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
赵碧琰本不姓赵。她是中国第一位留日法学博士、伪满洲国立法院院长赵欣伯的遗孀。1938年,赵欣伯夫妇旅居日本期间,以妻子之名购置大量不动产,并藏有大量珍宝。至终审时,这些财产已升值至两兆日元。
1942年,赵欣伯夫妇携其独子赵宗阳回国生活,再未返回日本。1951年,赵欣伯去世后,赵碧琰与在日的财产托管人失去联系。直至1964年,她才重新向日方提出了收回财产权的请求。这时她才得知近几十年内原来已经有20余位自称为赵欣伯家人的“权利人”向法庭主张过这笔巨款。
直至1976年,法庭才决定正式开庭,经重重筛选,留下了5位都自称为赵碧琰的女子。她们分别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泰国和北京。
主审法官津村洋介准备了几个问题,来确定真正赵碧琰的身份。“我想请问各位,你能确认自己是赵碧琰吗?”津村法官问。泰国赵碧琰抢先答话:“当然,我自小就叫这个名字,难道还会有错?”香港赵碧琰和新加坡赵碧琰也相继这样说道。“我的祖籍是中国辽宁,1921年嫁给赵欣伯先生后随夫改姓叫赵碧琰。”马来西亚赵碧琰的回答言简意赅。轮到来自北京的赵碧琰了,她第一句话就语出惊人:“我不是赵碧琰,真正的赵碧琰已经死了。我的真名叫耿维馥,是在出嫁后应丈夫的要求改用他前妻赵碧琰的名字。”
津村洋介法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请说出赵欣伯死亡的原因、时间和地点。”这一次,前4位赵碧琰的回答一致:先夫1951年以政治原因受到折磨,死在监狱中。只有来自北京的赵碧琰在这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上给出了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答案:“赵欣伯是病死的,1951年7月,脑溢血。他不是被折磨死的。”
津村洋介看着手中的卷宗,在她的名字后面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和助手商量了一阵,决定暂时休庭。他需要找到一枚钥匙,走出这个复杂的迷宫。
这枚钥匙很快出现了,这就是一位名为板垣喜久子的女士。津村洋介法官拨通了这位自称认识赵碧琰的女士的电话。板垣喜久子向他提供了另一条线索:赵碧琰是个左撇子。
很快,第四次开庭的日子到了。津村洋介法官让书记官给她们各发了一个小托盘,里面有一把小巧的袖珍剪子和两张光滑的白纸。他轻敲法槌,解释道:“赵欣伯的夫人喜欢女红,恳请各位动手展示自己的才华,帮助法庭更好地判别身份。”
5位老妇人相继拿起剪子和白纸,津村洋介很快发现,唯一左手持剪的,正是那位来自北京的赵碧琰。不到一分钟,她又放下剪子。其他4位赵碧琰剪的或拙或巧,大多是花案剪影。唯有她剪出的,是一大一小两张长方形。法官问道:“请问这是……”“金条。”老太太清晰平静地说,“我和我丈夫藏在成城町168号地下室里的金条,放在一个铸铁箱子里,上面有印记和编号。”说着将两张长方形纸片一叠一拼,呈现出一个长方体的模样。津村洋介法官长出一口气,可以结案了:在造币局东京分局所保管的那些珠宝,其中大部分正是这种形状的金条。这一点,只有藏宝的这对夫妇能够知晓。
(摘自《法治周末》,请作者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