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英
问:编辑同志,您好!在刚刚闭幕的G20峰会上,汇率问题依然是一大看点。有业内人士认为:“发达国家打着‘抗击通缩的旗号,行竞争性货币贬值之实”。随着竞争性贬值的到来,主要货币国都将利用自己的超主权货币来转移危机。请问,究竟什么是货币竞争性贬值?
北京读者:袁松林
袁松林同志:
您好!所谓货币竞争性贬值,是指一些主要经济体在面临经济衰退时,相互攀比不断使本国货币贬值,试图以此来提高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刺激本国出口和就业。公认的货币竞争性贬值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以及日本各国陆续放弃了他们在此之前的金本位,使其货币竞相贬值,并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进口关税,目的是想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以增加本国就业。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主要货币国央行纷纷放松银根。继2012年美联储相继宣布第三轮(QE3)和第四轮(QE4)量化宽松政策之后,日本央行也开动了印钞机,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去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从安倍履新的去年12月26日到2月15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日元对美元贬值幅度就超过8.4%。日美央行的作法引发不少国家的批评,认为这可能使各国竞相通过本币贬值、资本管制等手段抵御汇率冲击,从而引发货币战争。
对此,日本解释,其新出台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只是为了消除通货紧缩,不是为了促使日元贬值。美国重申其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了促进美国需求的复苏,而美国复苏也有利于世界其它国家。国际组织官员则称“货币战”的提法被夸大了。为了防止这种分歧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以及货币汇率产生的影响,20国集团的会议公告淡化了竞争性贬值问题,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到,“我们将避免采取竞争性贬值”。
实际上,尽管美日欧的货币贬值是出于刺激经济的考虑,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种货币贬值也难免对其他国家带来冲击,甚至有些政策本身就有与其它国家争夺市场的意思。就美国而言,从QE1到QE4,都不是“纯”以振兴美国的国内经济为目的,都有很强的外部溢出效应,说白了就是要试图通过美元贬值来推进美国的五年出口倍增计划,促进美国的再工业化进程。然而,从其他国家角度来看,则不得不面对因此而带来的某种程度的贸易转移结果与投资回流美国结果。除美国外,日本进行货币贬值也打好了与其他国家进行利益博弈的“小算盘”。日本是一个对海外市场与海外资源依赖程度都很高的国家,而如果日元持续贬值下去,日本的出口竞争力会有明显提高,而且日本在海外投资收益也可以兑换出更多本币,有助于日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吃“回头草”,对前些年转移出去的一部分产业再重新染指。
有学者认为,竞争性贬值和提高进口关税政策某种程度上是“以邻为壑”,凯恩斯这种通过货币贬值刺激经济的理论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他把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简单地归结为货币发行量,忽视了影响经济的其它因素。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发达经济体央行连续采取价格宽松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增加货币供应量,试图通过货币贬值刺激经济,但这些政策不但没有增加各国的就业,反而使世界总需求不断下滑,而且通过资本外溢引发新兴经济体市场价格上涨,使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