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昭
《庐山高》于成化三年沈周四十一岁时为贺陈宽七十寿辰而作,是由小幅转作巨幅而成,该图高达两米,是沈周画风成熟的标志。画面以庐山之高伟喻示老师之品格,上部有数百字的长诗题字,表达了作者對于老师的敬仰之情,作品绘制竭尽心力,山势雄伟壮观,峰巅直抵画幅顶端,山体充溢于大半画幅,有扑面倾倒之势,山间飞瀑之泻,山下泉深处有人站立,仰望山巅,寄予作者对于老师的仰戴之情,构思极为精巧。
从整个绘画的图式来看,绘画风格继承了宋画的谨严、细致,构思极为精巧,令观者叹为观止。同时也继承宋画的雄浑博大的精神气韵,延续宋画的优良传统,对于树立吴门画派的标杆具有深远的意义,山石大的体积构成,沟壑明显,笔墨皴法精确到位,笔法细腻,令人为之惊叹,主次分明,节奏明确,充分显示出了继承传统,又有个人新的面貌,笔墨精髓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优良传统,宋画的谨严,元画萧散,于二者优点兼而有之。
一、绘画技法
《庐山高》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局部皴擦,不下五六遍,显得苍茫厚实,是典型的王蒙风格,峰顶以高峻厚的山体为主,右侧附以高低不平,形态各异的群峰相称,使其空灵而不虚无。山石用细披麻皴与牛毛皴梳理出岩石体质,矾头石点以浓墨为苔,用明暗对比拉开空间距离,并在重墨的渲染下,一汪泉水弯弯曲曲,传言破壁直倾向谷底,旗舰为山岩所掩,时为栈桥遮隔,然笔断而意连,生动而有趣。整个画面又以整个山体为中心,因为这块山岩的出现而更显得统一,它以淡墨清扫渲染,与周围以牛毛皴擦的厚实凝重的山肌来拉开距离,同时使得白色的流泉得到协调而不显得孤立,整个画风属于王蒙《青卞隐居》一路,但似乎比王蒙更加繁密和清晰,也更有层次感,画幅内部山石结构,与树木结体严谨写实,具有宋人某些写实风尚。山头温润苍郁的矾头又与巨然相似。较之王蒙,《庐山高》图更加丰富而充实,这幅画作必然是他汇集各家之长,以王蒙形式为主绘制的一幅杰作,是沈周广师古人的结果。庐山高绘画的成功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师法,而是在王蒙绘画的基础之上,以宋人丘壑元人笔墨进行绘画创作,沈周对于画作进行过认真的研读,对于前代绘画广泛吸收博取,青绿、浅绛无所不精,深入学习和师法前代画作精华,对于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倪瓒画作进行认真研习,并有画作传世,充分证明对于前代绘画的一种认真研习和继承。单就皴法而言,不仅仅只是王蒙的解索皴,还有宋画的一种短条子皴、长披麻、短披麻,打以焦墨点子,树木刻画逼真又不板滞,笔墨生动活泼,柔和前代绘画精华,通过师造化,吃透传统绘画精髓,抒发个人笔墨情趣,构建自身的绘画艺术语言。
对于绘画语言继承与创新,沈周通过自身努力实践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之路,对于前代绘画的精准把握,悉心研读,不断融合,建构出自己的一套绘画语言。给笔者以深刻的启示,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创新,走怎样的路又避免弯路,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沈周绘画的道路,以其深厚的学养,笔墨情趣,人品的高尚铸就了吴门绘画的领袖。《庐山高》在绘画技法的层面上,形成了明代绘画的代表作品,但从这幅绘画作品,可以看到中国画发展到明代,画家是如何探寻自身绘画语言,符合当时审美情趣,继承前人又不循规蹈矩,出新意。
二、绘画精神
1 绘画人格精神
《庐山高》绘画精神,表现作者留恋庐山,将老师的品德学问比作庐山,像面对高山一般,令人高山仰止,用庐山高大雄伟来表现老师的一种高尚人格,将庐山人格化了,不仅是在表现一种单纯的物理形态的山石,而是将其深化到一种更高的一种精神层面,他的绘画精神是一种雄浑、博大、高尚,后世效仿的楷模,同时也表现了对传统的学习和把握,无论是从技法还是到绘画的精神,以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构建自身绘画图式。
2 绘画笔墨精神
该图笔墨洒脱,精微之处照顾到气魄,墨色自然,与自然融合一体,充分显示出了一种笔墨精神。笔墨浑厚滋润,雄浑壮阔,墨色层次丰富,具有一种高度的审美感受,笔墨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精髓,有宋画笔墨的写实精神,又具有元画的一种写胸中逸气之风貌,抒发性灵的一种笔墨情趣。
三、绘画思想
画幅中,山下泉深处,有高士站立,有一种隐士归隐山林的情怀,从沈周的生平来看,一生归隐不仕,寄情于山水,通过画中的高士,寄托一种人生理想。源于老庄哲学思想的情怀,道法自然,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返璞归真的一种美学思想。
文人思想,终生不仕,以诗书画自娱,过着悠闲文人的生活。以文人的思想驾驭绘画,继承元代文人画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人画道路。文人画以人品才情学问思想为根基,沈周在这几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从画的跋文来看,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诗文俱佳。人格高尚,作为一个名重一时的文人,沈周并没有自得张扬,宽厚与阔达成为他人格的一种象征。
沈周的《庐山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不论从技法层面,还是从绘画思想以及精神方面,都具有深厚的意蕴,该图集传统绘画的思想、精神、技法高度融合于一体,呈现出了一种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面貌,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的传统,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以有益的启示。向人们再次证明了师古又不局限于古,纵观沈周绘画艺术,他的艺术高楼以摹古为根基,是在广师古人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发展的,而沈周在摹古的过程中,解构传统中的形式美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形式语言,从画幅重新建构一种新的视觉图式。
参考文献:
1 单国强著《明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 杭晓春著《明代吴门画派》39~41页,辽宁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