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政府之争:百年角力

2013-04-29 20:30闾佳
管理学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哈耶克凯恩斯政府

闾佳

回顾西方“大、小政府”主张缠斗的历史,可看出“大、小政府”争论之本质与世界经济发展之脉络

源起于个人自由之争

大小政府之争,本质上争的是个人的自决空间和政府的权利界限。

西方个人自由的概念,有一部分来自对宗教的思考。既然上帝是万能的,人又为上帝所造,那么人的思想应该由上帝决定,人又怎么能够违背上帝的意愿去作恶呢?从这个疑问出发,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出,人具有自由意志。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从自由意志推导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来就有自由,但人为了在群体中生存,放弃部分个人自由,缔结社会契约,形成高于个人的共同意志,它是为了保护个人自由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政府、国家的统治权,是被其统治的公民所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当然不得干涉个人的自由。亚当 · 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认为政府不得随意阻挠个人自由发挥“上帝赋予他们的天分”,政府的干涉会降低效率。

“凯恩斯主义”兴起

美国的立国基本思想,就是小政府主义。政府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的自由,除此之外的事情都尽量少管。但到了20世纪初,尤其是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出现了种种进步思潮,人们开始认为,政府不光要保护个人权利,更要利用公权,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积极的权利,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的经济理念就诞生在这一风云际会的时期。

凯恩斯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阿尔弗雷德 ·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的入室弟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本是国王学院年轻的经济学研究员,出于爱国热情,应征加入英国财政部,从华尔街替协约国筹措资金。到战争临近结束的1918年,财政部看中了凯恩斯的战时宏观经济规划天赋,留下凯恩斯,要他建议怎样从战败的德国榨出战争赔偿来。

巴黎和会上的所见所闻,让凯恩斯大感震惊。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极其惨烈,获胜的协约国也无非是惨胜而已,所以,英法等国领导者受复仇心的怂恿,主张对发起战争的德意志民族处以严厉的经济处罚。凯恩斯则靠着经济学家的敏锐洞察力看出,德国早已转变为现代贸易国家,若用经济制裁强行使之沦入贫困境地,会叫德国人民陷入赤贫,从而为极端的政治、暴动,甚至革命创造了条件。凯恩斯认为,《凡尔赛和约》非但没有以公正的方式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反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

一战结束之后,德奥等战败国的经济陷入失控状态,英国的实力也大不如战前,失业率高居不下。凯恩斯首次提出,要让政府来管理经济,自由放任的政策已经过时,政府应当主动出手,干预货币,干预经济。他进而提出,政府应当出钱刺激经济,恢复企业信心,直接聘用工人从事修路等公共工程项目,降低失业率。这种观点在当时惊世骇俗,经济学界和政府高层都几乎无人能够接受。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世界卷入了金融风暴,统治者们希望尽快找到脱困的道路。经济学家们也面临了一连串的实践问题:崩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汲取哪些教训来预防它再度发生?该做些什么来纾缓灾难带来的失业大潮?凯恩斯的建议恰逢其时,他的著作更对美国整整一代的年轻经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幕后经济操盘手,几乎全是凯恩斯的追随者。

计量经济学家兼统计学家西蒙 · 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在汇编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领域做出的贡献, 成了助推凯恩斯“提高总需求可加速经济发展”论点的证据,帮助凯恩斯的观点在美国大范围扎根。曾是凯恩斯狂热追随者的后世学者约翰 · 加尔布雷思(Galbraith, John Kenneth, 1908-2006)解释说,有了凯恩斯理论和库兹涅茨测量手段的武装,联邦政府里的年轻经济学家小队伍“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该做多少。有了库兹涅茨和他具有创造力的同事们提供的具体数字,许多本来对凯恩斯抽象概念完全不相信的人也折服了。”

凯恩斯不仅对政府干预提供了智性上的理由,且在不经意中开创了经济学的全新分支:宏观经济学,以从上至下的角度观察经济活动,以便规划者更好地理解、进而管理国家经济。在此之前,人们一直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经济的,也即逐一考察经济活动的每一因素。凯恩斯远远超前于他所处的时代,直到他去世,“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个词都不曾出现。“计量经济学”同样是凯恩斯在无意中发明的(他甚至对其多加贬斥),随着规划者着手评估经济的尺寸、设定目标,经济活动的测量方法也就浮出水面了。

