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2013-04-29 00:44刘刚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年5期
关键词:霉层分生孢子白粉病

刘刚

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天气条件影响较大。如果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极易发病流行。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以抽穗到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植株早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气候原因,小麦冬前群体偏小。小麦返青后、为促进小麦生长,大部分麦田在小麦拔节前浇了水,并且在拔节前有连续3次有效降水,墒情较好,春季无效蘖增多。小麦拔节后,墒情充足,无效小蘖回缩缓慢,形成麦田郁闭,穗层不整齐,小蘖多等症状。

一、病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面上,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严重,其症状特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層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病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二、传播途径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三、发病规律

(一)气候条件 小麦白粉病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侵染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冬小麦出苗后,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或越夏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麦苗上,造成侵染,并以分生孢子形态或潜伏于小麦组织内的菌丝越冬。此病的发生适温为15~20℃,最低为12℃,病害发生后如温度降至10℃以下则发展缓慢。在适宜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很短,在21~25℃的条件下,仅为3天左右,病原菌繁殖一代只需6天,所以在适温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本病会迅速发展而流行,因此,在雾大露重湿度高的地区本病往往严重发生。高湿虽然是本病流行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本病发生的限制因素。因为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在相对湿度低于54%以下时,其分生孢子仍能萌发和侵染寄主,所以本病在较低相对湿度下仍有所发生和发展,氮肥施用多、种植密度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二)栽培管理 在肥沃土地特别是在氮肥施用过高时,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增高田间小气候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另一方面植株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所以本病往往严重发生。但是,在栽培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时,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力降低,本病也往往严重发生。

(三)品种抗病性 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别,近年周口市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均表现中抗。

四、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667平方米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千克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实验证明,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少于30千克,防治效果明显要时隔7~10d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霉层分生孢子白粉病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
温室草莓灰霉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