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芬
在很多不了解福州的人看来,这座东南沿海小城市没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其实福州在文化方面有许多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成就,只因不张扬的个性才一直保持低调的姿态。
从福州的别称“三山”、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到被誉为“福州三绝”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福州与“三”的缘分不仅存在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雄厚的民间资本中,还蕴藏在这座城市千年的历史文化中。
在很多不了解福州的人看来,这座偏居东南一隅的城市没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数不出名列前茅的荣誉。其实恰恰相反,福州素有“海滨邹鲁”、“理学名邦”之美名,由福州人自己孕育的闽都文化融合了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山表示,闽都文化在教育、艺术、宗教等领域创造了众多的中国之最。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胎漆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工艺。跻身前三甲,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一个数字“三”,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遥遥领先。
福州历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举行502次进士科考试,产生502个状元,其中有50个是福建人,福州籍占了22个,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特别在教育进入全盛时代的宋朝,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全国闻名。林山介绍,所谓“一榜三鼎甲”是当年科举的状元、探花和榜样全是福州人,而“三科三状元”是连续三届科举考试都由来自同一地方的福州籍考生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福州近现代名人也是灿若繁星,举不胜举,有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数学家陈景润、国府主席林森、化学家侯德榜,文学家冰心等。仅20世纪下半叶,从福州盆地及周边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走出了67位两院院士,福州籍院士数目位居中国榜首,再次验证了“福州自古出状元”这句话。
在艺术方面,福州特有的寿山石雕以其盛产佳品的原石和“因材施艺”的功力在全国宝石中造就了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梁克家的《三山志》有记载,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收藏寿山石雕品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至今,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除此之外,福州宗教文化也十分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为全国城市之最。而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集中展示了闽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
福州历来看重知书达理的文化人,而且街头巷尾普通人家对子女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尊师重教的风气很浓。
林山表示,晋代以来,众多中原人移民到此,福州人主要由中原人和土著闽人的后代组成。受中原人好做学问的影响,福州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然就多产生状元。反而家喻户晓的厦门千年中未出过一个状元。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丙仲认为,这与闽南文化积淀不如福州区域有关,虽然古代同安地区尊崇朱子学,但毕竟缺少书香门第的传统世家,而在他看来,世家是国学沉淀十分重要的载体。
“从五代王审知开始发展海外经济,到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较早接触海洋文明的福州由于其独特的沿海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逐渐形成开放型经济,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富商名流、文人豪杰汇聚此地,为闽都文化大繁荣奠定基础。”闽江学院历史系教授薛菁表示,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形势下,闽都文化充分利用其沿海区域及海洋文化特质的优势,在中国沿海经济文化带上占据一率先发展的重要位置。
然而,福州在文化方面有许多全国领先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却保持低调姿态,既不像西安那样的霸气外露,也不学杭州那般的婉约动人。薛菁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州人崇尚内敛中庸,向来不急不躁,安稳悠闲。有人用福州的榕树来代表福州的文化精神,榕树的种子随风而落,很容易在异地落地生根,这代表福州人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包容力非常强,榕树开花一般选在叶下,花朵非常小,很快结成果实,所以又可称做‘无花果,这代表福州内敛不张扬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