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雷场分布地图上明明显示这里有一枚地雷,可扫雷兵们来回找了几十次仍无踪迹。到底是什么原因?“地雷会不会因外力发生位移?”他们在荆棘遍布、现象环生的雷场,小心翼翼地搜排,20分钟后,终于在未标识处发现一枚防步兵地雷并成功排除。别惊叹,这不是一部热血电影里场景,这是真实发生在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里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的维和官兵。
陈代荣:甘为雷场育桃李
座右铭:人生贵在有梦。作为扫雷兵,我的梦在雷场。
人物小传:陈代荣,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副团长,上校军衔,先后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赴厄立特里亚和泰国扫雷教学任务,1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2006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先后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
3月18日晚,以成都军区某工兵团为主体组建赴黎维和维和出征仪式,在昆明长水机场举行。登机前,官兵整齐列队,向前来送行的该团副团长陈代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既是部属对领导的礼仪,也是学生对老师的礼仪。
陈代荣是著名的“国际扫雷专家”,先后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赴厄立特里亚和泰国扫雷教学任务以及我国首批赴黎维和任务,曾领衔编写我国赴黎维和部队第一部国际扫雷标准作业程序,亲手排除过的地雷、未爆弹近万枚。2007年2月,执行完我国赴黎维和任务返回国内后,陈代荣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团队的扫雷教学上。他结合维和实践,对团队训练指导法100余处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制出“球型扫雷锚”、“多功能扫雷耙”、“单兵防护装具”等6种新装备。
陈代荣组织教学,不光理论讲解到位、方法手段科学,还像“老班长”一样注重手把手帮带。在一次扫雷集训中,下士杨剑面对一枚诡计雷,愁眉深锁。“排除这种诡计雷,我给你做个示范。”在现场组织教学的陈代荣,看出了杨剑的心思。他迅速穿好防护装具,爬到雷边,跟杨剑边讲边示范。“探测、定位、去除伪装……”陈代荣讲得仔细,杨剑看得认真。10分钟后,陈代荣成功将这枚地雷排除,杨剑也得到师傅的真传。8个月后,当杨剑因出色完成维和任务荣立一等功时,他激动地说:“没有陈副团长的教导,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誉。”
着眼提高训练效益,陈代荣大胆向原有训练模式“开刀”。去年初,他建议团党委在全团推行专业训练“过关升级”新模式,规定凡单课目合格率达到80%以上、符合大纲规定的课目转换条件的连队,即可申请进行课目转换,经上级考核认定后,可提前转入下一训练课目。这种新的训练模式,使专业训练告别“齐步走”,有效调动了官兵积极性,你追我赶抓训练在全团蔚然成风。
近年来,陈代荣一手带出来的徒弟有1000多名,其中5人荣立一等功、7人荣立二等功。
胥剑福:玩转外国电机的“修理大拿”
座右铭:修理电机是件小事,可在国外修不好电机,就是影响祖国荣誉的大事。
人物小传:胥剑福,成都军区某工兵团道路四连中士,1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被联合国授予维和勋章。
要问中国赴黎维和部队中,进出联黎司令部和友军营区最多的人是谁,答案既不是指挥长,也不是扫雷作业手,而是水电工、中士胥剑福。官兵们有些夸张地说:“他给外军检修过的电器数量比我们挖出来的地雷还要多!”由于大多数外军维和部队没有编设像胥剑福这样的“专职”水电工,所以一旦水电设施出了故障,总是求救于中国营,而胥剑福次次都能手到病除。
有例为证。去年8月,黎巴嫩酷暑难耐,恰逢此时联黎司令部办公室里的空调频频出故障,多次维修都不见好转。无奈之下,联黎司令部一个救援电话打到中国营。胥剑福欣然受命,经过仔细检测,他认为是变压器老化导致电压不稳所致,围着变压器一阵捣鼓。几名联黎官员见他“头疼医脚”,不禁心生疑惑。不到半个小时,胥剑福修好了变压器,一台台空调恢复运行,联黎官员们坐在清凉的办公室里,对胥剑福交口称赞。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胥剑福娴熟的修理技术,源于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出国前,他虽然在团里学了不少水电工的知识,但从未修过外国电器,对英语更是知之甚少。一到国外,面对营区里一大堆外国造的水电设施,起初他还真懵了。
