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轮转互助储金会的存在。这种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会员之间起到经济互助的作用,帮助会员度过经济难关。在云南丽江大研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纳西族民间也同样流行着一种称为賨的类似轮转互助储金会的组织, 但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当今流行在纳西族民间的賨已经从原来的以成员间的经济互助为主要目的组织形式演变为了一种更为注重成员从中获得愉悦的娱乐型组织。本文以民国时期到当代社会为时间维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纳西族社会中賨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使賨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同时,文章提出附着在賨之上的“社会资本”积累功能也是当前賨在纳西社会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轮转互助储金会;纳西社会;賨;发展; 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5-0025-09
作者简介:赵秀云(1972-),女,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纳西文化 。四川 成都610041
在云南丽江大研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纳西族社会里流行着一种称为“賨”的民间组织或者说民间聚会。“賨” 的基本运行原理从表面上看与流行在世界各地的“轮转储蓄信贷组织”的原理基本上大同小异。即一群相互认识, 相互信任的群体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期限内每人拿出部分个人资金作为共同的经费。这笔经费在这群人中轮转,轮转次序可以通过相互协商的方式来决定,也可以通过抓阄的方式来进行。诸多国内外学者,如费孝通、格尔兹(Clifford Greetz)、凯里尔( Philippe Callier)、顾格丁( Mary Kay Gugerty)、阿德内尔(Shirley Ardener)、勃尔曼(Sandra Burman)等对流行在世界各地的轮转储蓄信贷组织作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学界对纳西社会中的賨现象的研究一直较少。
20世纪90年代,习煜华、赵省华、白西宁等少数学者曾对賨做过一些研究。习煜华认为賨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交纳的一种税物,后来成为丽江纳西族妇女间的种种储蓄方式。她提出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賨能集中资金投入某一项建设中,促进扩大再生产的功能[1]。美国学者赵省华和白西宁则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賨进行了分析。她们提出“大研镇纳西妇女的划賨或信贷组织源于一种象征性的姊妹情谊,其强调了纳西妇女间的一种合作或者共同劳动的精神[2-3]。” 这种论断是符合处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的賨的性质的,然而当我们审视今天的賨时,我们发现当前賨的参与者已经很少把賨看作是习先生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以经济互助为目的的组织,也不再强调赵省华和白西宁等学者提出的“妇女间劳动合作”的精神,虽然笔者在此并不想臆断今天的賨已经完全没有以上这两项功能,但是笔者敢断定这两个功能在当前流行的賨组织中已经被弱化。
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基础上对賨重新进行一次梳理和补充研究。在此文里,笔者将把賨放在一个大的国家政治经济框架下,从历史和社会性别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为便与读者对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情况的理解,本文将以历史为主线把賨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进行探讨,即民国年间(1912-1949),解放后(1949-1970年代),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以及当代(1990年代中期-现在)。在此必须说明的是虽然笔者在文章中把賨放在四个历史阶段里进行论述,但是在探讨到賨的一些具体特征时候,笔者会把几个时断放在一起同时探讨和论述,比方说,当笔者用社会性别视角探讨1980年代賨的复苏时,笔者不会把视角仅局限在1980年代,而会延伸到民国时期甚至更早,因为不同时期的表象特征在各时断中是相互关联的元素,我们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分界线把賨 这样的文化现象一分为二。
