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大部制改革大幕开启
部委“简政放权”
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3月10日亮相,方案传递出明确信号,将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
第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中编办副主任王峰表示,政企分开是行政体制改革最重要原则之一,铁道部一分为三,一部分企业职能剥离出来,成立总公司,自负盈亏,资金筹措渠道趋于多元化。关于票价调整,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今后要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化经营来定票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强则建议可以仿照“阶梯电价”来规划铁路票价。
第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编办认为,通过兼并重组,原卫生部及计生委中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职能同时被加强,可利用的资源更宽广。
第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事件频发,涉及监管部门十余家。整合机构解决了监管交叉点和盲点,把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整合进一个部门。
第四,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表示,原机构叠床架屋、队伍膨胀,精简政府机构是大势所趋;且“文广新”的合并已从县实行到市、省,有现实基础;另外,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相近,改革也会较为顺畅。
第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中编办解释,长期以来,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分散,造成资源浪费,且重复发证,增加了企业和群众负担。而海洋局重组是中国在“海洋强国”战略中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意在更好地推动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
第六,将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并入国家能源局。原电力项目审核权、电价定价权在发改委,电力企业管理权在国资委,电监会实际上“无市可监”,在多方利益格局中被架空和边缘化。因此,此番改革是顺势而为。
纵观整个方案,大部制改革致力于推动政府从“全能型”走向“有限责任型”,减少投资审批事项、资质认定、专项收费和职责交叉,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
楼市新政
新国五条细则出台
楼市调控全面升级
3月1日,国办下发《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对新国五条进行细化。细则对各地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时间表、限购政策执行范围及二手房税费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楼市将迎来进一步的收紧期。
细则中四大要点值得关注。第一,各地方需在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地区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第二,限购区域应覆盖城市全部行政区域,类型包括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第三,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人民银行可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第四,对出售自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
此番细则力度加大,且因地制宜,并未全国一刀切。针对楼市结构性问题,细则将限价城市、差别化信贷调控权下放至省级地方政府。限购区域扩大,标准趋严,将对部分城市成交产生影响,而二套房信贷政策调整将主要影响目前房价上涨过快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
20%从严征收个人所得税将对二手房交易造成直接冲击。对于市场关于改善性购房需求可能被牵累的疑虑,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房产交易仍以新房为主,二手房市场规模较小,转嫁风险有限。
金融市场
境内港澳台居民下月起可炒A股
证券市场渐趋开放
日前,证监会授权中国结算公司发文放开对境内港、澳、台居民开立A股账户的限制,从4月1日起,境内港、澳、台居民可开立A股账户。
近年来,在境内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日益增多,为其开立A股账户,使其能依法合规、平等参与证券市场投资,有利于保护港澳台居民在证券市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境内港、澳、台居民A股账户投资范围、适当性管理等账户权限将按照境内个人投资者A股账户权限同等对待。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账户资金必须是在境内取得的收入,境外资金仍需通过RQFII投资A股。
关于RQFII额度是否会进一步扩大的疑问,郭树清称近期RQFII额度已增加了2000亿元,如果后续市场仍有需求,还会考虑进一步增加。未来资本市场还将不断加强投资者回报,但并不是强制分红,必须按法律规定推进工作。
资源能源
成品油调价机制有望改革
即将告别“22+4%”时代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提出近期将改革成品油调价机制以期更加灵活地适应国际油价的变动。
中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为“22+4%”,即22个工作日平均油价波动超过4%,国家发改委就进行油价调整。
这个机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周期太长,不能充分反映国际油价的高频变动。二是油价变动幅度要求达到4%,这就造成国际油价变动不能够及时反映到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上来。综合来说,油价调整易涨难跌,这从历史调价数据即可得到验证。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针对现存定价机制的两个突出缺陷,改革后的方案将致力于缩短调价周期,使之能够适应国际油价频繁变动。另外,4%的浮动标准或将取消,使油价定价机制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国际市场油价变动。
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发布
环保工作向境外延伸
