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科技工作者合作共担地震应急科学传播使命

2013-04-29 00:44晓奇
中国科技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强震跨学科工作者

晓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传播中的跨学科合作不可忽略。事实上,就地震科学来讲,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科学,地震的预测、监测、救灾应急、次生灾害防范等涉及地球物理学、遥感科学、灾害管理学、土木建筑学、医学、医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自然,相关的科学传播也需要诸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合作。多学科间科技工作者合作,共同就某一个科学热点事件从不同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应成为通过科学著作传播科学声音的一个方向。

自古以来,科学家忧国忧民,自觉担负起科学救国的历史使命。而在今天,不仅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默默耕耘在科研或科研管理岗位上,也自觉进行着不同层面的科学传播,像科学网博客这样科技工作者聚集的地方,为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传播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重要的是,他们来自众多领域,可以很方便地借助这个平台,进行跨学科的交流,跨学科的科学传播。

平台上的一些专家在5·12汶川大地震后,针对强震后像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认真思考,发起相关科学问题的讨论,专家们普遍意识到,强震后的救灾安置和重建并不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不断强化应急管理和次生灾害防范的有关理念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国家重大灾害防范应急方面,专家们认为应以更为严肃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需求、责任、平台、合作,成就了这样一群专家,共同发起参与编辑《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

可喜的是,编书的倡议并没有停留在网上的响应和大家一时的热情,代之的是积极的行动,2009年和2010年间,专家们聚集在一起,召开了编辑工作会议。李小文院士亲临参加,为编写宗旨、写作大纲的制定,作者分工、写作进度安排等一一提出宝贵意见。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012年年底,李小文院士突发重病住院治疗,在病床上口述,让其夫人吴老师代为录入,按时完成了本书序的写作任务。

李小文院士在该书的序中,充满感情地描述了成书的过程,谈到了这部著作编辑的发起者——科学网“博主”苗元安博士、陈安博士等的热心倡议,后来的参与者包括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省政协副主席的黄润秋教授,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主任王运生,科学网“博主”、吉林大学的杨学祥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的罗帆教授、山东科技大学的逢焕东博士(岩体力学方面的专家),后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已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魏东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刘玉平博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何彬彬博士等相继加入编委队伍。

无疑,《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的写作出版,是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跨学科进行科学传播的有益尝试。现在,这部著作在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计划的资助下得以顺利出版,相信它必将为我们国家及公众在强震应急管理和灾后次生灾害防范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猜你喜欢
强震跨学科工作者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花莲强震!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