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科学育儿
科学育儿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成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不只是要关注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也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科学育儿。科学育儿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重要责任。科学的学前教育从儿童发展理论诞生以后才真正产生。只有真正把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科学的幼儿教育。儿童发展理论能指导人们真正了解儿童。所谓了解儿童。意味着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可能,了解儿童的生活和活动。只有这样,幼儿教育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才可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一切从成人的需要出发。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无法真正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
真正科学的幼儿教育应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努力关注幼儿的生活、理解幼儿的生活、利用幼儿的生活,站在儿童发展需要的立场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不能把成人生活当作儿童生活、把成人的愿望当作儿童的愿望,不能以成人为中心来实施教育。幼儿教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必须依循儿童的天性,必须服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必须关注儿童自己的生活。幼儿教育应依循儿童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不是成人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背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而且给儿童带来的可能是伤害和灾难。现实生活中的“幼儿读经”、过早定向教育等现象就是背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无视儿童自身需要的典型表现。
幼儿园应引领家长科学育儿
与家长相比,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员,他们接受了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有专业的素养。幼儿园教师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且是一个专业,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和考核不能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难以担当教育幼儿的重任。幼儿园教师应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习特点,掌握指导幼儿探索、发现、交往和表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是科学育儿的表率。但由于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在数量上难以满足幼儿教育实践的需要,目前还有相当比例的幼儿教育从业人员没有幼儿园教师资格。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这是导致幼儿园中经常出现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现象和事件的重要原因。
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职能除了教育和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外,还应该指导家庭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因此。幼儿园教师应是科学育儿知识的传播者、科学育儿行为的示范者。当前,很多幼儿园都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传播科学育儿的理念,引导家长科学育儿。
在我国,科学育儿的观念还没有充分普及,还有很多家长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往往从自己的期待出发教育儿童,把自己的需要当作儿童的需要,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不顾儿童学习的可能和制约,过度强调知识教育、定向教育和特色教育。一些唯利是图的机构利用部分家长的错误认识,大力鼓吹错误的教育观念,推动家长走向与儿童身心发展背离的方向。对这些家长的引导,一方面要依靠各种公共信息和媒体的渠道,报纸、杂志、电视、网络要传播科学的、正确的信息,对家长进行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要依靠幼儿园,作为专业力量的幼儿园,在引导家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要进一步研究引导家长的途径和方法,从家长的问题和困难出发,从对幼儿发展最大的障碍出发,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和策略的有效指导和帮助。
如何做科学育儿的引导者
幼儿园要引导家长,首先自己必须真正成为科学育儿的倡导者、践行者和维护者。幼儿园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坚守科学教育的理念,坚守儿童利益优先的底线,一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抵制一切侵害儿童利益和儿童发展的现象及行为。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利益的守护者、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儿童幸福的维护者,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在教育实践中,有些幼儿园不断出现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事件,或侵害了儿童的权益,或损害了儿童的身心,或剥夺了儿童的自由,或给予了儿童错误的信息和观念,或强化了儿童错误的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园的职业伦理和专业素养都有待提高,也让我们认识到,全社会实现真正的科学育儿还任重道远。
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要真正成为科学育儿的引导者,就必须遵循我国的基本教育法律和学前教育法规,尤其应努力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努力在专业伦理和专业素养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抵制一切反科学的思想和利益的侵蚀。要坚持儿童利益是最高利益的原则,坚持把满足儿童合理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用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和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抵制一切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喧扰和诱惑。
引领家长科学育儿,幼儿园就必须研究家长,关注家长的育儿观念和育儿行为,关注家长的育儿问题和困难,努力使引导工作具有针对性,确保有效性。对家长的引领不能仅靠口头说教,要通过现实的案例,让家长身临其境、深受启发,要引导家长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引导家长讨论育儿工作的疑惑和困难。幼儿园要兼顾观念和行为的双重引领,努力提升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意识和科学育儿水平。
优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
“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为广大学龄前儿童提供普惠、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但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应慎提‘学前教育义务化。”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同意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时回答道。
庞丽娟说,“义务教育”意味着既要普及、免费,又具有强制性。从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看,“普及”和“免费”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和达到的目标,但要不要“强制性”却需要慎重。“学前阶段教育不需要像中小学那样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从幼儿的行为习惯、性格、情感态度的培养来说,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应该考虑可能性和适宜性的问题。”
为了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庞丽娟建议做好两件事:一是优化并建构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二是改革完善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庞丽娟说,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被边缘化。财政投入长期不足,造成底子太薄,历史欠账严重,短期的巨大投入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还存在着严重的区域投入结构、机构投入结构和教育要素投入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投入差距显著,城乡生均财政投入差异巨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不同性质的公民办幼儿园和不同等级的幼儿园间投入差异明显;注重基础设施硬件的投入,普遍忽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率低,而且制约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扩大和质量提升,区域、城乡间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依然严重。
如何缓解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庞丽娟认为,要着力优化并建构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包括六个主要方面:提升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责任层级,建立分区域、分项目、分重点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分担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地区实行制度化的专项经费投入;构建以优先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打破公、民办壁垒,有重点地加大对各类性质的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制定分类别、分人群、分区域的幼儿园教师财政投入保障与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的公平与效益。
在解决好投入问题的同时,庞丽娟认为,亟须改革完善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提升管理责任主体重心,以强化政府领导、组织、统筹和保障的能力。“我国长期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但近些年在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由于缺乏对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权责的明确、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关系和权责配置规定模糊、不明确,导致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层级政府间职责不明,权责配置不清。”庞丽娟说,特别是多年来“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被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误读为发展学前教育更多的是县及以下即乡镇政府的责任,责任主体重心过低,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破解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难题,庞丽娟建议:首先。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即加大省级政府对省域内学前教育的统筹领导责任和县级政府对县域内学前教育的管理指导责任。其次,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管理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的双上移,行政管理的重心要从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心进一步提升到省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的重心则以中央支持下的地方政府为主,并且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有区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区,财政保障的主体重心应该越高。再次,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应紧紧抓住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调整,重点加强中央、省和县的职责,同时也注意发挥地市和乡镇的职能。
孩子6岁前需每天运动3小时
都知道运动对孩子的健康有好处。可是。孩子每天运动多久才合适呢?据美国“每日健康新闻网”报道,《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杂志》刊登美国南加州大学最新研究发现,澳、英、美三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将6岁以下儿童每日推荐运动量定为“至少运动3小时”。
2010年,澳大利亚卫生与衰老部建议,学前儿童每天从早到晚应至少运动3小时。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建议。儿童看护人员每小时应该让孩子进行至少15分钟的轻度、重度或高强度运动。这也就相当于儿童每天在清醒的12小时内应运动3小时。2011年英国官方也出台了类似的建议。
6岁前的儿童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更好呢?一般来说,只要能达到活动四肢目的的运动都可以。具体来说。3~4岁的孩子身体比较柔软,模仿能力强,对小动物也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模仿小兔、小猫等,在游戏中练习走、跑、跳、投等运动技能。当然,还要多带孩子到户外,亲近大自然。4~6岁时。孩子做各种动作的身体功能已基本完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培养他们对某种体育活动的热爱,比如骑自行车、溜冰、游泳、玩滑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