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凉山之“凉”、月城之幽蜚声中外,随着我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态条件的日渐衰败,清凉秀美、民风独特的凉山彝族地区业已成为吸引全球客源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凉山彝区与欧美地区超长距大跨度的自然地理、人文民风差别虽然是吸引国际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但也必然会在宗教背景、审美情趣、饮食起居、行为礼仪、民俗民风等方面出现相克相悖的现象。本文从“客源”(欧美)、“目的”(凉山)两地宗教、习俗等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切入,重点对欧美基督教区域游客在凉山彝区“外游”诸环节中的“双向禁忌”做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凉山彝区;欧美地区;外游客源;双向禁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5-0065-07
作者简介:李滨(1958-),男,四川凉山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民间收藏与市场运作、国际旅游。四川 成都610041
一、凉山彝区对国际“外游”客源的双重特殊魅力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当诱渡船人”。柔依云天之水、依傍高原地台,蜀、滇、黔、桂凉山彝区河山灵秀、江川峻美。中国西南四省生存着特立独行、风火阳光的彝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总人口776.23万人,居中国少数民族的第七位。彝民族世代雄居天高云逸、林清气藏、地质年龄“青春生长”的川青藏地台边缘,高山高地日浴辉煌,峡谷深川云波浩渺,彝区大多峻峰绵延蔚为壮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除了山高林藏的自然风光因素外,彝族悠远厚重的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也是吸引海外国际客源探奇猎新、欲觅还休的重要社会因素。彝族文化体系丰硕,语言文字、服饰建筑、色彩美学、音乐舞蹈、工艺建筑、民族饰品、文学史诗、婚丧嫁娶、宗教伦理、饮食习俗……丰富完备博大厚重,从而构成了对海外国际客源的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的双重魅力。就文化属性而言,彝族文化有三类:第一类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地域独特性、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先进(可弘扬)性;第二类是包含比较落后因素的旧传统文化习俗,影响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第三类是由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开始变异的、融合的“新文化”。然而,就彝区对中国海外国际客源的特殊吸引力而言,风光独特秀美,文化并无“优劣”。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综合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中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美国击杀本·拉登后国际恐怖主义在包括世界著名旅游区在内的全球“公害性”蔓延而中国社会环境安全系数的相对上升;随着包括彝区在内的中国西部区域交通通讯手段以及旅游行业技术、行业标准同国际旅游“游戏规则”的日渐接轨……民风独特、“火中神国”的彝族地区日益成为吸引全球主要客源国(区)的西部“亮点”。以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凉山州为例,在韩国首都首尔举办的国际旅游展览会上,一次就有10多万人前来参观洽谈,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60多个国家(地区)的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460个旅游实体的强烈兴趣[2]。