一、民国时期(1912-1949)—— 经济互助,通货膨胀,賨之解散
在这一时期,賨在农村与城市的纳西社会中都非常流行。在农村,人们通常会用诸如米、酒、鸡蛋等作为轮转实物来组賨 。人们把这些賨 称为“鸡蛋賨” , “酒賨 ”, “米賨”等。组织这样的賨的目的是为了成员间能够在家中有诸如婚丧嫁娶等事时互相帮助,因为在经济贫困的那个年代,一个单一的家庭是无法承担这些费用的。比方说,丽江大具当时较为流行的就是“老人賨”。之所以被称为“老人賨”,是因为这个賨是为了几个家庭能够共同承担老人去世后举行开丧仪式时的费用而组织的。当时的丧葬仪式规模庞大,费用昂贵, 组织“老人賨”是非常实际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具体用什么实物作为轮转物,村民间可以相互商量决定。当这些老人全部去世了以后,这个賨也就解散了。
与农村不同的是城里的賨更多运用的是现金来进行轮转。从组賨的形式上来说城里的也显得比农村更为多样化。根据调查,在民国时期丽江城内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賨。一是“十会賨”。 通常局限于10人参加,每个人固定出一部分资金,这笔资金每10个月在成员中轮转,轮转顺序通过摇鹘子来定夺。拿到賨金的人通常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给賨友。当时能够参加十会賨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因为十会賨的賨金一般都比较高,一般为10个大洋以上,不是每个普通家庭能够承担的这样高额的賨金。十会賨一般都会算一些利息,越早拿到賨金的人,其要支付的利息就会越高,相反,越晚拿到賨金的人,其获得的利息也就越高。
二是摇賨。把它称为摇賨是因为拿賨金的顺序是通过摇鹘子的方式来决定的。虽然十会賨也是通过摇鹘子来决定顺序,但是其在头次拿賨的时候就把总的顺序定好了,而摇賨却是每次拿賨金的时候都要通过摇鹘子来定下一个拿賨的人。同时一个摇賨的成员数量也远比十会賨多得多,有时候甚至会达到30人,通常每个月都会摇一次鹘子。与十会賨相似,摇賨也会适当考虑利息,即越早拿到賨金的人付的利息越高。 第三种叫做小钱賨。 之所以称为小钱賨,是因为賨员所交的賨金额度非常小,通常只是100文左右。这种賨一般在妇女,尤其是那些在市场中作一些小本生意,诸如卖菜、卖鸡蛋、卖肉等的纳西妇女中较为流行。这些妇女虽然不可能赚到大数额的钱,但小本生意也使她们的手中时常有一些小额的余钱。通常这样的賨总是由一个急需用钱并有信誉度的妇女为头组织。 组賨的人被称为賨头,她负责每天、每周或者每月在成员中收钱。
最后一种是划賨。时下我们都习惯于把所有跟賨有关系的组织都称为划賨,但是据调查,划賨其实是对妇女的賨会的一种特定称呼。其运作方式与其他賨没有太大的差别,即成员共同出賨金,賨金在成员之间轮转,但是在划賨中是从来不考虑利息的。划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妇女搞好家庭的经济安排,是为了促使成员通过放賨的方式为家庭存下一定的资金,同时让成员能够在困难的时候互相提供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划賨是家庭妇女间的一种组织,但是在过去条件好的家庭有时候小女孩也会有自己的划賨,比方说我的一个采访对象告诉我她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划賨,笔者估计这跟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启蒙教育有关,即女孩应该从小学会家庭经济的安排。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丽江城乡賨的组织方式在这一时期是非常多元化的。有实物賨,也有现金賨; 有的一个月轮转一次,有的可能会10个月才轮转一次,有的可能每次轮转时都会聚会,但有的就没有聚会而完全靠賨头来收取賨金;有的算利息,而有的没有算利息。然而,不管在賨的组织形式上有多少差异,賨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成员间提供经济互助。即便是有些要算利息,当地人也相信每个賨员都能从中获益。通过参加各种賨,賨员可以把他们的少部分的实物或者小额的现金积累起来应付单个家庭无法应对的各种经济困难。
在调查中,当我问到賨在当时如此流行的原因时,大多数被访对象都说是因为当时一个个体是无法自己解决经济条件落后带来的困难。换句话说,人们必须相互依靠才能渡过难关,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在当时賨流行的原因是由于附着在其之上的经济功能。当地人把賨当做是他们在生活中应急的必要的手段。正如一位老人所说的那样:“賨就象一个银行,当你遇事需要钱时,你可以到银行里借贷。” 老人的这个比喻很确切地说出了当时的賨的功能。不同的是,賨金来自熟人,而借贷来自一个官方机构。既然如此,那么在当时人们是否能够通过一个官方机构,诸如银行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呢?
