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看过古装剧的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
一点火星,可毁一户人家;一场大火,可葬半座城池。“须臾火发天为红,茆屋疾卷如飞莲。”所以放火和杀人往往连在一起,只因罪孽深重……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古人就这样,时刻戒备,力求防火。
祝融是女生?
民国藏家叶德辉在珍藏的图书中夹入一两张春宫画片,好友陈子展偶然看见,便问其缘故,答曰:“避火”。并解释火神原来是位美丽小姐,服侍她的丫鬟多达几十人,后因出事,被玉皇大帝贬为灶下神,因而性隋变得暴躁。她平时穿淡黄色衣服,一发怒就变成红色衣服,从而引起火灾,但因出身闺阁,盛怒之下,看到春宫画也不禁害羞拂面而去,如此便可避免火灾。
这就是古代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力捧的“避火图”。在民间,人们把它吊在房梁上;在贵胄家,把它搁于字画中。直到今天,收藏古董字画的人仍旧保留这个习惯。
避火图还有一个说法,古人认为男女欢好,可以产生巨大能量,“阴”极大地发扬、宣泄,可以压制住火这个最大的“阳”,从而起到防火作用。
火神有好几位,比较知名的是祝融。传说祝融为黄帝赐名:“祝”是永远之义,“融”是光明之义,愿祝融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只是,不知道害羞的那位火神是不是祝融呢?
由于火的力量太过强大,古人对火有原始的敬畏,尊之为神。不允许用脚踩火、骑火,不允许说火的坏话。如果火烧了森林或有人发烧,往往被视为火神发怒。就连古代建筑贴“小心火烛”字样时,“火”字还得倒着写。这种做法与“福”字倒写意思全然不同,一来是敬畏,二来是希望人们看到倒写的“火”字,引发好奇,多看几眼,从而引起重视。
青砖小瓦马头墙
因为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所以古人充分发挥智慧,想出无数防火办法。最典型的当属徽派建筑的马头封火墙,这样的墙从徽州城乡,到徽商落脚的城市都有分布,沿用至今。
封火墙最初的形态是在木质墙壁上涂抹灰泥,来提高防火性能,后来才出现砌于砖墙之内的穿斗式山墙。在传统村落中,以家为单位,以围墙相连建造封火墙,能够十分有效地防范火灾。除了马头墙,还有“五岳朝天型”、“雀尾式”、“哺鸡式”等。
封火墙防火的例子数不胜数。隔壁人家失火,大火在墙壁上呼呼直旋,就是冲不过去。往往是着火的那边烧得一塌糊涂,封火墙这边毫发无损。
除了封火墙,古代建筑选宅背山面水,也有避灾防火的意思。像浙江兰溪八卦村这样的村落,按八卦图分割,不管哪家发生火灾,取八卦中心之水的救火距离都是直线,可有效避免火烧连营。
以上做法都是务实,民间还有务虚的防火做法,最常见的当数“藻井”。在一些殿堂、阁楼内天花板的正中,有像倒扣的斗或平地碗,在交错重迭的梁椽上,构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在这个凹面上,或精雕、或细镂、或彩绘着各式藻类植物的花纹,四周还雕刻各种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盖。古人认为,在殿堂或阁楼最高处做井,同时装饰藻类水生植物,可以压伏火魔。虽然听上去横竖都有点“二”,但也算表达了古人对防火的美好愿望。
在故宫,巨大的水缸随处可见。这种缸被称为“太平缸”、“吉祥缸”,里面装满了水。最多的时候,故宫足足有308口这样的大缸。据说这些缸是用来防火的,因为从五行来看,木生火,而水克火,所以放一口大水缸,克上一克,且水缸最好是金的,因为金生水。
当年和绅抓住乾隆皇帝这个心理,自请监督金水缸的制作。很快,几百口水缸制作出来,金晃晃、亮闪闪,乾隆龙颜大悦,以为从此无虑。直到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刮走水缸外面的一层金,后人才知道,和绅只在水缸外面镀了一层金。难怪故宫的房子总是失火!