“修理电机是件小事,可在国外修不好电机,就是影响祖国荣誉的大事。”想到这些,胥剑福心里一股永不服输的劲油然而生。看不懂英文版的发电机说明书,他主动请营里的翻译教;搞不懂发电机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原理,他就一个按钮一个按钮地试;缺乏国外电机保养经验,他就上网查阅中英文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个月,胥剑福就掌握了营区各种水电设施的维修、保养方法。
一次,联黎司令部通报说办公楼一处电路出了故障,请胥剑福帮助检修线路。来到联黎司令部后,胥剑福发现,整栋楼的线路都需要检修。检测电压、更换电线……胥剑福一层楼一层楼地跑,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转,一根电线一根电线地检测,足足用了大半天,才完成整栋大楼的电路检修。
一直陪他忙上忙下的联合国当地雇员夏冰有些不解地问胥剑福:“你干的活已经远远超出了联黎司令部赋予你的任务,这是为啥?”胥剑福很淡定地回答:“在我们中国军队里有个叫雷锋的战士,一辈子做好事,我们都是他的传人。”几天后,胥剑福在联黎检修电路的先进事迹登上了联黎内部杂志《利塔尼》,稿子的标题叫“中国维和部队里的雷锋传人”。
段志明:中国营的“半个指导员”
座右铭:做好简单事,即为不简单;干精平凡事,即为不平凡。
人物小传:段志明,成都军区某工兵团道路桥梁一营营部中士,先后3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
俗话说:“伙食搞好了,顶半个指导员!”在我国赴黎维和部队里就有这样一位兵大厨,他做的饭菜让官兵吃出了口味、吃出了营养、吃出了战斗力,堪称“半个指导员”。他就是保障连炊事班上士段志明。
由于中国维和部队实行后勤保障自行维持,所需的各种物资要么从国内海运,要么在当地采购,烹饪所需的中国菜调料、新鲜蔬菜等都显得弥足珍贵,一些炊事员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对此,段志明自有他的妙招。
出国前,由于海运物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段志明在尽量备齐各种调料、干菜的同时,购买了一批蔬菜种子。来到黎巴嫩后,他在营区边角的一处空地上开荒种菜。就这样,每逢蔬菜供应紧张时,段志明往菜转一圈,西红柿、小白菜、茄子等蔬菜很快摆上饭桌。
泡泡菜是段志明的拿手绝活。考虑到官兵大都来自西南地区,吃饭时喜欢来点开胃小碟,段志明专门从国内带了几个泡菜坛。每次做菜留下的萝卜皮、白菜叶等边角材料,都被他变废为宝,制作成泡菜。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制的老坛酸菜做出了酸菜鱼、泡椒炒牛肉等风味独特的菜肴。由于饭菜可口、营养充足,官兵都说:“吃了段志明做出来的饭菜,刨起地雷来感觉浑身是劲!”
贯军:驰骋“蓝线”的“冠军”
座右铭:要干就干到最好,要当就要当冠军——可不能辜负了我这个姓名。
人物小传:贯军,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筑城二连四级军士长,3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
在中国赴黎维和部队中,说起四级军士长贯军,无人不知,无人不赞。作为一名工程作业手,他3次维和,驰骋在危机四伏的黎以边境“蓝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冠军。
工程作业手在黎巴嫩的主要工作是栽桩,即在黎巴嫩、以色列、联合国三方确定的黎以停火线上栽立蓝筒,作为和平标志。3次维和,贯军参与栽设的蓝筒多达31个,还曾创下一个月内栽设6个蓝筒的联黎记录。
对于黎以两国人民来说,栽桩意味着和平的脚步更近了,因此栽桩也成为联黎部队的“头等大事”。但121公里的“蓝线”,雷场密布,荆棘丛生,野兽蛇虫时常出没,不仅工程难度大,还时常面临巨大的威胁。一次,一名战士首次参加栽桩作业,看着通道两旁裸露在地表的地雷露出的狰狞面孔,心里一紧张,上坡时脚下一打滑,险些栽倒进雷场。幸好,一旁的贯军眼疾手快,一把抓住这名战士,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了提高栽桩效率和安全系数,贯军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根据蓝线山高坡陡的地理特点,和战友创造出“定向滑轮转运”的方法,改变了以往靠肩挑、手扛搬运建材的方式,使施工效率成倍增长,作业时间大幅缩短。联黎工程部门专门派人前来考察,肯定并推广这种方法。作为一名老作业手,急难险重的施工任务前,贯军总是冲锋在前。2006年黎以冲突期间,通往联黎司令部的一条主要道路受损,联黎的主要后勤补给线中断。“我去!”贯军和战友主动请缨,冒着枪林弹雨紧急出动,修路、架桥、开辟迂回道路,及时抢通了这条“生命通道”。由于维和任务繁重,作业点多,人手不足,一名作业手经常要操作多种机械,练就了贯军“多面手”的本事。拆除5-21联黎老营房时,他一会儿操作挖掘机拆除围墙,一会儿又驾驶翻斗车运送砖石,一会儿又操作吊车吊运大块水泥板,忙得不亦乐乎。
前来视察施工进度的联黎工程部门官员看到贯军魔术般的“表演”,得知在中国话里,贯军和“冠军”发音一样时,不禁拍掌叫好:“贯军,人如其名,中国维和部队的NO.1!”