历史上,丽江地处茶马古道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滇缅道路,这条古道重新成为云南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而丽江也由此经历了其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据史料记载丽江当时建有许多银行,如富滇银行, 益华银行, 富滇兴银行, 矿业银行, 侨民银行, 合作金库, 县银行和兴文银行等。这些银行为当地提供了各种商业机会,但这些银行又都有它们各自的商业目的。比方说合作金库的职能是支持工业和农业合作,县银行主要支持商业,另外,许多银行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想方设法垄断当地的金融而成为机会主义者。有一些甚至卷入了大烟走私交易,并在一两年后就倒闭[4]。所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获得银行信贷方面支持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賨也就成为了老百姓用来解决经济困境的唯一快捷实效的途径。
然而随着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通货膨胀的到来,丽江的经济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受了严重打击。在当时的丽江流通的货币有铜钱,铜元,老滇币, 镍币, 新滇币, 法币,关金,金元券,银洋,大川币,小川币,松松等。而以下信息则反映了当时丽江当时通货膨胀的具体情况:
铜钱1912年1个半开= 4吊(2000文)
铜元1912年1个铜元=10文,1个半开=200铜元
老滇币1915年1个半开=1 个老滇币
1921-1922年1个半开i =5, 9 甚至 12 个老滇币;再后来老滇币一文不值
镍币1927年1半开=10 镍币
1932年1半开=36 镍币
新滇币1935年1个半开=1新滇币
1935年1 个半开=5200 新滇币
法币1939年1个半开= 半个 法币,后来 1个半开 = 5000 法币;
关金1949年1关金 = 40 法币(半开禁止使用 ),后来关金和法币一文不值
金元券1949年初1金元券= 20 关金
in the early1949,解放前夕金元券一文不值[4]。
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丽江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据说丽江一个名叫陈积功的商人赚了一些钱并于1944年新修了一幢房子,而他第二年就不得不把房子卖掉。相似的例子在这一时期并不鲜见[4]。
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賨的组织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币值一日三变,賨头收到十元现金能买一头牛,而第四家收到的十元现金则只能买到十只碗[1]。” 因此在民国后期,賨出现了不断解散的危机。 甚至还出现了把组賨作为赚钱渠道的机会主义者。他们从賨员那里征集来一部分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用高利贷的方式借给他人[5]。也有人拿了賨金之后不归还本金的。因此,可以说在民国后期, 附着在賨之上的经济互助功能以及维系着賨的伦理道德在经历着通货膨胀的严重挑战,那么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賨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
二、 解放后(1949-1970年代)——集体化,政治运动,賨的消失
1949年8月,在丽江和平解放后的一个月, 丽江人民政务委员会发布了一则相关賨通告:1、 实物賨及抗战胜利后已委的賨,不得骗、赖。2 、 确无力量,想中途停止賨的,可以彼此协商后,已委的賨本息一律负责归还。3、 今后要约賨必须先到支会、分会立案,申明约賨理由,并办保证手续,但一人限定约一賨, 不愿的不得勉强。 4、 约賨总额不得超过半开200元,每人最多10元,限定两年内结完。实物賨不在此限[5]。
这是丽江当地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对賨进行规范。这一通告反映了在民国末年,由于全国性通货膨胀的混乱局面,賨最初的经济互助功能正在消退。控制通货膨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丽江地方政府也根据中央精神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1950年代,丽江政府发布公告第一次明确规定人民币为当地的唯一合法货币,其它货币,如铜钱、银元等在货币市场里不再流通[6]。这条规定可以被认为是当时规范货币市场避免混乱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后丽江的通货膨胀如全国其它各地一样逐渐被控制了下来。然而,即便通货膨胀被有效控制住了,丽江纳西社会中曾一度流行的賨在这一时期还是逐渐隐退了下来。据调查在1953年,只有石鼓才有賨[5]。后来石鼓的賨也不再存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賨从当地人民的生活中隐退了呢?难道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不需要经济互助了吗?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再回到建国初期政府颁布的关于规范賨的那则通告。毫无疑问该通告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时賨无序解散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就不难发现该通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控制了賨本身的发展,因为其控制了人们参与賨的数量 ,賨金的最高额以及一个賨的賨员人数。
另外,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也阻碍了賨的发展。例如,当时的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给賨带来很大的影响。采访中有很多賨就是由于阶级斗争而逐渐解散的。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经济萧条也是賨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隐退的另一重要原因。1950年代末的宣起的“大跃进”以及由此引起的浮夸风,中国和前苏联关系的恶化,还有1959年至1962年三年的大饥荒成为对当时中国经济的致命打击,而丽江也无法逃脱这场灾难。曾经历过这场饥荒的人们说,“当时的人们所感受到的除了饥饿还是饥饿,谁还有能力来组织賨呢?”
