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海楼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瞭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1921年改为水泥檐沿。现存楼阁高22.44米、周长85.8米,地下有石室地洞,地面三层:一层条板石砌成,正门匾额镌“晏海楼”等字;二层夯土楼墙,门额刻“揽秀毓奇”,三层木结构,八角攒尖顶。1995年再次维修。清乾隆《海澄县志》云:晏海楼“东望汪洋,西揖山乍 ,南瞰演武,北俯飞航,实为城偶奇观”。
古月港原是龙溪县八、九都地方,处于沿海边陲,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已成为“繁华甲一方”的“东南小苏杭”,官方虽三令五申地宣布海禁,都不能阻遏它和东、西洋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因月港的繁华而诱致 东洋倭寇前来劫舟夺货、焚屋杀人;欧洲殖民者以浯屿为据点,勾引走私商人搞秘密买卖,并进行武装劫掠,造成东南海疆长期不安宁。明朝政府在民族英雄戚继光肃清侵犯月港的倭寇之后,于隆庆元年 (1567)在月港设立海澄县治,寓意“海疆澄清”。后在原有古堡基础上建筑海澄石城,驻兵防守。为加强对海盗的监视侦察,知县翟寅于万历八至十一年间(1580—1583),在县城东北角上始建一座两层的瞭望台,“以障海口东北之虚”,寄寓“波平海晏”的愿望,取名晏海楼。楼的底层设有枪眼多处,并辟一条暗道直通县衙(今党校食堂)。这样,晏海楼瞭望台与周围九都堡、溪尾铳城、大泥铳城、镇远楼等互为犄角,互相呼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
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它吸引着不少当时的文人墨客,登监怀古,赋诗酬唱。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如张燮的《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
登上晏海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近年来新建的“月港公园”、“月港农贸市场”,与晏海楼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