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窈
摘要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但是它提供了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思考自然对于儿童及所有人的影响。自然缺失症指的是“现在的儿童到户外及空旷的原野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一个趋势。它反映出我们这一代群体的某一部分,长期脱离户外自然体验,越来越缺少对自然之伟大而敬畏,也越来越少为生命之奇妙而惊叹。
本课题以厦门市城区中学生为样本,通过文献查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参与实践等方式,并对比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自然教育经验,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厦门市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的现状、自然缺失症问题及原因,并据此对厦门市乃至全国的户外自然教育进行反思。我们还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担当者方案。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用到的文献在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及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Google等网址查阅。
问卷调查法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自然教育调查表。问卷设计主要针对答卷者对“户外自然教育”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提问,并希望通过问卷为以后设计CNC平台提供依据。问卷共涉及4个方面:受测者基本信息,对自然教育的现状和基本态度,体验自然教育的频率与多样化程度,以及孩童时的自然体验回忆。问卷采取了3种方式进行调查:一是选取城区中学高中3年级学生共计594人进行网上调查;二是纸质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给槟榔中学的初中生共149人;三是自己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担任志愿者期间,用同一纸质问卷调查了17名家长。
访谈法
访谈对象共33人,有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许界群、厦门植物园科普馆梁育勤和许玲、达尔文自然求知社发起人冯永锋、厦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老师若言,厦门绿十字环保志愿者总干事马天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张卫哲、新浪厦门记者占海峰、台湾自然步道协会会长林淑英、金门金城国中学务处主任洪子圣、厦门竹坝中学校长黄玉煌、槟榔中学副书记项慧芳、槟榔中学德育处主任胡岚、植物园志愿者郑芳老师,以及在植物园参观的学生和家长等。
实地调查法
2011年暑假我在香港参观了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台湾参观了野柳地质公园和垦丁公园。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半年间,周末走访的本地户外自然教育场所主要有:万石植物园、铁路文化公园、观音山海滩、火烧屿火山地貌公园、齐马山栗喉蜂虎观鸟基地、云顶岩蝴蝶谷、文曾路萤火虫公园、天竺山森林公园、同安山重农家乐合作社、同安竹坝农场、翔安刘五店文昌鱼保护区等。
为更进一步了解自然教育的运作过程,我还参加了厦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在漳浦六鳌组织的“等待天空放晴的日子”自然活动,识别和绘制滩涂生物,并制作自然教育手抄报。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受访群体样本是城区的中学生,分两部分:网上问卷594份,由于问卷系统软件的设置,提交问卷都为有效卷;纸质问卷发放149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卷78份,占72.7%。将纸质问卷中的有效卷计入,两者共计672份。答卷人男女生比例为1.09:1。
◇学生对不同年级间“户外自然教育”自我同一性认知
自我同一性认知来自于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2002)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自我与环境的作用下,个体所表现的目标、价值观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户外自然教育自我同一性认知最“缺失”的群体是年龄在12~18岁,也就是小学6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学生,也是目前我们课题最想探究的群体。
◇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学生的去处
调查结果表明,约34.4%的学生完全“宅”在家里,活动主要是上网游戏、玩QQ、做作业、K歌、与家人聊天、做家务。约54.6%的学生曾经有半天以上外出的经历,外出目的(可多选)中,探亲69.1%,补课80.3%,上兴趣班47.3%,逛街73.2%,旅游53.4%,其他21.6%。而在参与旅游的学生中,在自然景区中能体验到相关户外自然学习的占33.4%。综合比较,实际在国庆黄金周期间,能真正体验到户外自然教育的学生只有4.69%,如果仅从这一微型调查看,在我们的中学生里,有相当部分群体已经存在户外自然缺失症了。
◇学生对自然的定义
调查表明,50%的同学认为一花一木皆自然;20%的同学认为远离钢筋水泥的原生态场所才能被称为自然;还有20%的同学认为农村的风光就是自然。不难看出,在我们城市的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然的定义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的。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自然的认识大多是来自于网络和书本获得的信息。
◇自然缺失的原因
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是导致自然缺失的主要原因,电子娱乐的诱惑也是导致自然缺失不可小觑的原因。在项目的“其他”填空中,还有同学意味深长地填写上“等待天空放晴的日子”。作为自然缺失最为严重的群体中的一员,我也对学习压力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深感无奈。
◇学校应该为户外自然教育提供什么?
学校是最直接面对我们的教育场所,也应是户外自然教育最好的践行者。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试图了解同学们希望从学校方面得到的资源。在这道多选题中,超过62%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为户外自然教育提供机会和条件;20%的同学希望学校提供科技辅导教师来指导自然教育活动。
◇学生希望参加的户外自然教育类型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想参加的户外自然教育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希望仅仅在春(秋)游时在一个有限的“围墙”空间内“看”自然。87.4%同学对“植物园中植物识别”、“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大自然的夜空繁星观测”有兴趣。只有26位同学选填了“不知道”。在选项中的“其他”部分填空中,一些学生希望能在周末去观察野鸟。
户外自然教育活动缺失的原因
通过调查得知,积极性不够、信息不足、成本支出和安全问题是造成户外自然教育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结论与建议
厦门城区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较为缺失。目前我们这些学生处在这样的状况:户外体验有,而户外自然教育量少、不成规模。相关度对比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自然教育的自我认同度越来越低,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说出本地植物和常见昆虫的名字,也说不出它们的分布情况。导致积极性不足的原因有应试教育大背景、教育“去自然化”、认知观念薄弱、生物惧怕性、缺乏多样化内容、户外自然教育资源逐渐消失等。国内户外自然教育的担当者是谁?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或是教育部门?还是家庭、甚至是学生本身?不同的人对此理解也不同。自然教育过程停留在自生自灭的状态,缺少策略上的指导。有了这些数据和理论基础作铺垫,才能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户外自然教育的担当者要形成合力,营造立体氛围。为此,我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不同的背景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在大环境中营造户外自然教育氛围;
◇改善学校对学生的考评机制;
◇呼吁专业人才撰写有关本地自然体验的书籍;
◇与海峡彼岸自然教育机构合作;
◇在海峡旅游博览会上设立户外自然教育产业分会场;
◇倡导学生参与NGO组织户外自然教育;
◇在户外自然教育活动中添加科学DV等现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