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阁亭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22岁的吴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次年,一心向学的吴佩孚游学至济南,渴望考取更高功名,从而飞黄腾达。途中遇山东邮政监督在家中唱堂会戏,吴佩孚与主人素昧平生,却闯进门去蹭戏看,遇到阻拦后便大打出手,在堂会外加演了一场“武戏”。当时中国的邮政被法国人包办,邮政监督凭借洋人的势力横行乡里,不但老百姓无人敢惹,就是地方官吏也要仰他的鼻息。吴佩孚“导演”的这场“戏”,让地方官的心立马揪了起来,认为吴佩孚给他们惹了大祸,担心受到牵连,于是革掉吴佩孚的功名并对他进行通缉。文人做不成了,为了避祸,吴佩孚只身逃到北京,靠占卦算命来维持生活。
1898年,淮军聂士成部因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伤亡惨重,奉命到各处招兵,于是,吴佩孚到天津应募入帐。自此,他的人生理念由酸腐的“笔杆子里出功名”变成了硬气的“枪杆子里出大爷”。
1903年,吴佩孚报考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业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旋即被袁世凯派任日方间谍。当时正值日俄在中国东北交战,吴佩孚参加日军的谍报活动后,曾被俄国人抓住。两个俄军士兵押解他乘火车转往哈尔滨,准备审讯后执行死刑。在火车上,吴佩孚冷眼旁观这两个俄军士兵,发现他俩的烟瘾极大,却又非常吝啬,灵机一动,买了一大堆香烟放在桌子上,诱发他们的烟瘾。那两个“老毛子”直盯盯地看着桌子上的香烟,看得眼睛恨不得喷出火来。途经乱石山时,吴佩孚做手势要上厕所,两个“老毛子”一心惦记着那堆香烟,谁也不愿跟着去,于是挥手叫吴自己去。吴佩孚心中暗喜,从容走过车厢,回头望去,他俩正在那里大过烟瘾,头顶冒起团团烟雾。吴佩孚走到车门口,拉开车门,纵身一跃,接连几个翻滚,站起身来,毫发无损,再抬眼一看,火车已呼啸而去。
此后,吴佩孚在军阀中捭阖纵横、扶摇直上。他虽身居高位,生活却很朴素,常常身穿旧灰布军衣,脚着青布鞋。与那些身穿金线军装、脚蹬乌亮牛皮靴的军官相比,相形见绌。这位十分自律的军阀首领曾在1932年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客厅,以明心迹。对联这样写道: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吴佩孚的“四不”——不纳妾、不积金钱、不出洋、不走租界,深刻地体现了他的倔强个性。关于这“四不”原则中的“不纳妾”,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据说,当年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露娜小姐正值妙龄,对吴大帅万分崇拜、无限仰慕,无奈相思无门。但到底是洋妞,露娜小姐对情爱之事毫不遮遮掩掩,径直写信向吴大帅求婚。然而吴佩孚不识德文,便吩咐秘书译出呈上,那情书便成了公函。吴佩孚看完之后,依例挥毫批示:“老妻尚在!”
也是因为吴佩孚“四不”原则中的“不走租界”,使他离奇地结束了一生。
1939年,吴佩孚已65岁,但身体依然健壮。有一次,因吃羊肉饺子被骨屑伤了牙齿,德国医生建议他到德国租界医院进行治疗,但吴佩孚曾经发誓“终身不踏租界”,因此断然拒绝。日本特务芳太郎乘此机会给吴佩孚介绍了一个日本医生,天天上门为他治疗,最后吴佩孚竟莫名其妙地得了败血症,不久蹊跷辞世。据说,是日本人看吴佩孚不肯听从他们的话,拒绝与汪精卫合作组建傀儡政权,因此在治病过程中害死了他。
这位秀才出身的儒将曾经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的封面上,50岁的吴佩孚肖像赫然在目,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文字:“吴将军,中国最强者。”
(责任编辑:孙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