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总体格局是“一体两翼”:亚洲和东太平洋地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地区为两翼,虽然海外国际客源在数量上只占中国国内游客总数在1/10左右,但旅游外汇收入却占据了中国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3]。与日俱增的庞大海外国际客源既是新世纪中国旅游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直接推动中国旅游业全面提升、直接推动国内全行业同国际标准全面接轨的重要介质和第一“粘合剂”。为进入中国、进入凉山彝区的庞大国际客源提供优质、标准、有区别和“知己知彼”的服务,是贯穿旅游全环节的“四项基本原则”。近20年来进入凉山彝区的国际旅游客源按人数排序大致为: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葡萄牙、瑞士以及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际“外游”客源来华来凉山彝区旅游的目的分类排序依次为:山水风光(531%)、文物古迹(450%)、民俗风情(353%)、饮食烹饪(304%)、文化艺术(263%)、旅游购物(255%)[3]。之所以来彝区“外游”的国际客源近年来与日俱增,从以上“外游”客源目的分类的构成中已经有了令人欣慰的答案:彝区自然人文资源几近无所不涵。在我们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际客源、凉山彝区国际客源追波逐浪、与日俱增局面而欣喜慰籍的同时,不同人文文化现象间既有交融欣赏、又有对立冲突的历史规则亦同时显现了出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世界是许多分散的多民族多文化组合。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是世界各民族自我创造衍生的长期人文积淀。不同的人文现象彼此间既相互隔绝、特立独行,同时也不断交融、相互渗透,这就是不同人文现象间关系演变的总规律。二十、二十一世纪迅速膨胀壮大的国际国内旅游产业无疑也必然遵从和融于这个“总规律”之中。“相融相吸”势必促进“内”、“外”游产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相斥相克”未必不可预估、束手无策,这正是本文针对彝区民俗禁忌与欧美国际“外游”客源民俗禁忌进行比较研究的主旨。鉴于作者已有另一拙文全面分析日本、韩国“外游”客源与我国人文习俗禁忌间的相融相斥关系[4],本文人文习俗禁忌指向将重点趋于凉山彝区民俗禁忌与欧美“外游”客源民俗禁忌之比较研究。
二、东西方民族禁忌的成因、功能和特征
禁忌作为一种人类关系最早的社会规范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阴阳家》即言:“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过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5]。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和东方文化习惯角度可以把禁忌表述为:关于社会生产生活、精神信仰领域的诸多约束限制、观念及习惯的总称。禁忌的成因同其社会功能相辅相融、互为因果。它的人文内涵关系可表述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俗习俗——民族禁忌这样一种逻辑顺延关系。任何民族禁忌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都是包含着丰富巨大历史内容的人文现象,融汇了哲学、宗教、伦理、地缘地理特殊性以及有利于生产生活、民族繁衍的“底线规则”,协调自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综合关系,在一定的时空范畴里发挥了整合社会、趋利避害的良好功能;另一方面,就基本特征而言,东西方各民族皆有、“形色各异”的复杂禁忌现象之间相容相克。禁忌现象的本质是消极保守和极强的排它性、不兼容性。反观以基督教区域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民俗文化中的禁忌观,则对禁忌现象有着明显的宗教指向化和区域格式化。禁忌的英文词汇taboo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里最核心的含义为:宗教或社会习俗中所禁止的某些事物,不能接触、不能谈及;其同义词tabu的核心含义亦为“神”性规避之人、物、事。足见二词汇的本质定义完全相同,以“神灵”为主,自然、社会因素次之。