但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初期,在单位职工间曾经组织过一种互助储金会,其功能与賨很相似。每个月人们缴纳1角、2角或者3角的资金,由一个大家信赖的人负责管理这笔资金,当成员遇事需要用钱时,他/她可以提出申请从这笔资金中获得帮助。当然这种组织仅限于同一个单位的职工,它是没有延伸到其他诸如亲戚,朋友等其他社会关系网络之上的。但是这样的互助储金会如賨一样最后也消散在了各种政治运动中。
三、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家庭,賨的复苏
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文革结束后,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全国 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丽江也从这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 除了经济的发展外,国家对老百姓的包括一些传统活动在内的社会生活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许多传统习俗逐渐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复苏。另外,阶级划分不再是判断一个人“好 ”“坏”的标准。许多曾经被划为地主、资本家的人在这一时期重新获得了名誉上的恢复。在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不再存在阶级区别,在一段充满苦难的漫长岁月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正常化。
在这种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賨也开始了复苏。在农村,人们在家庭承包的土地上耕耘,而非如以往一样进行集体劳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农户可以完全靠自己把自己的土地耕耘好,农民们依然需要互助,尤其是在农忙季节。为了保证生产,一种互助机制在农民之间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这套互助体制通常是在几个亲戚,朋友或者邻居间组织起来,而且大多数是跟劳力互换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劳力互换并不局限于地里的农活,而是延伸到了诸如起房盖屋,婚丧嫁娶等其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酒、火腿、鸡等实物的互换又开始流行了起来。 当然虽然这种劳力或实物互换的性质和规则与賨非常相似,但是当地人并不把这种行为看作是賨。 因此可以说,虽然在农村没有賨这样的组织, 但是一套类似賨的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互助机制在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得到了复苏。
在城里,賨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复苏,但是这种复苏多集中在妇女的划賨上,而十会賨、摇賨、小钱賨等则并未复苏。笔者估计这跟以下几条原因有关:1)这三者都涉及了利息,与银行借贷相似,可能会被政府作为非法融资行为而遭到禁止; 2)摇賨在形式上颇具赌博的味道,而政府是禁止赌博的; 3)银行存款有较高和稳定的利率,保险系数显得更大些。
那么为什么賨在一开始复苏的时候,首先是在妇女这个群体里,而非男性群体呢? 笔者认为这跟纳西族传统社会中男女分工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社会里,通常情况下,妇女是家庭生活的管理者。换句话说,她们主掌着家庭的日常经济开支。能否搞好家庭经济开支计划是传统社会对妇女能力的一个评判标准。而家庭经济开支包含了家里日常饮食安排,人情来往以及其他紧急开支等。
虽然学界相对男主外女主内(public man and private women)的观点有众多的争议,但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理论对认识一个社会中对相关男女角色的主流思想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7]。在这种男外/女内的理论框架下,妇女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而男人则跟家庭之外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种观点也与纳西族的社会结构比较吻合。这种论断可以从以下的这则新娘离开娘家前往新郎家之前的哭唱词中得到体现:
“我还没有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我还不能离开父母的教导生存,我还不知道怎样管好家庭,我还会做圆粑粑,我不想走,我不想里靠我的父母,兄弟和姊妹,我不想走,我不想离开儿时的伙伴[6](P.173)。”
唱词中的圆粑粑象征了一个妇女对家的责任。事实上,许多纳西族的民间说法都反映了纳西族的社会性别。例如,“男人是篮面,女人是篮底”就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一种思想。“能干的女人是金钥匙”也反映了妇女在家庭生活的安排计划上的重要性。当年顾彼德曾在他的《被遗忘的王国》中说到纳西妇女是一个家庭的头脑,是一个家庭繁荣的唯一基础[8]。这也是为什么在纳西社会中鳏夫比起寡妇来说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因为多数人都认为一个没有母亲的家庭是非常容易败落的。
在谈到家庭的“繁荣”时,纳西妇女有她们自己的理解。她们经常说“这不是你有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安排使用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所拥有的财富,那么无论她/他如何富有,最终都会很快花光。那么怎样安排呢?时下的年轻一代可能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但是许多老一辈的纳西人通常会告诉我们“只有节约才是一个家庭走向繁荣的基础。”而既然一个家庭的“繁荣”很大程度是依靠这个家庭中的母亲角色,那么“节约”的责任自然也就落到了妇女的肩膀上,而划賨在这个意义上起到了为家庭节省经济的功能。
