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琼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才能让学生去领悟知识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根据我平常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教学情景中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一丝不苟的观察插图,然后,我播放漓江景点的幻灯片,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一股爱自然,爱祖国的感情便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了。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
捷克古时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从感觉开始,一切美的事物应尽量在感官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被感官留下映象。它便应当和感官接触。”这一论述的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问题融入到情境中,让美充分去刺激感官,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是无穷的。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成功的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三、让学生在比较中鉴赏美
为使小学生切实体会到古诗中的精确美,可以采用近义词相互替换的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诗中凝练的词进行不断替换,在不断替换并与原诗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用词方面的精确性。在例如《泊船瓜洲》对于“绿”字。可要求学生和“过”、“到”、“入”、“满”等几个字进行替换和比较,从而体会“绿”字在诗中体现出的与众不同的效果。首先,用“过”、“到”、“入”、“满”四字来对看不见的春风进行描写,显得过于抽象,而且看不到春风吹过所带来的变化,使得春风过于呆板;而“绿”字则从春风吹过两岸以后所发生的奇妙效果着想,把无形的春风转换成了生动的视觉效果。其次,“春风又绿江南岸”在一定程度上是结合了诗人自身的想象。所以,一个“绿”字,就巧妙地诗人现实眼中看到的绿和内心想象的绿融合了起来。只用一个字就体现出了丰富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通过比较,对古诗中诗人用字的精确美就有了切实的感受,并且在日常生活的写作中也会注意炼词炼句,逐步达到语言准确简炼的要求。
四、让学生在表演创造美
课本剧是根据语文书里学过的课文,再融进现代语言和思维加以改编而成的现代话剧。由于一些众人皆知的角色是由学生表演,他们既觉得亲切,又不失新意。是学生对课本角色分析后的形象再造,具有一定的创意,因此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在学习《柳树醒了》这篇课文中,教师先用简笔画勾画出柳树的样子,在学生认识了柳树、柳枝、柳叶、柳絮之后,就安排角色表演,同学们分别表演柳树、春雷、柳枝,把课文的内容演出来,通过表演,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洗澡、软了、飞了、长高了。
再如,学习了《滥竽充数》后,同学们排练课本剧,在结尾部分很有新意,原本要拉出去斩首的南郭先生,在众人的求情下,保全了性命,皇上给了他三年时间重新学习吹竽。对于这个改编,扮演“南郭先生”的申屠佳俊说 “我觉得这样改很好,既然他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自己反省一下,说不定会发掘出一个全新的音乐人才呢。”他还向记者说,通过这次演出这个节目,自己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生活中决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说大话,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愿望。”
总之,面临这改革日新月异的新世纪,要想培育出具有审美意识的人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语言文字的美,作者的情感之美,文章的意境之美,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美不胜收,其乐无穷,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循序渐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