“西方文化”泛指整个基督教(含东正教、天主教及其新旧派)区域,欧美客源区完全被囊括在内。前述基于“上帝耶稣”神性原则而衍生的西方文化禁忌其根基完全不同于包括彝区在内的东方文化背景。东西方人文禁忌间相吸相融而产生的对凉山彝区国际客源与日俱增的促进性与东西方人文禁忌间相斥相悖在同一方面的冲突性局面同时并存。这一普遍的、现实的矛盾现象在一个可以预计的较长时期内仍将伴随着日益扩大的中国内地国际“外游”客源潮。就理论层面而言,世界各民族人文禁忌第一本质特征是它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这一特征的形成因素有三个: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著称。茫茫大千世界形色千百民族自当形成相融相克的民俗民风及取舍各异、水火不交的民族人文禁忌。凉山彝区山高林清河川秀美、民风独特于“世”(界);欧美客源数量庞大素质较高、自由无拘猎奇心强,二者间在自然环境、宗教精神和社会历史三大领域既互存魅力又互为“井、河”。这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源于民族禁忌“地方性”和“民族性”这一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民俗禁忌更多内涵于“民族宗教”——基督教的大背景。例如:大多欧美游客皆喜爱欣赏彝区风格独特、精美绝伦的彝族漆器、木器及其它彝族工艺品的质地、造型和“彝韵”。但几乎所有基督教区域(欧美为主)的游客并不欣赏我方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中表现的传统内容(法国:厌恶大红大绿的牡丹、孔雀——“淫荡”;英美:不喜欢千娇百媚的仕女图案——希望换成《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俄罗斯:不喜欢彝区工艺品中“兔”的形象,希望更换成“熊”或者“骏马”图案等等)。凉山彝区地处内陆,融于、溶于中华母亲大文化的怀抱之中,而中华文化的工艺品中极富以上花卉、仕女及猫、兔等可爱小动物之素材元素。因此“犯禁”概率极大,既为遗憾也损“利润”。如若“知己犹知彼”,在质地、造型和工艺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内容”稍作调整,“客”、“目”双方心物双赢、皆有所取。此类范例甚多,后文详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已成为包括凉山彝区在内的全球各主要重要旅游目的国、目的区争揽吸引欧美优质国际客源的最佳境界。“比邻”的最根本前提是“知己”,而“知己”的根本前提是了解和尊重。这种了解和尊重又在第一位序里建立在国际客源民族和目的区域民族的“双向禁忌”前提上,民族感情无小事,外交无小事,国家关系无小事。本文再次介入“客”、“目”两地民族民风习俗“双向禁忌”领域,重点分析欧美国际客源在凉山彝区“外游”诸环节中的“双向禁忌”实例,知己犹知彼,“比邻”天涯客。
三、欧美民俗与彝区民俗的相悖性
(一)“干”(杯)与“尴”(尬)——欧—彝饮食习俗与禁忌
饮食之道,天长地久,孟子“衣食足而知礼仪”、“民以食为天”之说来表其物质及精神领域内的绝对地位,包括欧美客源和凉山彝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都有其悠久、丰富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就国际旅游范畴而言,它既是“食、住、行”基本服务环节中的第一“重项”,也反映和折射了“客”、“目”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和心理变化发展的丰富内容。“衣食足”未必“明礼仪”,“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大千世界民族饮食习俗禁忌纷繁多样,单一个“足”字已完全不适应“蜂涌而至”的国际客源复杂多元的饮食特性。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是由迥然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宗教背景、祖灵信仰、食品资源、地貌地理——等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它们之间仍然是既有相融相吸更有相克相悖的基本关系,如若忽略或“知彼不详”,轻则“不对胃口”,重则影响民族感情甚至国家关系。以下详解欧美客源与彝区饮食文化的禁忌相克实例。
