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艾兰
【摘 要】高职生的择业观既有择业心理日趋稳定的积极方面,又有择业目标不明确,择业认知不成熟、择业取向功利性过强等消极方面,从个体、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念。
【关键词】高职生;择业观
一、调查设计
1.研究对象
贵港职业学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共计500名,其中2009级学生200名,2010级学生300名,男女生比例为6:4。涉及4个系部20个专业的学生。
2.结果与讨论
①择业理想目标尚未明确。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分化,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从人出生开始就开始面临庞大的不同职业群。各类职业,其操作方式、地区、工作性质、社会认可度、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专业符合程度、社会服务程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从业时都要认真权衡在各条件(包含个人爱好,个人专业,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和社会需求等)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择业理想。高职的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对社会了解不多。择业时普遍留恋社会评价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作,并未真正思考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很少考虑所定目标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到底适合何种工作,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②日益稳定的择业心理动机。首先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是出于一定的动机的,且目标较明确。高职生在选择职业的内在动力便是择业动机。学生之所以有择业动机就象征着他有此方面的需要。高職生在选择职业的目的、观念等都是以需要为前提的,他们的需要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的社会层次亦有所不同。正是由于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即产生的择业动机。调查显示,80%以上的高职生能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分析社会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给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来适应社会和劳动市场的变化。
③择业认知想法不太成熟。择业认知状况是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于自我、对行业、对社会等有工作有关系的各项事物的综合认识与理解以及这些要素在责任抉择中所占用的决策性。一般情况下择业认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自我能力的认知,特别是对于自己的行业喜好、性格、技能等方面,要有清楚的认识、准确的把握和客观的自我评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自我认知比较模糊,不太了解自身优势和特长在哪,对个人信心不足。第二是对于职业的认知情况,尤其是对于职业的社会地位、性质和行业特征的理解,要对行业有客观正确的评价。调查中仅有10%的同学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高达60%的同学很迷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毕业后也打算随便找份工作。三是对社会的认知,要对社会有全面的了解和调查,对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影响择业的社会因素要充分的了解。
二、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择业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目标,并对学生的择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学生学会客服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高职生个体方面
①强化个体认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以成绩作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中,许多高职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大多数高职生在学校或班级中成绩偏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普遍不高,所以个体的认知大多比较模糊,存在着自卑和过度自负的状况,自我认知不足,不能正确的评价和定位自己,进而影响到个人在选择合适的职业时目标模糊,从而影响到他们择业时心态的稳定,要么好高骛远,要么妄自菲薄。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正确的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在社会上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
②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好多高职院校学生都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职业规划不详,对职业生活有着较强的个人偏好,缺少理性的思考。大都抱着边做边看的想法,不喜欢就跳槽辞职,这也是他们频繁换工作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寻找与自身相合适的职业,详细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和树立高职毕业生涯规划意识。
③确立合理的就业理念。高职生应该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看到自己的从业优势。改变人们对传统高职教育的看法,学校专业教育要使职校学生明白,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是分类不同,而不是层次的不同。根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我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就连一汽集团这样的技能人才聚集地高级工比例才为13%,而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占比为30%—40%。如此之大的差距如同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明确地告诉我们,形势的严峻性。因此,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格才会不断上升,高职生凭借自己优势和特长在未来的现代社会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2.学校方面
①加强择业观教育。院校应该加强择业观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设置清晰的择业目标;另外还有些学校即使是有就业观教育也是注重理论方面的教育工作,没有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自身感受,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整体的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较为普遍。学校应该通过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感情沟通、社会体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贯穿在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应注重引导他们,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应该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其它的专业课教师更应该将择业观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中,构建全方位的择业观教育的体系。
②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方式。要提高就业质量就必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引导。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择业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就业工作方式,不再停留在联系工作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开招聘会等简单形式,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测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手段进行普遍宣传;开设职业规划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什么是职业生涯,逐步引导学生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二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更多的开展校内培训和校外实习体验,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技能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优秀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社会方面
①改革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确立的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系统把工人和干部从管理制度上严格区分开来,分别管理,造成他们不同的社会认同、地位以及职业发展空间。在许多单位招聘中,文凭成为敲门砖,很多时候就将高职生排除在外,而且现在社会上人才文凭高消费的状况层出不穷,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的错位不仅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同时也造成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过剩”的现象。
②社会对高职生的择业要给予理解和支持。第一,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要充分重视“灰领”型技术人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介和组织“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技术型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形成广泛的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舆论。破除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识误区,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和公平的福利待遇;第二,发挥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不断完善社会就业指导体系,系统科学地对高职生就业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薛亚萍.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分析与就业心理指导[J].教书育人,2007(1).
[2]吴鹏,赵晓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