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兆齐
摘 要:“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课后精心设计问题,以引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关键词:问题;兴趣;数学教学
如果教师设计出优质的问题提问,那么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一、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1.在故事中引出问题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出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否则只是被动地听安排。
2.在游戏中发现问题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取一些好玩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注重问题的生活化
1.根据实际情况改编教材的情景
小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而数学往往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的讲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讲解数学概念,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觉得数学知识不再是那样枯燥,进而学习更加努力。特别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数学问题,可以借此来一场集体探讨。如,年龄大小、闰年的计算、银行利息等这些大家所关心的、熟悉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引入课堂内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兴趣盎然。
2.选择精炼的实践素材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例如,为上好“归一应用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有的小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小组深入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这样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对学习本节课内容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提高了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选择一定的开放性问题
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同时教师也通过有效的数学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