除此之外,根据调查,笔者妇女参加划賨不仅是为了节省,也是帮助妇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换句话说,对于参加賨的人员来说,附着在賨上的“社会化”的功能跟“节省”的功能一样对妇女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事实上很多时候賨员并没有公开承认参加賨是为了“节省”,但多数人同意参加賨为她们的社会化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可以说賨在当时是唯一的一项较为 “正式”的能够让妇女社会化的机构,而男人较妇女来说,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活动。
丽江有各种各样诸如纳西古乐会、放鹰协会,书法协会,赏花会等各种民间组织,然而这些组织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都是男性。除此之外,即便一个男子没有正式参加这样的组织,他们比妇女有着更多社会化的机会。因此,妇女在家庭中管理经济的职责以及妇女所能参加的为数不多的社会化组织是1980 年代賨在妇女中复苏的两个重要原因。
四、当代(1990年代中期-当前)——乡村旅游,社会资本,賨的流行
自197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的恢复和发展。然而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中国西部是贫困较为集中的地带,而云南省是中国的几个贫困大省之一,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是云南省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
基于云南省的所拥有的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旅游业成了云南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 而1994年云南省政府召开的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对丽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次会议之后,丽江被正式纳入了云南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后来的事实证明丽江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益。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丽江,当地旅游公司也推出了各种不同的地方特色旅游项目。其中有一项以“赏纳西田园风光,品纳西风味,住纳西庭院,做纳西活路”为宣传口号的乡村旅游在此值得一提。这个项目的另一通俗说法是农家乐,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乡村消费以便促进乡镇的经济增长。该项目在1990年代末在丽江近郊的黄山乡几户农家中兴起。
虽然创建农家乐的最初目的是针对外地游客而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农家乐一旦建起,就受到了当地人的青睐。这可能跟以下原因有关:1)农家乐离城不太远,交通便利;2)农家乐价位不高,属大众消费水平;3)农家乐给消费者提供了传统饭馆所不能保证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
在黄山农家乐建设试点成功之后,很多类似的农家乐的普遍兴起,现在在束河、拉市、寨后、金山等都大规模开办了农家乐。可以说,农家乐在当前的丽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乡村产业。除了少部分的农家乐的消费挂靠在旅游接待上以外,大多数农家乐都是靠当地人的消费来维持的。因此笔者在此虽不想否认旅游业对丽江农家乐发展的贡献,但是当地人的消费是促进农家乐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农家乐已经成为当地单位的接待场所,个人会友的地方,甚至成了举办婚丧嫁娶宴请宾客等传统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丽江餐饮界又新推出了许多类似农家乐的高、中、低档的餐饮娱乐服务场所,很多则直接在广告牌上打出了接待“化賨”的招牌。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大多数賨友聚会也挪到了农家乐。笔者认为一方面賨会移到农家乐来进行是对农家乐经济的一种支持,另一方面,农家乐也推动了賨的发展速度。
我们知道划賨总是跟吃賨饭联系在一起的,而賨饭一般都是由拿賨的人来组织的。准备賨饭是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的。过去,主人家总要在拿賨前几天就要腾出时间来准备材料,賨饭以后又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来收拾整理,另外好客的主人家可能还要顺便邀约其它亲朋好友来参加,这样一来投入的时间精力就更大,因此社会中賨的数量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然而农家乐的创建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人记得賨友聚会从家移到农家乐的具体时间,但是如果今天我们随便问一个当地人她/他做划賨的地方,多数人,包括在观念上还比较传统的老年妇女都会告诉你是在农家乐。
另外,有一现象还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划賨不再是妇女的专利,男人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五花八门的划賨,有老年人的賨,中年人的賨,年轻人的賨,纯女性的賨,纯男性的賨,也有男女共同参与的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賨的参与人数和类别上来说,当前是賨在历史上的发展最快的时期。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农家乐不是时下賨高度流行的唯一原因,但它确实是为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男人也会加入到賨的队伍里来?当前学界所共持的观点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生理上的差异,而是还要看到他们所处的社会所希望的男人和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纳西社会也如此。在纳西族的传统社会里存在着一种基于男女分工的隐形社会性别隔离规则。这种社会性别隔离规则在男孩和女孩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这种传统观念教育下,男人和女人被归属到了不同的社会空间。一旦男子打破这种规则,做着“女人的事情”,他被贬称为“妈妈习”,意思就是“像女人一样”;而女人如果打破规则,也会被称为“秘普”,意思就是“男人婆”。在这样的社会性别观念下,男人不应该“太过于”参与到属于女人的话题或者活动中,而女人也同样不应该“太过于”参与到属于男人的话题或者活动中去。