近日,商务部、环保部联合发布《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这是中国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中,针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发布的首个专门性指南。该指南旨在指导中国企业进一步规范对外投资合作中的环境保护行为,及时识别和防范环境风险,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树立中国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支持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指南》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一是倡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尊重东道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二是要求投资合作项目要依法取得当地政府环保方面的许可,履行环境影响评价、达标排放、环保应急管理等环保法律义务;三是鼓励企业与国际接轨,研究和借鉴国际组织、多边金融机构采用的环保原则、标准和惯例。
全局部署
2013政府工作报告要点解读
为全年经济工作提纲挈领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发展目标及物价等全年调控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目标调整和变化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首先,在总体经济增速目标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把2013年GDP增速目标定为7.5%,强调经济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第二,通胀影响可控,2013年CPI目标为3.5%,机构普遍认为实际通胀走势或将在政府目标范围以内,因此目前偏松的政策仍将延续。第三,今年M2增长目标为13%,M2低增主要源于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并没有负面影响,反而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第四,全年投资目标增速为18%,较之去年略有上升,表明政府稳投资的导向,其中在保障房政策从严的推动下,基建投资将持续增长。第五,2013年财政赤字目标扩大至1.2万亿,而这一数字在去年仅为8000亿,体现财政政策的积极态势。赤字扩大主要源于结构性减税与保障性支出增长,将对刺激经济和保障民生形成支撑。
2013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也是经济复苏和深化改革的关键年。
趋势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调结构”
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下降,但在华投资表现依然出色
尽管外商直接投资有从中国迁移至成本较低的地区和国家的现象,但中国的前景依然保持乐观;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与行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由一、二线城市向中西部转移,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从表面上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数月来出现下降。根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外商直接投资2012年下跌3.7%至1117亿美元。2013年1月跌幅达3.7%,成为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的国际收支数据为外商在华投资提供了较为乐观的图景。央行数据包含了再投资收入,将已在内地经营的外国公司再投资收益囊括在内,从而展现了外商直接投资乐观的一面。可见,虽然新投资项目的数目相对下降,但从再投资收益的总量看,现有跨国公司的业务在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规模巨大,但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一线与二线城市。新的投资数据表明,投资正集中转移至内陆和西部的特大城市。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总量不断扩大,但其地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于美国财政危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和日本经济萧条,从发达经济体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开始放缓。但事实表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表现良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
即使考虑到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下降趋势,在华投资表现依然出色。最初,外国跨国公司到中国是为了获取低廉的原料价格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当时中国主要是作为出口平台。今天,大多数跨国公司扩大中国业务不只是成本或价格上的原因,更是希望获得市场准入。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中国大陆有潜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
明智的跨国公司都知道,他们依然可以享受在中国内陆和西部大城市的成本效益。同时,中国主要城市中心将成为全球市场的引擎,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它们也将成为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非常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最近几年大多数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经历了人力与生产成本的上涨,这使得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有所提高。
部分仅仅受低成本吸引的跨国公司选择离开中国,如某些纺织品生产商转移至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在这些地方他们享有更优的成本效益,但代价是无法享受大规模消费市场,并且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条件也难以与中国媲美。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向南亚和东南亚等低成本制造国搬迁的趋势被抵消了,因为同时期还有其他跨国企业将其生产设施迁入中国境内。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最新数据,自2011年年底,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外商直接投资在亚洲的增长已经放缓。而在2011年流向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124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中国正在走向全球市场增值链的更高一端,这也将反映在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上。尽管对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停滞不前,但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却在飙升。最近的数据表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流入服务业的总量首次超过了制造业。(美国“印度、中国与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丹·施泰因博克撰文,本刊特约观察员程茗荟编译)