饮酒习俗禁忌的差异。饮酒文化各族皆有,也是“客”、“目”两族两方增进情感和谐气氛的重要形式。欧美客源虽多以葡萄酒为最爱,“入乡随俗”进入凉山彝区后也能品饮一定数量质量的白酒,然其饮酒习惯与彝族酒俗甚有区别。首先欧美客源不喜欢也不习惯劝酒,而彝族酒俗酒风的情歌并茂、盛情相邀则会使“客”方感到尴尬和不适。其次,欧美客源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挪威、瑞典、丹麦等西欧西北欧客人在斟酒方面“风格独特”:不斟“满酒”最多只斟八分满,他们认为让酒溢出来是极其失礼的行为,而我方彝族同胞习俗则完全相反:“盛情满斟”、“酒溢情溢”;另外,斟酒顺序上欧美与彝民族也恰好相反:先斟主人再斟陪客最后再斟主宾,这就需要彝区旅游接待服务人员“知彼顺彼”、“在乡随俗”了;凉山彝区独有的“转转酒”(长者开头、依次下传)、“杆杆酒”(长者开头、数人同吮秸杆取酒)这两种民风特立的饮酒方式为西方客源民族所完全不能“入俗”,因有悖其“卫生”和“独立”民族特性,不可“盛情”强求;再则如本文前面所述:西方欧美民族的所有民俗禁忌皆服从于囊括于其全域性宗教信仰基督教背景之中,包括彝族在内的中国很多民族酒文化中并不刻意计较和避讳隔桌隔人“交叉碰杯”,此举非常容易在碰杯者手臂间形成“十字架”形状,极不适合欧美民族餐间气氛,欧美多国在华“外游”客源对此无可奈何颇有微词。最后,一个世人同晓的“干杯”习俗,西—彝民族间也不尽相同:彝族古老的饮酒习俗是不提倡“干杯”的(解放后才逐渐引入干杯习俗)。在“以客为尊”坦诚相告的前提下,在西方客源“干杯”尽兴之后彝区宴请主方仍可歌酒助兴,让“外游”客人领略欣赏彝族丰厚欢快、歌酒交融的独特民风。
饮食内容和饮食习惯的差别与禁忌。彝区食俗豪爽好客、奔放如火。“饭前烧肉”、“火炭乳猪”、“主客品猪头”、“炝油炒饭”、“手抓砣砣肉”,花样繁多,民风甚浓,这就同欧美客源主流的“清淡、健康”饮食潮流完全相悖了。尤其是美国客源完全不吃肥肉;事前“引导”,象征礼貌性地“礼数往来”一下,是中方旅管人员必备的提前工作。中国凉山彝区地域广袤,甚至大于或等于一些西欧的中小国家,因此彝区各地的饮食习俗风格各异。欧美“外游”客源也应在我方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的引导帮助下知晓、尊重彝区独特的饮食民风习俗,归纳起来大致如下:(1)客人吃肉吃饭时不能“一干二净”,一般鸡二砣牛羊猪三至五砣,米饭留1/3左右,欧美客源那种“杯干盘净”、“节俭实效”的饮食习俗须在我方旅游陪同人员的事先介入下“在乡随俗”、宾主释然;(2)彝人忌讳与毕摩同餐,尤其是妇女更是不能接触甚至是接近毕摩的道具、餐具,否则会招致神灵发怒降祸致灾。而西方客源几乎100%来自基督教区域,基督教区域民俗以“女性优先、礼让女性”为第一礼俗,宾主欢宴之中仍需注重和调节此项习俗冲突。(3)西方客源性情大方豪爽好动外向,彝区普遍果木繁盛“硕果累累”,就全球普遍推扬的生态农家游而言,“自己动手、丰果足食”也是趋势并无不妥,然而千百年根深蒂固的彝俗绝对禁忌任何成年女人上树摘果,认为女人上树为“大不吉”,即或是本地彝族乡亲之间的走亲访友,也是把邻家妇女请过来坐在树下,让孩子上树摘果供树下客人品尝。西—彝间在民俗民风、宗教背景及男女“地位”间反差极大,且当代国际旅游、“乡村踏青游”又鼓励游客亲历亲为、“重在参与”,因此,此项“禁忌”的“冲突”概率极大。事先预告、双向婉诫是我方导游陪同人员需高度重视的第一要务,“瓜前李下”尤当沟通。
(二)西—彝民俗间文化审美禁忌的矛盾
禁忌既是心理民俗也是精神民俗。除表现在饮食习俗方面多受自然地理和远古渊源影响的多种禁忌外,各民族还存在着受制于宗教背景、社会发展甚至现当代政治变迁等综合因素所导致的多领域全方面禁忌。而西—彝相悖的民俗也颇为突出,从而构成西方客源彝区旅行必须重视的双向禁忌。
(1)彝族岩画禁忌习俗。彝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万物有灵、祖先至上的多神崇拜,山水木石、古迹祖画皆在其列。一些彝区(如凉山昭觉博石瓦黑)禁忌任何人接近山体岩画,这又同西方客源寻古猎奇、探访真迹的普遍旅游动机产生了双向抗逆性。合理协调、双向沟通尤显必要。
(2)神圣的“天菩萨”禁忌习俗。古往今来多地彝人男子皆保留其极至神圣的“天菩萨”(头前部方形发顶编成小辫,方帕竖立包裹直指苍穹)民风独特,传为主宰自己一生命运的天神代表,谓之“天菩萨”,禁忌一切人有意或无意戏弄、触摸。今天虽少再留“天菩萨”之彝族男子,但“古风犹存”习俗犹在——演变为彝族男子头发、头顶禁止他人抓扯触摸,即或仇家打斗族人争执亦需严守此规。然而,来华“外游”西方客源一方面深受基督教“天主赐爱、抚顶触肩”之示“爱”善举熏陶而常有此“为”;另一方面,欧美客源爽朗好动性格外向,“肢体语言”丰富,且有相搂拥抱抚顶拍背表示善意和友爱之民风民俗,随着凉山彝区日渐抬升的国际旅游地位而进入彝区的欧美客源与此“古老彝风”间产生习俗禁忌相克的大概率事件并非小题大做,此项禁忌可谓西—彝民族间的第一习俗冲突。知己知彼与“彼知”、“己知”同样重要。