火烧乌纱帽
自古以来,政府都非常重视防火。对于火,从来都是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杀人放火,两者几乎同罪,惩罚相当重,轻则杖笞监禁或发配洪荒地带,重则斩首且抄没家财。最夸张的是,殷商时乱丢灰烬都会被砍手……
在宋代,因为火灾太过频繁,对火灾肇事者处罚异常严苛。《东轩笔录》记载,汴京火禁很严,半夜不能点火,如果要点火,得先向厢使报告。
当了枢密使的狄青,有一天在自家庭院烧纸祭祀,管家一时忘记报告了。结果探子看见,就报告了厢使和开封知府,他们急忙赶过去,火早已熄灭。但第二天,开封流言四起,说“狄枢密家夜有光怪烛天”,污蔑他有做皇帝的想法,是危险分子。狄青非常恐惧,连忙自请降罪到陈州,后来客死异乡。堂堂名将,不过在家里祭拜了一下,就被诬蔑甚至遭遇黜降,竟没人敢出来为他说两句,可见“京师火禁甚严”不虚。
由于防火太严,以至于某些无赖借此中伤得罪过自己的官员,不少官员因此被罢官,这便是宋代有名的“火烧乌纱帽”。
早在周代,已经设立了掌管防火灭火的“火官”,颁布“火禁”。《周礼·秋官》记有司缴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当时,防火人员手摇木铃,提醒居民防范火灾,并成为习俗,直至明清。通常情况下,每晚临近黄昏,火官就会出来喊:“某某时节,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此刻人们就会看一看灶口有没有火种,并将柴草拿净。在古装剧中经常听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绝对不是瞎掰的。
比较完备的防火法规出现在唐代,宋代则正式制定了军队救火的法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救火时铺兵分工合作,有运水的、有灭火的,还有救护居民的。每遇火灾,军巡铺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扑灭火势,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消防专职部队。迁都临安后,“消防队”称为“防隅军”,全城“防隅巡警”的数量高达2300多人。
古代的“119”
今天遇到火灾可以打“119”,消防队有十分专业的灭火设备,不知道古代有哪些专业灭火设备?
唐代,有一种水袋灭火器,是用马皮或牛皮制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紧,插一根去节的竹子,稍加挤压,水就可以通过竹子流出来。火灾出现,四五个壮丁抓着袋子扶着竹子,向着火点注水。
到宋代,军巡铺配备有各种灭火工具,大大小小的桶、斧锯、梯子、绳索等应有尽有。灭火装备也更为先进,是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水囊,里面装着水。起火时,将水囊通过各种装置丢到着火的地方,水囊或被摔破,或被火烧破,水流火灭,十分方便。远距离作战,还能保护消防官兵的安全。
到明清,灭火装备就更先进了,出现了水龙。一压一抬木质手柄,装在桶里的水就会受压通过软水管喷出来,喷射距离可达十余米。大清抚远大将军韦小宝曾用水龙立下大功。当时久攻雅克萨城不下,隆冬来临,无奈收兵之前想出一口恶气,遂取来十余架随军水龙,融雪为水再撒尿进去,喝令清兵射向城头。众将“一齐奋勇,扳动水龙上的杠杆,一放一压,水管中的热水便笔直向城头射去”,冲得罗刹兵避让叫骂。隆冬时节,热水很快变冰,由此心生一计,将大树淘空,烧滚热水,做成临时水龙,射水进城,不损一兵一卒,收复雅克萨城。由此可见,水龙不仅能灭火,用得恰当,还能打胜仗。
乡下地方,造不起火龙,就用竹筒水枪灭火。这个类似小时候玩过的手压水枪,是将一根毛竹打通,末端开一个铜钱大小的孔,另一端用木头活塞插进竹筒。救火时,将孔浸在水里活塞后拉,竹筒便吸满了水,再用力推动活塞,水就射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