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成
摘要: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必将要求军事战略不断发展创新。怎样准确客观的认识和思考军事战略创新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范畴。
关键词:军事战略 创新 哲学 研究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战争在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演进中不断的发展,军事战略同样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然而,无论军事战略怎样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历史的战略留下了不灭的光辉,现实的战略体现着巨大的作用,未来的战略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创新。
一、战略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战略源于战争,只有战争的存在,才有战略的存在,战略必将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战争,要求有不同的战略。从理论上讲,要不要进行战争,如何进行战争,这都存在战略问题,凡是战争,总要有要不要打、与谁打、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候打、为什么打和怎样打的问题,这就需要战略来解决问题。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相比,其军事战略也有迥异。科技含量差异较大的战争,要求的战略也不相同,单纯的火力战争与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相比,其军事战略有很大的区别。战争双方的科技创新状况,同样决定战略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如,海湾战争美军利用信息化武器装备,采用了战略空襲的方式和地面“左勾拳”行动,取得了胜利;在利比亚战争中,美军利用其高技术手段和精确打击手段对卡扎菲进行“斩首行动”。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对客观存在战争的主观能动反映,是战略主体作用于战争的意识、精神、政策、方针、谋略等方面的东西。战争是体,战略是魂。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略是对力量的运用和把握,战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战争是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在战争实践中,双方力量的增减,部署的变更,政治的影响等等是常有的事,战略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不断修正和调整,这既是战略的灵活性反映,也是战略创新的一个方面。《孙子兵法》说:“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战争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战略也必将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二、战略因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历史、现实和未来构成了时间前进的轨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未来是将面对的现实,现实处在时间坐标的中心点。军事战略即是对现实的运作,是为现实服务的。动态性是时代的本质内涵。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体现出其特有的社会氛围和时代精神,这种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时代精神对处于本时代之中的创新主体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对战略创新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创新成果具有时代的印迹。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战略,任何战略都有其时间值。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战略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也在不断的发展。正是时代的发展变化,催生着新的战略的不断诞生。在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的时代,不可能出现大纵深立体作战的战争形态和战略战术。也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出现信息化战争和与此相适应的战略战术。战略必须适应时代,时代催生新的战略,这是一条规律。[2]
现实要求战略把握今天,衔接昨天,开创明天。战略的创新必须立足现实的环境和条件,继承历史的传承,着眼未来的发展。战略的创新,不但要利用、把握机遇和时机,而且要善于创造机遇和时机,占有待机之利,就会因得时势而立于主动。[3]
三、军事革命必然呼唤新的军事战略
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军事革命,都是对现有的军事领域的一场大的彻底的革新与发展。在军事革命中,一些新的技术被军事领域所应用,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成为战争的主角,从而使战略手段更广泛、更直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世界军事革命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武器的投入使用,战争的形态和样式发生了变化,战略的范围和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拓展,从而使战争的维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外层空间的开发利用,高边疆战略等航天战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随着太空武器、定向能武器以及机器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战略必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四、战略的创新,并不否定其稳定性
战略虽然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时代、形势的变化、科技的革新而创新发展,但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和科技的革新都是在一定过程中演变的,在这个过程中,既定的战略是稳定的,只有当这个过程到了临界点的时候,既定的战略才因情随势而变。同时,战略主体的政治性质也决定了战略的稳定性。美国的战略,随着总统的换届,其战略的称谓总是不断变化的,如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映战略、相互确保摧毁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先发制人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等等,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创新,但以上种种战略,以强权政治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的本质是一致的。其战略的政治本质是十分稳定的。我国的战略,一直是积极防御,虽然各个时期的内容有所不同,但由于社会主义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不会侵犯别国,其战略的核心内容仍是积极防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战略的创新不代表战略不稳定,战略的稳定也不代表战略不具备灵活性。在创新中稳定,在稳定中灵活,在灵活中创新,这就是战略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军事战略实践创新与军事战略理论创新相互作用
