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呼唤“教”“学”共振

2013-04-29 12:41张同华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文生命情感

张同华

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征,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有效”,甚至达到“高效”呢?经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与“学”应该“和谐共振”。一方面,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缺失,而且要主动发挥;另一方面,必须把自主体验学习过程的权利还给学生。这两者还要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课堂焕发活力。

一、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课堂上,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的长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其精神文化之旅的亲切的导游。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纸面上的世界变成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味提升的过程。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到这样几点。

1.问题设计要别具匠心。学贵生疑,精妙、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会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会主动地研读文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2.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讲究实效,让母语焕发出人文光彩。字词训练,既活又实,讲究章法;说写训练,层次分明,螺旋上升;读的训练,贯穿始终,读出形、读出情、读出韵味。教师在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时,还要注意到:①汉字词语的训练体现人文内涵。②关注语言内容的人文承载。③把握训练目标的人文关照。正因为所有训练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训练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当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④训练的设计体现出人文情趣。

3.朗读的指导要恰到好处。①自主读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或放声、或轻声、或默读,把阅读实践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我探究,加深理解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②注意读的时机。读应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心灵感悟的声音再现,而不应该是迫于形势下的“无病呻吟”。读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要选准时机。正如叶圣陶所说:“激昂处要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要还它个委婉。”③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引读、范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等,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内涵,体现出学生情感的升华的过程。④对重点句子的朗读指导不是单纯从技术上入手,更要注重以情促读。教师通过多次加温,学生朗读表现的欲望一定会高涨。正所谓“水到渠必成”,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才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总之,读应该贯穿课的始终,读的指导应该是立体的、多层面的、恰到好处的。

4.灵活科学地处理“生成”。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灵动的生成宛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会谱出了一首和谐的生命乐章。然而,生机勃勃的课堂景象的呈现,得益于教师根据教材、学情作出的合理的安排(即预设);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珍视;得益于老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从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中,从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学生的心灵激荡起了智慧的涟漪,才形成了灵动的“生成”。此外,教师对这些无法预约的生成地恰当处理,既能加速对重难点的突破,又能有效避免教学偏离主线的膨胀。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学中往往会迸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稍纵即逝,抓住了,便会让教学锦上添花。反之,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纠缠,使教学偏离主线。教师对生成的处理要高明,或插问追索,放大生成,即参照预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追问点;或委婉拒绝,搁置生成,即巧妙引导回归文本;或迂回突破,缩小生成。凡此种种,均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事实证明,“教”得好,才能“学”得好;“教”得积极,才能“学”得主动。窦桂梅老师在教《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就“教”得非常积极。她在不断移动阅读视点的过程中,始终主动机敏地发挥鼓励、引导作用,或指点、或示范、或调侃、或质疑,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精神空间,引发了学生自主研读的激情。“教”得积极,成了她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教师必须把自主体验学习过程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学”的问题上,教师不可回避,而要积极地担负起“责任”。那么,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体验呢?

1.善于调动。教师必须动用一切可用资源,采取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正确导向地指引下,在充满灵性和情感的交流中,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地、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与探索,或自读感悟、或感情朗读、或合作探究。一些教师在课上“砸”了的时候,往往埋怨学生学得不够积极。其实,这些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调动到不到位,调动得不得法。窦桂梅老师教《三打白骨精》,她在施教过程中也有教得“吃力”的时候,原因是学生“启而不发”。那时,窦老师没有被动地“教”,而是积极地变换策略,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2.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呼唤本真,语文呼唤生命。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语文教学应该与生命同行,“知识课堂”应该走向“生命课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称赞他们的多元理解,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等,学生生命的本真才能得以彰显,活力才能得以释放。

如若一节课能够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学生必定愉悦而动情,经久而不疲,而且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必定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教师、学生在和谐、美妙的母语体验、互动中,实现着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人格的认同。大家在共同创造的无限时空中进行着精神的远游,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谁能说这样的课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与“学”必须“和谐共振”。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人文生命情感
人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