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宏
一、知识构建
受地质规律的影响,资源供给在全球的分配极不平衡,产生了生产区与消费区的空间分离,这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交通运输就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共有五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方便快捷、经济安全,形成了高速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交通运输网络一旦形成,其对聚落、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本节探讨的就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内容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 将教学要求解读如下:行为条件:“结合实例”;行为动词:“分析”;认知内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活动建议为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从本节的标题看,教材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引言”、“交通运输与聚落”、“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和“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可以看出三部分知识并列分布,教材通过分别阐述交通对聚落、城镇和商业网点的影响,综合体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在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作用、方式和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的影响阐述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关系,然后通过古代沿河设城和现代沿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布局的介绍以及扬州的兴衰,说明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商业活动离不开交通运输,虽然商业网点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教材利用“活动”,以山区和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布局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来说明这个问题,再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的深刻影响。
从课标来看,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本课标包含的知识结构如图1。
交通运输与聚落。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方面:①聚落的形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进而发展成为城市;②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教材以古代“南船北马”的运输方式为例,介绍了古代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主要分布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交通以水运为主,聚落则临水分布。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铁路、公路的修建,聚落多沿铁路、公路线发展。教材通过图3-30说明了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分布及其与主要铁路线路的关系。受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的影响,聚落的形态南北方存在差异,北方多呈团块状,南方多呈带状。教材通过图3-31和图3-32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南北方交通的差异和聚落分布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构建可以用图2和图3呈现。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这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带动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交通运输的衰落也会导致城市的衰败;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镇分布密切相关。教材分古代和现代两方面阐述。古代,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大城市沿河流发展起来,如巴黎、伦敦等。教材还以图3-33说明我国大多数城市也是沿河、沿湖、沿海发展起来,如南京、开封等。现代,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一些城市多沿铁路线发展起来,如石家庄、郑州、株洲等。图3-30也是这一问题的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的衰落也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教材以京杭运河的衰落、京沪铁路线的修建为例说明交通的变化对城市布局与发展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构建可以用图4呈现。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教材首先以文字形式阐述了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形成。商业活动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便利的地方就容易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繁荣又能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交通运输的差异与商业网点的差异。商业网点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教材用“活动”,以山区和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布局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的联系与区别。商业中心包括商业网点,二者在规模、布局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不同。表1说明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各自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教材最后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有深刻影响,从以下几方面举例说明。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结合部;集装箱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市场、超市;交通发展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距离已经不是障碍,出现了许多大型休闲购物中心。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购物方式,如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知识构建参照图5。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基本读图技巧,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能利用相关地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得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城市空间布局一般沿交通干线扩展,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聚落多呈团块状,河网密度较大地区,聚落多沿河、铁路或公路呈带状分布);能通过山区、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的比较分析得出影响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因素及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能通过课堂学习总结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影响的一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关心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学生家乡所在地商业网点布局的调查、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研读课程标准知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强调现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给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带来的影响,是本单元核心基础知识“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突出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现代经济的影响。
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从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包括两部分: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这两部分应该是包含关系,因为城镇是聚落的一种,所以虽然教材用了很大篇幅介绍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但是这部分还是应该从属于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又包含宏观方面的空间布局和微观方面的聚落形态。教材以文字方式介绍我国古代南北方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导致聚落空间分布的不同,图3-33直观地显示了长江和珠江干支流的通航河段,在河流两岸尤其在干支流交汇处分布着众多的港口城市,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流对城市区位的重要影响。图3-30展示了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的分布情况,大多数城市是铁路枢纽。除铁路外,还有高速公路、航空线、内河航线等其它运输方式同外界联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阅读“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结合古今中外大量史实,说明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了一种运输方式的兴起、地位上升,有可能引起其它运输方式的衰落,导致该运输线路上城市的衰落。教材又以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等铁路枢纽城市的兴起和扬州、济宁、聊城等运河城市的衰落为例,说明一个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教材通过图3-31和图3-32形象地展示了南北方聚落的差异,通过活动,列表比较我国北方和南方聚落形态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关键要分析出因为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导致南北方聚落的分布和形状均不同。
在地域联系方面,除交通运输外,商业活动也属于地域联系的范畴,但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专门学习商业活动,而是从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关系的角度学习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这种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人类的商业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地理学习还是要偏重空间分布问题的学习,通过渗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商业活动是怎样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建立起地域之间联系的。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这部分知识,教材先介绍了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概念、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再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山区和平原交通线路布局的不同导致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不同,图3-37体现山区商业网点稀疏且沿山谷分布,图3-38表现了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密集且沿主要交通线分布。最后又以集装箱、现代物流业等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有深刻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的影响可总结如图6所示。
2.教学难点剖析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是本节的难点,主要包括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铁路运输对城镇布局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变化对城镇布局的影响三部分知识。
(1)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古代,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大城市多沿河流沿岸发展起来。教材通过图3-33和阅读材料“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直观展示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通过活动分析广州、武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从深层次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如表2)。
(2)铁路运输对城镇布局的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借助高速度、大运量的优势,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形成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如石家庄、兰州、株洲、怀化等。
(3)交通运输变化对城镇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相应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使沿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但有可能造成其它运输线路上城市的衰落。如京杭运河的修建使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得到充分发展,但运河严重淤塞后,这些城市发展明显受阻。京沪铁路修建后,铁路沿线的城市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读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节教材图片多达12幅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形态等获得直观感受,进而通过描述和分析提高地理能力。例如,读图3-37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图3-38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示意,让学生分析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既可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时,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山区、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图,认识到商业网点布局与交通布局的关系,而学生则利用所学结论分析我县商业中心布局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形态、商业网点分布所产生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学生在初二已经学习过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种类及特点等基本知识,并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交通运输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必修一学习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必修二第一章中的人口空间变化,第二章城市区位、空间结构、城市化,第三章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农业与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等内容均与本节内容关系密切。可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只不过还没有分析具体案例的经历,不能将所学知识分析总结成一般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教学案例分析交通运输的方式变化、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既突出了本单元的核心基础知识,又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并培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由于教材中涉及的案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同时也缺乏相关图像,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教师手中的资料或联系自己家乡城市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身边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及参与意识。
2.活动指导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对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调查,将主要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填注在家乡平面图上,简要分析它们的布局与交通线路、居民区分布的关系,并对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要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绘图两个环节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并交流,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联系家乡的实际并实现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