战略的创新反映在战略的实践和战略理论两大方面。战争实践是一种主观介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任何战略理论都来源于战争实践并在战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战略理论作为战争指导者关于筹划和指导战争实践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它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客观反映于主观的精神产品,对战争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战争实践都是战争主体在一定的战略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是创新行动的摇篮,一切创新的作为都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指出,战略是“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离不开战争实践,离不开作战经验,甚至失败的教训。[4]战争实践与战略理论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战争实践是战略理论的客观基础,历史证明,没有拿破仑战争,就没有《战争论》。战略理论创新只有在战争实践与战略理论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具体的统一中求得突破。战略理论来源于战略实践,但一但从战略实践中升华出理论的时候,它就成了战略创新的顶峰。这也是被20世纪战争和战略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基本规律。
六、科学技术落后的一方,同样可以掌握先进的战略理论
技术在战略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5]在20世纪的整个战略理论创新中,西方国家带有明显的“技术决定论”倾向。海湾战争后,我国也有一部分人患上了“恐高症”,认为制约我军战略理论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技术落后。这种过分夸大武器技术的作用的倾向显然是片面的,把战争的制胜因素和军事理论的先进程度主要归结为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优劣,必然会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物质技术的财富并不等于战略理论的财富,军事技术创新并不等同于战略理论创新,它们之间有一个复杂的转化的过程。战略理论创新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但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技术条件的优劣。从历史上看,新的科学技术和新式武器装备的最先拥有者,往往不一定是最新作战方法和作战理论的创造者。比如,在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火药,是9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但利用火药这一成果,率先进入热兵器时代的,却是八百年之后的欧洲。可见,物质技术的落后并不一定意味着战略理论的落后。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成为哲学上的“第一小提琴手”一样,军事技术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并非注定在战略理论创新中无所作为。
七、战略主体的卓越素质是战略创新的主导因素
战略归根结底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能动反映。战略主体的战略意识是战略创新的核心。战略主体无论位居何职,无论有多深厚的战略知识,无论有多丰富的战争经验,要想战略创新,都必须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战略意识就是战略主体对特有的客观现实进行战略思考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有了战略意识,才能产生战略思想,从而形成战略观念。战略意识具有战略主体特有的能动性,能够与客观的环境进行互动;能够把过去的经验与现实连接起来,形成自我的战略思想;能够制定新的目标,引导行为。
战略思维是战略创新的思想源泉。战略思维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的高级思维,是战略主体根据战争的客观环境和对敌我态势正确的分析判断,而进行的一种综合的、高瞻远瞩的、高屋建瓴的、深谋远虑的思考。它是一种统筹全局的宏观思维,是实事求是着眼特点和发展的辩证逻辑思维,是前瞻性和长远性的科学思维,是提纲挈领把握关键的重点思维,是主动、灵活、开拓、出奇的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关键。战略主体仅有战略意识,只能说他具有了战略创新的重要基础,或者说他具有了战略创新的“头脑”。战略主体要想使创新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开拓性,其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关键。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给战略主体的战略意识和战略思想插上自由的翅膀,使战略飞得更高、更远、更强、更新。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的前提。敏锐的观察力,恰恰是使战略飞得更高、更远、更强、更新的前提。战略主体的观察力是其确定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行动的首要前提,也是确保战略沿正确的目标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名人说过,只要目标正确,哪怕行动缓慢,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到达目的地。战略创新同样需要正确的目标,因此,同样需要战略主体敏锐的观察力。
专与博相结合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战略主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见识,才能对掌握的战略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认知和科学的分析判断,做出决策,这是战略主体必备的条件,是创新的基础。战略主体的综合知识能够保证其对客观形势正确的了解,把握正确的时机,采取有力的制敌措施,掌握战略主动权。也就是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
[1]孙子兵法·虚实篇[M].
[2]王普丰,著.战略的创新[M].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02:76.
[3]王普丰,著.战略的创新[M].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02: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28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211.
參考文献:
[1]范震江,马保安.军事战略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11.
[2]高鹏.战略理论创新问题研究[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08.
[3]彭光谦.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M].解放军出版社,2006-01.
[4]阎铸.军事战略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王曙光,著.迈向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战略[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6]张啸天,著.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M].时事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