然而,这种传统的社会性别概念自解放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女的平等权在社会各方各面都得到了反映,如在婚姻上,工作上,学校教育上等。 男女平等关系的建立为男人和女人在各种社会领域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机会,一个新的社会性别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男人与女人间传统的社会性别界线在公众的心理逐渐失去意义。妇女也开始加入到一些以往仅属于男子的社会活动中,比方说以前弹奏纳西古乐是男人的专利,而时下也有妇女进入了这个队伍。因此说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男人也开始组织以往主要由妇女组织参与的划賨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现在的划賨依然是为了“节省”而组织的吗? 许多賨的参与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大多认为今天的划賨不仅没有“节省”,反而是一种消费行为。因为过去虽然主人家拿划賨时会准备一桌饭菜,但是那桌饭菜的开销并不很大,而如今的划賨一般都会在农家乐等场所消费,消费由賨员共同承担,而且有时候在农家乐消费以后,大家还会组织去吃烧烤、唱卡拉OK、钓鱼、打麻将玩钱等,所以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消费行为。许多賨还建立了以消费为目的的一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賨的附加经费,即每个人每个月除賨金以外再固定缴纳一笔资金,这笔经费由一个賨员负责管理,专门用于賨员聚会时的各种消费活动。
既然当前的賨已经不再具备“节省”的功能,那为什么人们还是要交纳賨金在賨员间轮转呢? 有部分賨的参与者简单的回答说那是因为这是组賨的传统,如果没有了轮转资金,那就不能称为賨了。但更多的人说这笔轮转资金是把賨员维系在一起的强有力的保证,因为如果有“轮转资金”存在,那么賨员就每个月都会来加纳賨金,保证了的正常聚会。否则可能会引起賨员在聚会中的缺席,而一旦賨员缺席率增高,賨就难以再维系下去了。所以在此意义上,轮转资金其实代表了賨员相互间的一个承诺——即每个賨员都会按时来参加賨的每期聚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地人如此热衷于兑现他们对賨员的这个“承诺”呢?许多参与者回答说他们参加賨的目的是为了“好玩”或者创造“娱乐的机会”。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确实符合当前各种賨的聚会方式,因为賨的聚会确实跟许多“好玩”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如打扑克、打麻将、踢球、唱卡拉OK、钓鱼或者賨员间在一起闲聊。但是透过“好玩”或者“娱乐”这个表层现象,笔者认为人们通过参加賨这样的组织来加强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社会资本的投入才是人们热衷于这个“承诺”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本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构成:其能够把一群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观的人联系在一起,使这群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9](P.4)。当地人的主要社会关系主要由亲戚、同事、学友、邻居、朋友等构成,而賨的组建事实上也主要是根据这些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经常走动的亲戚才是亲戚”是当地的一种民间说法,这个说法其实也可以延伸到其它社会关系上,即只有在朋友间、邻居间、学友间、同事间多走动,这些社会关系才能持久维系下去。而賨无疑为加强各种社会关系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机会或保证,这种社会资本的投入促进了一个地方的凝聚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賨能够通过各种社会关系间的联系来加强社会资本的投资,但是这种投资是有其前提条件的。 很多当地人都认为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时间和精力考虑好自己到底能够参与多少个賨,因为如果一个人参与了过多的賨会,不仅其经济负担会增加,而且时间和精力也会过多花费在賨的各种聚会中,从而跟其在社会中的其他责任与义务发生冲突。所以通过参加賨来增加社会资本的投入的前提条件就是賨不能影响其生活正常运转。
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社会资本的投入有时候并不一定完全朝着正面发展,有时它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方说,现在已经有人对賨提出了批评,认为有些人组织賨完全就是以“拉关系”或者“赌博”为目的,这使得賨朝着一个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也是当前的賨所面临的又一个新的问题。
五、结论
在以上讨论中笔者把纳西社会中的賨放在一个大的政治经济框架下对其从民国时期到当前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和分析。在民国时期,笔者对各种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的賨作了一个具体的描述,并探讨了賨所特有的经济功能对当地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后来的通货膨胀对賨产生的影响;在解放后这段历史时期,笔者提出当时的各种政治运动以及经济的萧条是賨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的主要原因,同时笔者也提到了虽然在建国初期单位中曾兴起一种功能与賨类似的互助储蓄基金会,但其最终也消失在各种运动之中。在改革开放后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笔者提出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给賨的复苏创造了条件。针对这一时期賨的参与者多为妇女这一特点,笔者在这部分里引入了对纳西族传统社会性别结构的探讨,并提出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以及附着在賨之上的“节省”和“社会化”的功能,使得妇女成为賨的主要参与者。在当代丽江这一部分里,针对賨的跨性别参与现象以及賨的高度流行,笔者提出新兴的农家乐产业或乡村旅游为賨的流行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同时提出解放后逐渐重塑起来的新的社会性别模式使得跨性别的賨会的组织成为可能。另外,在这部分里笔者透过与賨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娱乐性活动,提出赋予在賨身上的社会资本投资功能是当前賨广泛流行的原因。
