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涛
在培训时,和几个昔日同窗在一起闲谈起学生的作文,一位同窗向我提出他一直困惑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作文水平很差,语言乏味,结构零散,他对于如何教给学生写好作文很头疼。他也看了许多文章并且询问了很多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多读多写。于是,他在班上成立了“读书角”,并让学生拿来了许多作文书,学生也读了不少,拿过一本作文书的目录,只要提到一篇,学生就能把这篇作文的内容复述出来,可是学生的作文还是起色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由此,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英国有一个叫亚克敦的读书人,他一生嗜书如命,家里大约有7万册藏书。亚克敦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阅读,直到他66岁逝世。可是,他终身没有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反被后人讥讽为“两脚书橱”。
看书,只关注故事情节,关心结局会怎么样;看一本书,翻过一遍就完工了,放在一边不会再拿起……用这种方式去阅读,即使读再多的书,对学生来说也只是阅读数量的增加,而不是阅读质量的提高,从而带来的阅读收获也是少得可怜。所以,我们在实施“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的同时,一定别让学生成为“两脚书橱”。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的读书呢?我在此谈谈自己平日的一些做法:
一、勤动笔墨多积累
首先,要鼓励学生在书上圈点勾划(限自己的书)。在你认为重点的文字下划实(虚)线、划勾、画圈等特殊标记符号,作为你下次再读时的直接切入点,让你直奔文眼,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有时候,一本书、一篇文章可能精华部分就那么几个段落、几句话,你标记出来,就等于找到了名酒的贮藏处,下次再翻阅时你就可以直奔这瓶名酒了。其次,让学生给书做批注,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读者读书时思路是跟着作者走的,有时你突然感到他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或英雄所见略同,你的大脑便被激活了,自己的思想就出来了。然而这些片段的、凌乱的思想又很难在第一时间理出头绪,何况如果去做这件事,就会打断连续阅读的快乐。所以,这个时候,三言两语,及时地把思考的要点批注到书页的空白处,一来不费时间、不会打断你的连续阅读,二来可以保留你的原始思想,三也可以作为你以后再阅读时的思考线索,这都会对你系统的思考与研究大有裨益。再次,要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应该像蜜蜂采蜜那样及时地、不断地把优美、精彩的词句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以致用。
二、走进文本促理解
内容是文章的形,主题是文章的绳,情感是文章的魂,只有这三者都关注,才有利于学生阅读,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第一遍阅读,明确内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过程是怎样的?重点写了什么……可在阅读前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读,也可在读后回答这些问题。内容的感知是理解主题的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留意生活中类似的素材,达到提炼素材的作用。第二遍阅读,可联系内容,体味重点词句,感悟主题与中心,思考:这些内容的描写集中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什么中心?从哪些词句能充分体会到?为什么?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深入阅读,明确一篇文章的形散神聚。第三遍阅读,与文本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走进这三者的情感世界。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自己读后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这样一来,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活”起来,才能更感染、影响学生。
三、讨论交流拓思路
利用阅读课,学生可以交流自己读过的优秀的文章,朗读其中的经典语段,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欣赏。读诗歌的同学也可以有感情地把诗歌诵读给大家听。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自己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可以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与经验,在讨论过程中,思想、方法、经验的交流有时可以使你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茅塞顿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无数事实说明,经常交流,能起到启发、补充、开拓思路的作用。
四、学以致用是根本
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了,才是自己头脑中的财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所学所记,将摘记的优美词句,运用到作文中去。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所犯的毛病,如:堆砌词句、断取内容情节等,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而非指责和嘲讽。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在阅读中收获与积累。下课時,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阅读中积累的词、句,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开卷有益,只要学生多读,会读,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提高呢?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阅读,并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达到由“教”到“不教”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