金良平:英雄连的“领头雁”
座右铭:展示国威不需豪言壮语,要的是每个人的汗水和努力。
人物小传:金良平,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地雷爆破连连长,上尉军衔,1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2012年被集团军表彰为“基层干部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
“4年了,终于轮到我上真雷场了!”我国赴黎维和工兵营出征之际,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地雷爆破连连长金良平的内心特别激动。这次,他将以维和工兵营扫雷连连长的身份,第一次走进“死亡之地”——“蓝线”雷场。
2009年,金良平参加我国赴黎维和任务,因形象气质良好而任保障连警卫排排长,一直从事警卫工作。由于不是扫雷作业手,8个多月过去了,一直想“刨”几颗地雷的金良平,连真正的雷场都没进去过。
回国后,金良平被团里任命为地雷爆破连连长。该连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八成以上的官兵立功受奖,近九成官兵有维和扫雷的经历。去年,连队被军区授予“忠诚使命模范连”荣誉称号。
“车头有劲,车身才跑得快!”金良平自我加压,把苦练自身专业技能作为新官上任的“头把火”,苦学专业课本、请教技术大拿、“雷场”反复实践……一年过后,金良平的“头把火”烧出了效果:在全团营连主官专业技术考核中取得第一名。全连官兵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这样的连长,肯定能带领我们续写佳绩、再创辉煌。
第一次上真雷场,就挑起连长的重担。有人劝他:申请换个岗位,以降低风险,减小压力。他断然拒绝。“必须去!连主官都不敢靠前站,怎么叫战士们往前冲!”金良平说,地雷爆破连从组建时起,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主官都是“硬着头皮上、赢得荣誉归”,“传家宝”不能在自己手里搞丢了。
刘庆忠:几度梦里回雷场
座右铭:只要世界和平需要,无论中东雷场多危险,我都将义无反顾。
人物小传:刘庆忠,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地雷爆破连四级军士长,先后参加赴泰国扫雷教学和5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2次荣立二等功,先后被总部表彰为“全军维和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学习成才十大标兵”、“全军优秀士官”。
“刘庆忠又要去黎巴嫩维和啦!”今年春节前,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组建我国赴黎维和部队时,这一消息犹如一滴水掉进了滚烫的油锅里,一下子炸开了。
刘庆忠是国际扫雷界公认的“士兵专家”,已参加过5次赴黎维和,是团里目前参加国际扫雷次数最多、排除和销毁地雷数量最多、获得荣誉最多的战士。听说刘庆忠又要去维和,几名老乡找到他,劈头盖脸就问:
“你难道还缺那点维和补贴费吗?中东雷场那点钱不好挣啊!”“你获得的荣誉已经够多了,何必再去出这个风头!”想挣钱?非也!刘庆忠先后拒绝商业扫雷公司的高新聘请10余次。想出风头?亦非也!刘庆忠曾5次让功。
谈到自己第6次选择维和的原因,刘庆忠深情地说:“我心里总是放不下中东那片雷场……”
刘庆忠从小就对地雷特别感兴趣,当兵后,他如愿以偿到工兵团当了一名扫雷手。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只有初中文化的刘庆忠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扫雷“兵专家”:先后学习50多本专业书籍,整理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熟练掌握了10多个国家60余种地雷的埋设和排除方法,参与编写了多部扫雷教学教材教案,配合专家共同探索出26种中国式的扫雷手段和方法。
2006年黎以战事结束后的一天,刘庆忠和战友在一处果园里排除集束炸弹,突然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随即传来一阵惨叫。原来,当地两名青年误踩到一颗集束炸弹,两人都被炸成重伤。目睹此情,刘庆忠内心充满了对战争的仇恨,更加坚定了为黎巴嫩人民扫雷排爆的决心。去年6月,望着赴黎维和官兵远去的身影,刘庆忠的心也飞到了黎巴嫩。那次,团领导驳回了他赴黎维和的申请,原因是他妻子体弱多病,孩子还小,家里需要人照顾。今年,赴黎维和部队筹组之际,刘庆忠找到团领导,再次提出申请:“我是个老工兵,久了不扫雷闷得慌,常常在夜里梦见那片中东雷场!”