自由市场阵营溃败

在凯恩斯的观念从形成到大放光彩的同一时期,另一批经济学家秉持传统的自由市场观点,对其提出了批评。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是其中代表。两人最初反对政府管理经济,是着眼于前苏联的集体主义经济模式。早在1920年,米塞斯就提出,集体主义经济模式忽视了一切经济有效运作的关键——价格机制。他在《经济计算》一书中,在苏维埃政权下,主要产业(生产资料)由政府所有,故此,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关键目的(分配稀缺资源),就变得冗余了。他声称:“让我们脱离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货币使用的每一步,也就是在让我们脱离理性的经济。”米塞斯的观点,后来成了凯恩斯与哈耶克辩论的核心,也预示了哈耶克日后的一个最终论点:集权经济忽视市场价格,剥夺了个人对社会的独特贡献——也即通过支付价格的意愿,表达他们对某一客体或服务价值的意见。哈耶克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剥夺了个人的基本自由。

同样因为1929年股市崩盘的降临,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反对凯恩斯的阵营一溃千里。二战爆发前后,米塞斯受纳粹德国迫害,逃亡美国,哈耶克早在此前移民英国。两人继续旗帜鲜明地反对政府干预经济。1937年,哈耶克执笔撰写《通往奴役之路》。他的主要目的是反对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但因为当时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正和英美结盟,他认为有义务放低对共产主义批评的调门,更多地揭露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危险。哈耶克称,人们普遍认为极左极右是对立的两极,但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两者都以全面的国家规划取代了市场力量,侵犯了个人自由。书中,他重申了自己的信念:经济规划者无法了解他人的意志,最终会采取专制举动。

哈耶克担心,第二次世界大战获胜时,胜利的盟军可能会得出结论,战时经济管理能加速实现一个更繁荣、更公正的战后社会。他警告说,这样的政策,是通往极权主义的先决条件,并可能令得历史重演。“我们已经逐渐放弃了经济事务上的自由,而没有经济自由,从前的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根本就不曾存在。”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的论点,并非指向凯恩斯。他甚至肯定了凯恩斯宏伟计划背后的动机:长期大面积失业带来的危险,“对抗经济活动的一般性波动,以及伴随而来的大规模失业浪潮的反复出现”,提出了一个“超级重要的问题”,“一个我们时代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但哈耶克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反对政府干预。“尽管‘周期性失业的解决方案需要大量善意的规划,”他写道,“但它并不要求——至少是并不需要——取代市场的那种特别规划。”“在我看来,‘用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的办法也并不是消除对经济安全最大威胁的可靠途径。”他也很清楚,凯恩斯的方案代价太高:通货膨胀攀升。“如果我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解决失业问题,又不愿意采用胁迫手段‘强制人们工作,我们就被迫要诉诸各种绝望的实验,它们无一能够带来持久的缓解效果,而且又全都会严重妨碍我们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两大阵营格局转变

二战结束后,凯恩斯经济学大放光彩,自由市场经济主张暂拜下风。美国战后的历任总统,从杜鲁门(Harry S Truman, 1884-1972)、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1890-1969)、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17-1963)一直到吉米 · 卡特(James Earl Carter, 1924- ),无不推进了凯恩斯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焕发新生的时期,是公民权利一步步得到声张、民众进一步享受到更多社会福利的时期。与此同时,政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私有经济的管制越来越多。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渐露颓色。

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6年,与哈耶克走得很近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再获此奖,此后,受哈耶克、弗里德曼影响极深的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和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2013)相继在美英掌权执政,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咸鱼翻身。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是公立机构私营化,打破巨头垄断,同时解除政府对市场的管制。英、美两国的经济都在这种开放势头下焕发出活力。可惜经济固然放开了,政府的规模却从未缩小。事实上,政府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福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哪怕是最极端的“小政府”主张支持者,也无非是要求压缩“基本福利”的涵盖范围。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再一次把凯恩斯主义推上前台。先是持“小政府”主张、任职前期不断减税的小布什政府(George Walker Bush, 1946- )通过了各项经济刺激计划,继任的奥巴马总统(Barack Hussein Obama II, 1961- )则再接再厉,减税,医疗改革,增加失业救济金和基础建设开支。欧债危机期间的欧盟也同样采取了主动干预的措施。危机高峰时段,没人胆敢放手让自由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纠正,让整个社会承受经济崩溃带来的可怕后果。

放眼西方“大小政府”主张缠斗的历史,可以看出两条发展趋势:

一是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这是小政府主张的胜利;二是政府为公民提供愈发完善的社会保障,这是大政府主张的结果。换言之,尽管此消彼长时而有之,“大小政府”主张同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动力。 本文内容部分摘抄、概括自笔者的新译作《凯恩斯大战哈耶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猜你喜欢
哈耶克凯恩斯政府
哈耶克法治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哈耶克经济制度思想的哲学基础简析
大师的江湖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