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共振与响应灵敏度相结合的そ峁顾鹕思觳夥椒

2013-04-29 00:44:03刘鎏闫云聚常晓通袭著有
关键词:共振背景噪声

刘鎏 闫云聚 常晓通 袭著有

随机共振(SR)的概念1981年由意大利学者Benzie[1]在研究古气象冰川问题时提出,用于解释地球冰川期的周期性,随后30多年不少学者尝试着将该非线性现象研究方法应用于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献[2]将随机共振理论应用于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实现了强噪声背景下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微弱信号的提取;天津大学冷永刚博士提出的大信号变尺度随机共振方法,实现了绝热近似理论大参数条件下的随机共振,并将其应用到电机的故障监测与诊断、油管缺陷的漏磁检测等工程实例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国防科技大学的胡茑庆等将随机共振的理论用于机械故障早期检测方法的研究,成功识别出了强噪声背景下的转子碰摩故障信息[4].随机共振原理的优势是能够从强噪声背景下提取出有用的信号信息,为进一步将该理论运用于工程结构损伤检测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研究途径.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随机共振具有从强噪声背景中检测微弱信号的优势,但工程结构损伤发生的时刻、大小和位置都是未知的,这与化学信号的提取以及旋转机械的早期故障诊断有很大区别,仅通过随机共振难以实现结构的损伤定位,将随机共振理论用于结构初期损伤识别仍是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猜你喜欢
共振背景噪声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噪声可退化且依赖于状态和分布的平均场博弈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2
控制噪声有妙法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