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
作者写书,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过滤,总是把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所以读书,接触到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时,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我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选择。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zhēn)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被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的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bèi)者都有。当然可读的书也很多。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不同的读法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合”就是与书本与作者合在一起。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明白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xī)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也就是说必须入书,与书相合,才能了解书,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lán)珊处”,这种豁(huò)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好不畅快。
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參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学活用”,用文一点的话,就叫做“六经注我”。读书到这般地步,不只有乐,而且有成矣。
(月月鸟选自《初中生世界·八年级读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