(3)针对女性的“空中楼阁”。四川凉山彝区禁忌任何成年女子上楼,如有发生彝家主人会极度不悦甚至盛重举办“晓补”咒仪以驱秽气和不吉。就当代国际旅游界时尚盛行、返朴归真的“乡村游”、“农家游”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客源大多长期生活居住工作于嘈杂繁华的都会城市,民风独特、山川秀美的彝区“农家游”自当是西方客源十分“乐见、乐践”之上善之选。欧美民俗女性至上女士优先,相对于彝区妇女,西方女性相对外向奔放,旅游“主动性”、“猎奇心”亦相对较强,因而极易发生与上述千年彝俗相克相悖事件,最终“宾”、“主”尴尬,有悖和谐与友谊。
(4)西-彝民族间喜恶相悖、反差极大的色彩审美民俗矛盾。凉山彝族服饰各种旅游纪念物品、纺织工艺品乃至餐具、漆器等家居用品大多采用该民族崇尚喜爱的黑色、蓝色以及穿插夹杂黑蓝二色间的红色线条作为主要色彩表现手段,凝重鲜丽、彝民族“色彩个性”突出,深受大多数“内游”客人的喜爱欣赏。然而这种色彩审美对于进入彝区“外游”的国际客源却并不适合甚至完全没有“销路”。法国、比利时等西欧国家民俗中最不喜欢的颜色恰恰是黑色、墨绿色和深蓝色,这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在近现代史上多次被纳粹德国所侵略和占领,这三种颜色常会令人不快地想起纳粹国防军、“党卫军”和“冲锋队”军服的颜色。再则,凉山彝民族崇尚的黑色在欧美许多基督教客源国民俗中恰恰是悲伤的颜色,且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地与千年基督教教堂、神职人员举办丧礼丧事时教堂的布置、神职人员的服饰颜色紧密相连。以英、法、德、比、荷为主的西欧客源市场当今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海外国,且属于文化道德和经济消费水准“双高”的优质客源。他们不仅为凉山彝区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双优”旅游资源所吸引,产生“一般旅游效益”,同时也是彝区旅游商品、传统特色纺织品、工艺品和其它民族特色纪念品的爱好者和“采购生力军”,在保证和保持彝区各种旅游品质地、工艺特色的前提下,“识彼知彼”、稍作外在调整,既避“不宜”又悦宾客,以求“双赢”。
(5)“龙飞凤舞”不宜“西”。“龙”文化为中华各民族所共有。凉山彝族敬龙崇龙、“龙生彝”神话源远流长[6],龙生万物、龙为名号、祭龙拜龙千年盛行。凉山彝族从图腾崇拜、歌舞艺术到服饰工艺、人名地名……无不浸润着丰富悠久的“龙文化”内涵。凉山彝族的生产生活、精神意识形态生活中皆包涵着繁杂纷呈的“龙文化”[7]。彝族的工艺品、纺织品、饰品、当代旅游纪念品甚至最普遍的男女民族服饰“擦尔瓦”上面亦是“龙腾虎跃、活龙活现”。彝族民间甚至有“无龙不成衣”的“极至”谚语。彝族男子姓名“倮”字为多,如“阿倮”、“生龙”等;女性小名则善取为“阿鲁妹”,“鲁”、“倮”皆为“龙”意。云南彝族学者尼苏倮颇在其“彝-龙”关系研究的著述中有如下的浪漫“咏歌”:龙在彝族心中是伟大的创世之神,力量无穷创造万物。彝族先祖英雄支格阿龙即是征服自然、除恶扬善的感龙所生。彝族的“史前”:世间无天地,四处皆海洋。“俄谷”老龙爷使尽浑身解数缔造天地,彝族创世史诗《尼苏夺吉·开天辟地》所述:俄谷老龙爷/八万八只脚/夜里忙踩泥/九千九双手/白天勤抿泥/日夜不停息/四千年开天/三千年辟地/一共七千年/造好了天地/。俄谷第十代孙诺谷继承祖业继续创世伟业,造日月星辰、飞禽走兽、五谷杂粮。“诺谷及其后人不断繁衍生息,最终成为今天分布广大人数众多的凉山彝族[7]。足见,龙——彝之结绵延千年,彝——龙交融、神人一体。
然而进入凉山彝区的西方各民族“外游”客源与东方民族有着炯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相斥的宗教、人文、美学以及基于历史神话传说而水火不容的多领域审美差别。在西方人的眼中,“龙”(dragon)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圣经》中把dragon描述为罪恶的化身,而来华来凉山彝区的欧美客源几乎100%又都来自于基督教区域,深受“其教”影响,审美角度与彝区民族相悖。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龙”(dragon)是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长有巨爪和翅膀,身披鳞甲,游水飞行还能喷火,凶猛残忍破坏力极大”[8]。基督教号召信众以屠龙为荣耀,引以为豪。基督徒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屠龙播牙”(plant dragon teeth)在英语俚语中的含义也是“发起圣战、除暴安良”的含义。英语中几乎所有“涉龙”词句都包含着明确的贬义:We call her a dragon(她很凶狠); chase the dragon(服用鸦片或者毒品);dragonish(似龙的、凶残暴虐的);the old dragon(撒旦、魔鬼);“王子杀死恶龙,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等等贬语很多。