聂学政:把维和经验当训练“火种”
座右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能练就真正的打赢本领!
人物小传:聂学政,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团长,上校军衔,2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先后担任维和部队副指挥长、指挥长。2009年被黎巴嫩政府授予“杰出贡献奖章”,2011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打仗出发,打仗!打仗!!再打仗!!!”这是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团长聂学政常说的一句话。官兵们都说,他从维和战场下来,就像一团火,把训练场“烧”得“狼烟四起”。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月底,该团组织“两实”课目训练,记者一踏进自动步枪射击考核场,顿时嗅到了浓浓的火药味:以往射手统一带队领取弹匣,下口令卧倒射击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名射手必须先完成步枪分解结合,然后取枪、压弹,再匍匐前进爬过30米长的低桩铁丝网,最后才到达射击线进行射击。
这种组训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训练大纲的要求。聂团长告诉记者,这都是从维和战场上学来的经验。虽说从当兵时起,自己就是个训练尖子,可到了黎巴嫩,亲身经历战火硝烟的考验后,他才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2007年2月,聂学政随赴黎维和部队乘专机刚抵达黎巴嫩贝鲁特机场,就遇到民众暴动、骚乱,机场被封锁,到处是打、砸、抢、烧,荷枪实弹的黎巴嫩国防军士兵来回巡逻……对此,聂学政的第一感觉是心里发懵。尽管很快回过神来,拿出了科学的处置方案,但他还是实实在在感到自己离实战的差距。
在黎巴嫩,由于中国维和部队是完成任务最出色的扫雷部队,外军遇到中国官兵,总会时不时竖起大拇指,但聂学政却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要抓住一切机会,向外军学习。为此,他每次到外军维和部队参观或和外军一起执行任务,总忘不了带上一个小笔记本,把外军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详细地记录下来。两次维和,他记录了5万余字的笔记,围绕“黎以双方战法分析”、“冲突中的以军信息战特点”等课题展开研讨,撰写了10余篇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学术研究文章。
从近似实战环境中总结出来的维和经验,被聂学政经过消化吸收,成功转化为他抓部队的新方法、新举措。部分官兵实战意识淡薄,他建立战备演练常态化机制,不定期组织全员全装战备演练,让官兵脑中时刻绷紧打仗这根弦。一些单位训练标准不高,他专挑生疏地形、复杂天候组织训练,营造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训化出一批批精兵强将。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新特点,他推开精细化训练管理模式,探索训练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数字化车炮场,建立规范化的专业应急力量,“团、营、连”三级应急战备体系和程序化的应急启动预案。
黄艾俞:让“中国名片”更靓丽
座右铭:展示大国形象,要从一人一事、一点一滴做起。
人物小传:黄艾俞,成都军区某工兵团政委,上校军衔,1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任维和部队指挥长,3次荣立三等功。
“中国军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期待下次和你们在‘蓝线再次握手!”3月初,听说中国赴黎维和部队即将轮换回国,不少外军维和官兵专门来到中国维和部队,表达他们的惜别之情。目睹此番情景,指挥长黄艾俞倍感欣慰。
“每人都是‘名片,言行代表国家。”去年6月,黄艾俞带领中国赴黎维和部队出征时,对官兵提出要求:我们既要当好先锋队,更要当好宣传队,要用实际行动让“中国名片”更加亮丽!
在38个国家的维和部队组成的联黎部队中,中国维和部队一直以技术精、形象好而倍受赞誉。对此,黄艾俞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维和期间,中国维和部队承担工程施工项目近20个,联黎工程处全部给予最高等级的“A+”评定,工程部门曾两次组织人员到中国维和部队“取经”。
一流的部队,不仅要具备一流的技术,更要具备一流的细节!在黄艾俞心中,从穿衣戴帽到整理内务,无一不关系到“中国名片”。白俄罗斯维和官兵到我维和部队营区参观,看到官兵整洁的内务卫生、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后感慨:“有这样优良的作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展示形象,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作为指挥长,维和期间,他参加的大大小小对外交流活动近百次。黄艾俞还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展示“中国名片”的一件大事,首次在联黎局域网上开办我维和部队专题网站,首次在联黎司令部举办了“中国国庆招待会”,首次与提尔市合办了“中国春节招待会”。提尔孤儿学院的150多名师生,在参观了中国维和部队的文化园、文化墙后,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一名老师还用毛笔写下了“中国我爱你”5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