从賨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任何外在的变化,尤其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都能够对賨这样一个处在偏远地区的微小的社会组织带来巨大的影响。另外,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賨这样一个纳西社会里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而这种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而改变的。它不仅是人们解决经济困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妇女为家庭生活“安排计划”、“节省”的手段,同时也给妇女提供了“社会化”的机会;它不仅给当地人民提供了“娱乐”的机会,同时也是当地人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正是因为賨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其才可以适应我们所处的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在经历各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依然存活于当今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事实上,象賨这样与“轮转资金”维系在一起的组织并不是丽江纳西族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许多研究证明在世界各地都有与賨类似的组织,学界一般把这种组织称为“轮转资金储蓄信贷组织”。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到了附着在这种组织上的“娱乐”[10],“社会化”[11],或者“社会资本”[12](P.167)等功能,但大多数研究基本上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其经济功能。因此,笔者希望这个来自中国西南纳西社会的相关賨的案例可以为“轮转资金储蓄信贷组织”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虽然本文并不否定当前丽江流行的賨依然具备有一定的经济功能,但笔者敢断定与“娱乐”和“社会资本投资”功能相比,其经济功能占有的比例已经相当弱小。
笔者在此想最后申明的是当我们处在一个变化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快速的世界里,我们无法预测一个传统组织或者传统活动将如何适应这样一个变迁中的社会,如何选择自己的轨道。因此,笔者不可能在此对流行在丽江的賨下最后的结论,因为我们都知道当前丽江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涌向了丽江,这可能会刺激一些传统文化的复苏但也可能会削弱一些传统的力量。所以我们无法预测 賨在将来会更加流行,还是会衰落, 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把賨 从其过去的历史到现在的运作做一个较为翔实的纪录,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而这也就是撰写本文的最大动机。
参考文献:
[1]习煜华.流行在纳西社会中的貝宗[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53-54.
[2] Emily Chao. Saving Sisterhoods: Naxi huo cuo .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 (Dec 1990), New Orleans.
[3] Sidney White. Fame and Sacrifice: the Gendered Construction of Naxi Identities. Modern China, Vol.23, No.3 (July,1997),pp. 298-327.
[4]许鸿宝. 丽江县大研镇解放前的商业情况[R]//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3.
[5]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6]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
[7] Buss, Doris Elisaneth. Going Global: Femin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ublic/Private Divide in Challenging the Public/Private Divide: Feminism , Law, and Public Policy.Susan B. Boyd ed. 1997:362.
[8](俄)顾彼德.被遗忘的王国[M].李茂春,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9]Cohen, D and Prusak, L. How Social Capital Makes Organizations Work. Boston, In Good Company.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4
[10]Tsai, Kellee S. Banquet Banking: Gender and 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 in South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CLXI(2000), 142-170
[11]Geertz, Clifford. The Rotating Credit Association: A ‘Middle Rung in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 10, No. 3. (Apr., 1962), pp. 241-263.
[12]Putnam, Robert D.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