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祎出生于英国剑桥,在中国香港长大,又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她的身份和她的文化背景一样也十分多元:陶艺文化推广人,企业经营者,大学老师和艺术家,而所有这些身份又集体服务于一个特别的身份:创意力召集者,由她掌管的乐天陶社便是景德镇雕塑瓷厂内的创意发电厂。
在景德镇的走访过程中,郑祎和乐天陶社被提到的频率非常高。她为乐天陶社宣传册撰写的前言中提到乐天陶社代表的精神是:重视教育、强调创造、助人为乐、热衷慈善。这样精练的语句平实到在很多国内的企业文化阐述中都可以看到,如果不再进一步了解,大概就会认为:这不过就是机构宣传中惯用的技巧。可有趣的是,在景德镇结识的所有年轻人对于郑祎和乐天陶社的描述几乎都与这些文字如出一辙,他们是真实存在的获益者。
关于梦想与生存并行的命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或溃不成军,而似乎郑祎在对乐天陶社的掌管中很好地平衡了这个关系。如今,她又将这一经验运用到对年轻人的帮助中,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很多人看来难以两全的命题前不再局促。而这一切需要通过进行包容益智的教育引导,打造共享互惠的创意平台,以及建立专业有爱的执行团队来实现。
包容益智的教育引导
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郑祎说在美国攻读动物学学士学位时,她曾经做了一个颠覆性的关于物种进化的研究报告,尽管遭到了权威的否定,郑祎还是对自己所做的研究充满信心,而她的观点确实也在几年后被专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因此,谈起国内的艺术教育,郑祎认为学校里的学生都太过听话,而逆向思维往往却最有助于创造力的产生。对待乐天陶社所服务的年轻人,郑祎总是强调自我革新的必要性,鼓励他们不断进行新的尝试。
从旁人口中得知,郑祎自己非常迷恋尝试各式窑种的不同烧法。乐天的设计工作室里电窑、柴窑、苏打窑、煤气窑一个不落,为了这些有趣的实验,她不惜花费重金。而在实验成功之后她也很乐于分享结果给前来求教的年轻人,她希望年轻人们能够了解更多的新技术,并且有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技术,简单粗糙的仿制在郑祎这儿永远只能得到否定的答案。
郑祎对于教育的态度,融入到了她所做的很多事情中。除了鼓励创造性思考,她还关心每个个体的公民意识成长。把一些良好的社会习惯通过实践传递给年轻人也是她所做的努力,例如:工作时保持安静有序,确保自己工作台的清洁,要求的是利他的公益态度;为方便废泥料回收而特设的沉淀池是为了敲打众人的环保意识;不设监管员的公共图书室是为了强化大家的诚信观念。这些倡导口号或许并不少见,但在乐天,你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改变的力量。
共享互惠的创意平台
每到周六,乐天陶社的创意市集总是人声鼎沸。如今,这是景德镇呼声最高的创意市集,也是多数年轻人向往的交流平台。
2007年5月,第一次大型的创意市集获得了成功。第二年的夏天,在当时的艺术总监安田猛先生的帮助下,组织创意市集的工作开始有序有规律地展开。为了确保创意市集的高品质和有趣度,郑祎对于想要进入创意市集的年轻人十分严格,每一次地甄选都由她亲自完成。这个过程并非简单地被个人好恶所左右,而是建立在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类系统上。这个系统可以简单归纳为:候选人名单被分为A、B、C三区。A区为免选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年轻人通常长时间不会被替换,因为他们的作品总能带给郑祎不断的惊喜,所以最值得被信赖;C区为常换常新区,这个区域的名单每个月都会发生变动,如果他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新变化,郑祎就希望他们能够停下来沉淀一下,把机会暂时交给那些能够看到进步的艺术家;这样一来,B区的年轻人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便也有了进步的动力。
给年轻人提供创意市集这样一个平台,首先是因为郑祎想让市场给他们一个判断。同样身为艺术家的郑祎明白:能够用手上的技艺赚取生活费,对做艺术的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其次她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无论是艺术家之间,还是艺术家与受众之间都能借由这个场合更好地完成共享互助。
专业有爱的执行团队
到景德镇的乐天陶社转一圈,你马上就能够感受到乐天团队的专业。不同于景德镇传统的工作坊或小企业,这里看不到任何家庭作坊式的陈旧痕迹。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功能齐全的工作空间,整齐划一的整理方法,各种细节都显示出郑祎非常西化的管理理念。
从最早创立的艺术家工作室,到后来建立的设计工作室,再到最近几年开放的画廊、咖啡店和教育中心,乐天的规模在不断壮大中。郑祎却并不留人,只要员工和驻地艺术家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她就鼓励他们自行创业并把机会让给新人。郑祎贴心的举动还包括:每周五晚上讲座后安排咖啡店提供免费啤酒,这是为了让害羞的年轻人更有胆量与外国艺术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