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霞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在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情感的成分非常重要,情感成分能通过单纯的察觉开始,经历过一定阶段之后,最后达到控制一个人行为的效果,即认识产生情感,情感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从而推动认识逐渐的发展”。可见,人的情感和人的行为联系非常大,所有的认知过程一定会有情感的伴随,因为情感是人们一种非常强的内在动力。新一轮的课改也高度的重视历史课堂中教师对情感因素的渗透,要求教师能使学生建立起健康高尚的情操。
一、历史教学课堂渗透情感因素的现实意义
历史学科是初中的基本人文学科,它对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更为注重,在培养初中生情感成长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它的教学素材取材非常广泛,学科自身也包罗万象,学生通过对教学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好坏的关注,提高初中生的自身人格和思维能力。同时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培养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初中生能够了解历史,并逐渐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种认同感,承担起民族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看待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强化民主法治意识,认识到时代发展的主题,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情感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情感意识
教师要想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渗透情感因素,自身就要具备强烈的情感意识。如果想让学生动情,教师一定要自己先动情,动情自身的职业、教材,对教学内容动情言表,从而使学生动情。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是互相的,教师应该在情感互动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调节课程的情感节奏,创造丰富的情感情境,历史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要想具备一定的情感,就一定要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的职业,修炼自身成为一个高尚品格的人,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用情感和自身的个人魅力征服学生,这样历史课堂才能充满情感,渗透更多潜在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空洞华丽的讲解。
三、运用具有情感的文学语言渗透情感因素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语言交流。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为主,教学中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学作品,使得初中生在鉴赏和学习文学的过程中,感受历史、评价历史和认知历史,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通过文学的语言来描述史实等,丰富历史课程,使之具有生动性和感人性,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地挖掘历史的本质内容,使学生能从深处真正地了解历史,使学生对历史有着非常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才有利于情感因素的渗透。
四、创设和谐、良好的情感教学情境
美国的两位教育家指出:“学习产生在某些特定情境之中,良好并适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更为注重教学氛围的设定,并要创设出符合历史课程的教学情境。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猛进步,使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广泛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并有着非常大的情感体验。例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选择相应的历史音像资料:历史地图、图片、音乐和影片等等、当然随着各类历史题材电影、文献记录片等作品的增加,教师对历史教学资源能更加容易的获取,文献纪录片大多都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历史人物并再现某一段历史,尤其里面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能够极大的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历史,有利于学生通过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和感受,增加其自身的历史情感,也能充分的挖掘到其中重要的情感素材,使得历史课堂中情感渗透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这些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人文景观,记述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一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情操,使初中生能够对历史有着既直观又生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新课标充分地重视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渗透。要想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感因素的渗透,教师应首先建立起强烈的情感意识,利用丰富并生动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努力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技术,广泛地获取到历史知识,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播放历史纪实片等使学生有着认同历史发展的情感,树立起初中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