这一栏扣了3分,原因是“菜花炒肉盐太大了”……
“学校与食堂10天结算一次,每扣一分,按照营业额的0.1%扣钱。” 李正文解释道。
小满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春军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每学期给寄宿小学生补助500元生活费,中学生补助625元,学校在家长签字后直接打入学生饭卡,班主任负责监督,保证学生一日三餐。
记者采访当天,明永中心学校餐厅下午给学生准备的是臊子面。厨师张军说,早上臊子面一碗2.5元,比外面少一元,饭菜就是成本费。
王世辉校长说:“学校按照物价涨幅,从勤工俭学收入中相应补贴一些,确保每一分钱都进学生的肚子。尽管价格上涨,对学校食堂没有太大影响。学生依然能吃得好、吃得便宜。”
“留住手艺过硬的厨师”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很多学校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好厨师不好找,留住好厨师很难。
采访时,记者看到龙渠乡中心学校餐厅门口立着一块黑板,学校三个灶的评分情况写得清清楚楚。“我们都是承包者,压力大,如果饭菜做得不好,就没有人吃。”焦师傅说,现在学生吃饭每顿都不重样。学校每周都要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按照质量、服务、营养搭配等打分,责任大、压力大。
白师傅说,饭菜做得合不合学生口味,全在主厨的手艺。他算了一笔账:一个灶至少需要5个人,主厨的工资低了没有人干。他请了两个主厨,每人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
管理后勤的徐主任说,5个厨师平均按1600元计算,一月净工资学校得支出8000多元。这些钱不能从学生身上扣,只能从勤工俭学或公用经费中支出。即使这样,厨师们意见还是很大。工资低了,没人愿意到学校做饭,好的厨师就更难请了。
鞠堂是花寨中心学校的主厨。学校给他每月发1600元工资。问他来学校当厨师的原因,他说:家人在外打工,他在家还种地,顺便陪孩子上学。在这干,陪孩子上学、种地两不耽搁。
党寨镇中心学校食堂吴师傅曾开过10年餐馆,有专业资格证和厨师上岗证,去年被聘为学校食堂主厨。“现在菜价上涨,餐馆生意不好做就来学校做饭,好在有两个假期,可以到外面打打短工,加起来收入还可以。”
邓师傅是明永乡沿河村教学点聘请的厨师,每月的工资是800元。“教学点学生少,厨师的工资一般都不高。”王世辉校长说,“教学点聘请的厨师一般都是本村的留守妇女, 800元工资还是村委会支付的。”
一位厨师一月工资2000多元,像党寨中学这样规模的学校可以承受,厨师还算稳定。教学点工资较低,厨师一茬一茬地换。为了留住厨师,各学校制定了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厨师待遇,目的就是能留住手艺过硬的厨师。
“到下一个灶看看”
下午,记者赶到甘州区龙渠乡中心学校时,正赶上学生就餐,走进餐厅记者看到,厨窗口挂着喷绘的菜谱,饭菜的种类和价格一目了然,大厅里整齐地摆放着150个不锈钢餐桌,每个餐桌设四个座位,大厅的两边是两个洗碗池。餐厅有四个操作间,每个操作间里消毒柜、削皮机、和面机、冰柜、蒸车、切菜机等一应俱全。
王静秋和何倩倩是来餐厅最早的两位学生,她俩脖子上都挂着一张饭卡,手里拿着饭盒和筷子,站在售飯处打饭。
“小同学,今天是豆浆、油炸饼子,还有米线,吃啥呀?”一号灶的焦师傅招呼着。“油饼太腻了,不爱吃!”调皮的王静秋冲焦师傅摆摆手,两人来到二号灶,“红烧鸡块、酸辣土豆丝、醋熘番瓜,还有木耳炒肉,是吃拉面还是炒面呀?”陈师傅像是在背菜谱。
转了一圈,最终何倩倩选择了一号灶的米线,王静秋到二号灶要了一份炒面片。
食堂品种多样的饭菜让学生们有了更多选择,也让他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