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2013-04-29 19:04:33黄咏滨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动手探究思维

黄咏滨

摘要: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学生有效性自主探索有效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学习数学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制约探究的几个方面。

(一)从探究过程上看,“赶场式”探究有过程无结果,学生深入探究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挖掘。有些教师拘泥于各探究环节都走到,拘泥于完成教材中的各活动,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得满满的。由于各探究活动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致使探究过程不扎实,这种为探究而探究的过程与学生需要无关,所以学生并无多大兴趣。

(二)从探究组织上看,“热闹式”探究有温度无深度,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由于数学课教学活动类型很多,很多需要动手操作,使得数学教学热热闹闹,生动有趣,这正是数学探究魅力体现。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重动手操作不知有动脑思考,致使探究低层次和表面化运作。这种降低了内在思维活动含量和思想活动层次的探究,因为学生思维参与度过低,课堂呈现的只是热闹而非应有的活力,往往一阵忙乱过后,活动就成过眼云烟了。

(三)从探究形式上看,“花哨式”探究有形式无内容,学生的探究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有些课堂过于注重探究氛围的创设,在情景创设上极尽渲染,探究活动复杂,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开课20分钟了,学生还未进行有意义的深度探究。这种人为地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形式大于内容的探究偏离了教学目标,无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有效探究。这种舍本逐末的探究简直就是在做无用功。

造成以上几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教师的设计与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探究实效,教师要在设计与指导上狠下功夫。

二、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探究需要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而是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和独特的经验来面对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等基础就是探究的起点,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需要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从学生已有认知的错误点和模糊点开始切入。学生已有认知并不都是正确的和清晰的,而这往往就是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观察探究学生自然会有兴趣。

(二)从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的矛盾点开始揭秘。建构主义认为,主动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一次次地遇到不解的现象、内心失去平衡而努力恢复平衡,这正是其知识结构不断建构和丰富的最自然的过程。教师有意制造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间的矛盾,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会打破学生原有经验的平衡,让学生在努力恢复平衡中走向探究。让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与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生了冲突,使学生具有要探究究竟的欲望。

(三)从学生认知背景的独特性开始生发。要找准探究起点,就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背景不同,学生对探究有不同的需要。

(四)从已有的零散认识开始梳理提升。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璞玉,是颗颗散落的珍珠,这些经验经过点拨梳理提升,学生的经验便走向了科学。

比如,学生在探究多边形外角和的时候,教材创设的“小明跑步”情境,学生借助图形在了解外角的基础上,很简单地猜测到外角和是360度。教师在这里可以从平角这个学生最熟悉的知识点出发,把该知识借助已经学过的内角和知识,因为每一内角和相邻的每一外角之和是180度,从而得到有效的解决问题。

三、把握探究重点,科学的过程设计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分配实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

(一)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时间。只有针对重点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活动形式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

(二)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几个探究活动,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

(三)设计分层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探究。人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总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探究过程也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增强点拨效度,提供探究支持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探究中,作为主导的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支持者,不仅要在课前进行探究过程的科学合理预设,还要在课堂探究中进行有效的调控与点拨,更要对学生探究所需材料进行提前准备。

(一)用有效的方法提高指导效度。学生的思维就像琴弦,拨得轻重不同,效果完全不同。当学生缺乏兴趣时要“激”,当学生思维偏离时要“纠”,当学生理解肤浅时要“引”,当学生困惑不解时要“点”,当学生似懂非懂时要“导”,当学生失误时要“信”,教师的点拨适时、必要、有效,是达到有效探究的关键。

(二)用准确的语言提高指导力度。语言是教师进行探究指导的主要媒介,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师指导的力度。既能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能肯定学生发展的成功之处,还能指出学生发展的方向,语言切忌笼统、泛化,笼统的语言指导如同隔靴搔痒,起不到指导的作用。

(三)用有效的材料减少无关干扰。材料的介入给科学课堂带来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干扰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散学生注意力,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浪费有效时间。因此材料选择要有效,使用要有序,呈现要有时,形式手段的运用都以有效为标准,务必删繁就简,摒弃一切形式化倾向,明确形式为教学服务。

五、强调动脑是动手前提,思维参与是有效探究的灵魂。

学生的探究容易受素材的影响,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点上尤其重视学生的思维参与。

(一)猜测时要有根有据。教师要善于引导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本质,也就是充分地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二)动手操作前要周密计划、指导有方。为什么我们数学教师往往会摈弃活动,改为讲解呢?那是因为,活动的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活动的组织能力低下,学生在动手时,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性思考问题,搞的热闹,却无实效。所以,教师要周密计划,包括活动素材的课前准备,活动分小组进行,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动手,不是人人都来操作,如何巧妙配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谁记录,谁做中心发言人?这些都要通过教师多次的活动课,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活动探究习惯。

(三)探究时方法要灵活。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四)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证据,要符合逻辑。

猜你喜欢
动手探究思维
我也来动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童话世界(2019年17期)2019-07-04 15:15:42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