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应用的火爆振奋人心,它展现了一幅真切的O2O生活画面,说明移动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是多么真实可行,多么迅速难挡。这给其他创业者一个巨大的启发:去发现人们生活中的痛,然后想出一个好点子,做出一个好的移动应用产品,去垂直整合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为人们解决一个大问题。这就是巨大的机会!
当然,“打车”是一大难题。要解决它,就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北京为例,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城市面积比几十年前不知翻了多少番,但出租车总量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的六万多辆,顶多七万出头一些,几乎没有变化。
从现实意义来说,打车应用软件能缓解打车难的问题,解决“供需信息匹配”的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就像抢票软件一样,打车应用是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帮助那些更年轻、更有知识、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更有经济能力的人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
理性地来看待这个市场上的产品,会发现一些问题。
第一,就是盈利问题,你向谁收钱?这是打车应用最大的挑战,也是最难迈过去的一个坎儿。作为一个并非百分之百确定性的服务,在没有叫到车之前,客户是不愿意付钱给你(指打车应用商家)的。在叫到了车之后,客户更习惯把钱直接付给司机。作为中间方,你不能直接收到客户的钱,所以能推演到的收费模式更可能是向司机收,但是向司机收费又没法做到精细量化。目前的打车应用提供商,虽然设计了加价工具来让客户去激励司机接单,但客户更习惯于通过语音来喊、来直接加价给司机,你很难在后台精确统计到加价的数据痕迹,因此只能走一个粗放计费的模式,比如说向司机按月收取一个固定的信息费用,或者是预存信息费。这样的粗放模式,能收到的钱可能就比较有限了。
打车应用值得所有想在O2O领域发展的选手学习借鉴。把“好应用”做成“好生意”,需要在收费与盈利上有巨大突破。尽管挑战很多,但创业者们的精彩表现还是值得喝彩。技术与商业,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加油,TAXI App!
第二,还有一个big trouble,就是没有人敢先收钱!原来创业的时候都想着把模式设计得很精巧,怎么收费,怎么充值,现在都不敢干了。大家拼命去发展用户,去要规模,纷纷把收费的门槛放弃了,因为你一收,别人不收,司机用户全跑了。这说明这个行业已经是标准的“囚徒”处境,大家都得当活雷锋,不当活雷锋就活不下去。这跟音乐行业很相似,音乐大家都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去网上下载歌曲,需求是旺盛的,但是没有人收到钱。这就是“囚徒处境”。
第三,这个小行业正在重蹈当年团购一样的资源消耗战。目前打车应用有几十家,它实际的门槛不是很高。门槛不高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场资源消耗战。现在已经很疯狂了,大家都花钱去做地推,为了拉到司机,争着给补贴,给油卡,给话费;为了拉到客户,首次使用补贴起步价之类奖励层出不穷。这时候,我要劝那些还打算跃跃欲试的选手,你得掂量一下自己兜里的银子。大家都在指望等耗到别人都死了,一家独大,然后就可以像淘宝一样尽享平台效应,坐等收钱。问题是这平台的价值存在吗?有多大呢?这些都是打车App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商业逻辑来看,打车是一种轻撮合,不参与交易过程,关键是服务始终是不确定的,所以用户总会有叫不到车的情况(而且还不少)。现在装App的门槛很低,用户很容易同时装好几个打车应用,如果A应用叫车有点慢,那么就用B应用去叫,B应用还不行,就启用C应用,他对平台并不忠诚,在用户黏性上会有一些挑战。
平台之所以为平台,很重要的就是品类的可扩展性。淘宝是中国最成功的平台,它甚至成为了一个生态系统,用户和商家互为促进。它从3C电器开始,慢慢向非标产品扩张,商家越多,用户越多;用户越多,商家越多,它对品类是无限扩张的。它跟B2C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你买标准产品,那么你会选择京东;你买一个非标产品,或者一个稀奇古怪的产品,你一定会去淘宝。京东的品类扩张已经非常有限了,而淘宝的品类扩展近乎无限,这就是淘宝区别于京东的价值。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打车APP有没有品类扩展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