由于“审美”各异、知“彼”不足,以“龙”为美——常有国人翻译拙句,如:将中国人所称的“龙头企业”译成dragon head enterprise,西方人甚是不解:是中国为何有生产怪兽头的企业?又如,将“望子成龙”译成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西方人更是迷惑:中国人为何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魔鬼、怪兽”?在了解中西文化宗教背景的前提下,以上两例的正确译法应为:leading enterprise和expect his son to be successful。此外,包括汉、彝、傣在内的很多中华民族的分支民族也崇尚孔雀,将其视为吉祥、美丽,富贵甚至是爱情幸福的代表、化身,进而演化为“高贵”的“凤凰”而夸张地表现在、洋溢于建筑物装饰、服饰美化、工艺品、民族生活器皿以及各种旅游纪念品的点缀美饰方面,彝族妇女服装头饰上也多有“凤冠”。这又再次与进入凉山彝区西方“外游”客源的传统民俗民风相克相悖了——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多国民俗民风完全排斥孔雀和异化、高贵化了的“凤凰”,认为孔雀是“祸鸟、淫鸟”,开屏意味着自我吹嘘,是“放荡、淫妇”的代表,完全不能为其审美标准所纳所赏,法国有个叫阿波里奈尔的诗人,写过一篇《咏孔雀》的散文诗,大意为:孔雀开屏的确美丽,但转身看见的只有它的肛门。
因此可见,西欧民风民俗排斥孔雀、“凤凰”。东西方民风形色千异,凉山彝区“外游”所涉餐饮餐具、服饰工艺、旅游商品、名胜古迹标志、馈赠礼品等各项旅游环节皆需知彼知己、“修东”适西以避宾主尴尬、以求最佳经济、人文和中外民族友谊效益。概之,进入凉山彝区的西方“外游”客源可谓名符其实的“叶公好龙”,凉山彝区“龙飞凤舞”恰恰适得其反。
四、结语:知己犹知彼,比邻天涯客
回望进入21世纪后中国海外国际客源市场急速发展增长的十年历程,以亚洲客源市场为主体,基督教区域为主要宗教背景的欧洲和北美客源市场作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国际旅游业虽为引人注目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但它无不受制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和“客”、“目”两地间国家综合关系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影响。几乎完全来自于基督教背景客源区的欧洲和北美“外游”客源虽然目前所占中国国际客源份额的比例不到40%,但他们是全球所有旅游目的区、目的国竞相争揽的文化素质、消费能力“双优”客源。如本文开篇所析: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综合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与欧美大多数国家经济文化贸易交往的深化发展;随着美国击杀本·拉登后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各地的蔓延而中国旅游安全系数的相对提高;随着包括凉山彝区在内的中国西部区域在国际旅游目的区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凉山彝区的欧美“外游”客源势头强劲、前景看好。
在全球“政治空气”紧张、自然气候“衰败”的大前提下,作为过去鲜有“外人”知晓、极具鲜明自然和特殊人文旅游资源的凉山彝族景区景色可谓“后发制人”得天独厚。这里大雪山气势磅礴,大凉山峡谷纵深,乌蒙山云遮雾罩,哀牢山峻峰千姿,无量山神秘幽奇;金沙江、元江、南盘江、雅砻江似苍穹之水“云天而来”;普渡河、西溪河、美姑河、安宁河、会通河幽谷盘旋、“水拍崖暖”[9];邛海、马湖、草海、洱海、滇池明珠璀璨、棋布高原。凉山彝区地势雄伟地貌多样,千百丘陵、山地、坝子、河谷、湖泊、森林形色各异、魅力多姿。在全球气温失常、酷暑逼人的大环境下,作为引发“内”、“外”游第一自然动因的“气温条件”,凉山彝区更是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她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常年气温在10-20摄氏度之间,人类体感舒适,“月城”之幽、“凉山”之“凉”蜚声全球、世人倾羡。中西之间、西彝之间在自然地理、人文习俗和宗教背景方面虽存较大差异,但若能扬长避短、知彼知己和相互尊重各自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人文核心及民风民俗,则完全能进一步扩大彝区欧美“外游”客源,发展西-彝之间包括旅游、投资、商贸等多领域国际交流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最终带动凉山彝区社会开放、经济发展和国际知名度的整体提升。
