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畅 布衣
从天青色等烟雨,到珐琅彩的奢华,
元明清三代的古陶瓷,用东方色彩,演绎着历史的记忆。
青花、粉彩、五彩、斗彩、古彩……风格各异、情趣盎然的古陶瓷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其作者高超的色彩赋予能力,唤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与此同时,通过鉴赏,我们能够想象古人制瓷艺术的神乎其技。
武汉文化遗产协会秘书长
武汉博物馆副馆长
文博研究员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陶瓷协会会员
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在国家哈尔滨、扬州瓷器培训基地2年
从事文物工作30余年
先后参与编纂《武汉文物志》等书籍
发表论文30余篇
豇豆红太白尊
清康熙(1662—1722年)
高8.9cm,口径3.4cm,底径12.6cm
小口,侈唇,短颈,半球形腹,平底内凹。腹部等距离饰三暗花团螭纹。底部为“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青花款。器表施豇豆红釉,其色淡粉,并散缀有绿色苔点。为景德镇官窑文房用具。
点评:豇豆太白尊采用了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使用的“一色釉”工艺,制作非常考究,不但要求配方合理,而且窑口的温度也要正好合适,才能烧的出如此鲜艳的颜色。
清雍正仿哥窑贯耳方瓶
仿汉壶型制,长方形截面,器腹弧形鼓出,壶体较高,向上渐收敛至颈,颈部两侧各饰一对贯耳,底承台座略外撇,底座侧面仿青铜原型各开一长方形孔;通体罩浅淡米色釉,釉面滋润,金丝铁线开片;底足刷深褐色铁水以仿宋哥窑器,足内书“大清雍正年制”
点评:自宋迄清,哥窑陶器在历代都有仿制,名曰“仿哥窑”或“哥釉”,清代的雍正年间正值清代制瓷工艺水平的最高峰时期,仿制作器最为形肖,该方瓶器形古朴、釉质肥厚、釉色精致,可以想象当时手工艺匠人的精彩技艺。
五彩人物盘
明万历(1573—1620年)
高2.5cm,口径12.7cm,底径7.7cm
撇口,弧壁,圈足,塌底。通体施白釉,绘五彩。内壁饰一圈缠枝菊花,底绘二人捧物,外壁绘杂宝和忍冬纹。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色泽浓艳,华丽,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点评:从明代开始开始出现五彩的色彩工艺,人们用到的瓷器也开始五彩斑斓起来,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虽然明朝的国力开始衰弱,但是五彩陶瓷的制瓷水平却独领风骚。
黄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花觚
清乾隆(1736—1795年)
通高25cm,口径15.5cm,底径12.6cm
喇叭口,长颈,小球腹,束颈,钟形座。口饰金边。内壁及底部施淡绿色釉;外壁施黄釉,绘粉彩,颈、腹、胫、座等部分分别绘缠枝莲、八宝纹、焦叶纹和莲瓣纹,颈下金色弦纹中间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色篆书款并饰回纹,足部饰青花回纹一周。
点评: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花觚是乾隆彩瓷志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清乾隆鎏金珐琅彩舍利塔
清乾隆(1736—1795年)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点评:乾隆珐琅彩纹饰非常精细,多在色底上轧道开光或器底器里施绿彩,纹饰通过以宝石为原料的珐琅彩绘画表现到瓷器上,再加上通体鎏金的外观,让人惊叹不已,同时也能联想到乾隆朝经济、艺术、文化的灿烂文明。
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1271—1368年)
高37.6cm,口径6.2cm,底径13cm
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足。纹饰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分别绘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陶渊明爱菊。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元青花精品,被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点评:元代青花首次开启了艺术陶瓷从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