禁忌是全球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最早人类社会规范。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文差异的最高和最核心的表现。从民族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角度看,民族“差异”并不等同于民族“排斥”,“差异”不但不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屏障,反而是促进各民族间相互吸引、相互了解、相互交融和相互探寻彼此友好并存、睦邻发展的巨大诱因。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差异”恰恰是人类社会交融发展的最大“幸事”,也是促使战后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并最终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根本动因。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西方客源民族和凉山彝族千差万别、相融相克的民俗禁忌亦有完全共同发生发展轨迹: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认为“禁忌”是一种对人、人群、民族和全世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约束,从“人类心理角度”看,任何一种强烈和严格限定禁止的“禁忌”,也必然是一件人人想做的事情。各民族的人、人类皆有各种欲望,但绝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争取“总体自由”(限制人类个体欲望的各民族禁忌皆为之“服务”)、从“自然”之人(无禁忌、随心所欲)转化为“文化”之人的宏观过程[10]。包括欧美西方客源民族、凉山彝族在内的世界所有民族在性禁忌、饮食起居禁忌、审美取向禁忌和社会交往禁忌等领域的基本和最终功能——皆为繁衍生存、适应自然、优化社会以及族群民族和谐而存在、发展和演化。足见,世界各民族的民俗禁忌是其民族特色的合理核心元素,它也存着一个发生发展、自然演化和最终消亡的历史过程。就世界各民族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而言,漫长丰富的世界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社会最终走向融合和一体化的历史,在这一悠长复杂的进程中,包括国际旅游、国际经济、国际文化、国际贸易等多领域在内的全方位国际关系和国家民族关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皆存在着一个相依相存、相斥相融的对立统一格局。“民族感情无小事、外交无小事、国家关系无小事”。正视“差异”、了解“禁忌”、“知己犹知彼,比邻天涯客”,求同存异、规避不宜、宾主和谐是凉山彝族旅游景点景区吸纳包括西方基督教区域在内的全球优质“外游”客源的一项常备不懈、审慎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白.渡荆门送别[A]//唐诗三百首[C].
[2]国家旅游局新闻列表[DE/OL].http://www.cnta.gov.cn/2008-6-26
[3]王兴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35.
[4]李滨.从日本民族的“腹艺”特性简论川内“外游”客源服务中的禁忌问题[A]//民族旅游研究与民族旅游资源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册) 1986:530.
[6]彝文文献.勒俄特依.支格阿龙[Z].
[7]尼苏倮颇.彝族龙文化浅论[A]//云南彝学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78-81.
[8]楚江秋.龙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DE/OL].http://www.sian.com.cn
[9]毛泽东.七律·长征[Z].
[10]白兴发.彝族传统禁忌的成因及文化功能[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