世界经济
美国经济与就业状况改善
1月来美多数地区经济实现小幅或温和增长
3月6日,美联储发布褐皮书称,在薪资税上调且华盛顿支出计划不确定性挥之不去的背景下,今年1-2月份美国经济实现了扩张,就业市场也有小幅改善。
褐皮书显示,自1月初以来,美联储下属12个辖区中的多数地区经济实现了小幅或温和增长,但波士顿和芝加哥地区经济增速缓慢。褐皮书指出,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许多辖区的招聘活动仍然受到掣肘。除工程师、卡车司机等技术类岗位,其他工作岗位的薪资压力均较低。
美联储认为,其政策起到了增加就业的作用,但官员们仍不认为就业市场出现了实质性改善。按照企业的说法,受汽车销售带动,多数辖区的消费支出实现扩张,但薪资税优惠政策的到期、医疗改革法案、汽油价格上涨、财政政策以及恶劣天气等多项因素影响了其他辖区的零售情况,导致部分辖区经济活动减弱,或者呈现喜忧参半的格局。
欧元区经济信心连续四个月回升
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超预期连续回升
全球政经
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
欧元区经济前景面临下行风险
继2012年12月大幅下调欧元区经济预测后,欧洲央行3月7日再度下调了今明两年的经济预测值,预计欧元区经济2013年将收缩0.5%,2014年将回升至1.0%。
欧洲央行3月7日公布的最新经济预测数据显示,欧元区2013年GDP增速将在-0.9%至-0.1%,中值为-0.5%,低于2012年12月预测的-0.3%,2014年将回升至0至2.0%,中值1.0%,也低于上次预测的1.2%。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我们仍然预计欧元区经济前景面临下行风险,包括国内需求和出口的走弱,以及欧元区结构性改革执行放缓或改革不充分。这些因素可能会削弱信心改善从而耽误复苏。”
此外,欧元区银行业的贷款增速仍然是欧洲央行的担忧。德拉吉认为,贷款流动受抑反映了企业的商业周期、信贷风险上升和资产负债表调整。德拉吉称“我们正密切关注货币市场环境及其对货币政策态度的潜在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传导至经济。我们的货币政策态度会维持宽松,并提供充裕流动性。”
惠誉下调意大利评级
评级机构对意大利的评级展望为负面
惠誉国际评级3月8日将意大利信用评级下调一档,理由是该国大选结果不具决定性,且经济衰退程度加深。
惠誉将意大利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下调至BBB+,较垃圾级别高出三档,评级展望为负面。惠誉还确认意大利主权评级上限为AAA,达到最高一档。
按照该机构的看法,最近的意大利议会大选结果不具决定性,令该国不太可能在未来数周组建起稳定的新政府。该机构还认为,在经济深陷衰退之际,意大利政治不确定性的上升,以及不利于结构改革措施的境况,对实体经济构成进一步负面冲击。
最新数据显示,意大利当前经济衰退的程度位于欧洲前列,同时就业意外减少及人气指标的持续低迷,增大了意大利经济衰退时间和程度。根据惠誉的看法,意大利总体政府债务水平将在2013年触顶,能力较弱的新政府在应对内部或外部经济冲击时可能更慢、更无力。
但该机构称,意大利较为富裕、高附加值、多元化的经济以及私营部门温和适度的负债水平对新评级构成支撑。
国内动态
外媒称中国成最大石油净进口国
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将改变地缘政治
美国能源情报署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2年12月,美国石油净进口量下跌至每天598万桶,是1992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同期石油净进口量增至每日612万桶。
《金融时报》据此数据称,这一变化可能改写自然资源的地缘政治。随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中国政府将面对在世界关键航道加大巡逻力度的压力。
但中国的能源专家对这一判断持否定态度。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认为,“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单月石油净进口量,是以偏概全的,它并不能证明中国跃居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的事实或短期趋势,而中国政府力争在2015年将能源对外依赖度控制在6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也表示,中国有能力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会出现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超过美国并改写自然资源地缘政治”的局面。
中国航运业面临行业性风险
2013年中国船舶出口难提升
2012年,全球航运业的不景气和我国出口市场结构的集中,使得我国船舶出口的宏观经济环境趋弱。日前,海关信息网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船舶出口总额为361.2亿美元,同比下降13.5%。出口均价13173.3美元/艘,同比下降10.2%。
据了解,截至3月7日,A股13家航运板块上市公司发布的2012年业绩预报显示,其中5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长航凤凰、宁波海运、中海海盛等3家公司预亏13.9亿元。中国远洋也发布业绩预亏公告称,继2011年巨亏104亿元之后,2012年仍将出现较大亏损,并发布退市风险警示。
运力过剩是航运低迷的根本原因。由于前几年航运市场的“泡沫繁荣”带来了大量的新造船,而已有的老龄船又没有及时退出市场,使得全球运力激增,超出正常需求30%左右,造成运力“灾难性过剩”。如果航运市场持续恶化,必将对航运业、造船业和相关产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这些行业都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最终还会影响到金融系统。
业内人士预计,在2013年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温和复苏的预期下,全球新增运力仍将大于对运力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运价的上行空间。从政策走向和行业景气的角度看,2013年,在船舶企业产能和订单维持低位的情况下,船舶出口难以出现实质性好转,整体仍将处于震荡盘整期。
2013年中国出口企稳
2012年海外需求疲弱,国内成本不断上升,困扰着中国出口企业。但经济学家预测,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2013年中国出口将有所企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继2012年增长2.6%后,2013年将增长2.9%,全球进口增幅将从2012年的3.7%上升至4.9%,这应该使中国出口恢复稳定。瑞银(UBS)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测,2013年中国出口将增长8%,较2012年没有变化。
这一前景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美国的“财政悬崖”和欧洲债务危机。若美国跌下“财政悬崖”,这个中国最大的出口客户将可能会陷入衰退。
中国出口企业的信心似乎开始下滑。环球资源去年11月对1500多家出口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51%的受访企业预计2013年公司收入会上升。相比之下,在对2012年上半年收入预测的调查中,有93%的出口企业预计收入会上升。
漫天下
地方政府采购:专挑高的?
近日,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3年《法治蓝皮书》指出,通过对部分地方政府协议供货商品成交记录的统计发现,有高达八成的商品高于市场平均价。而批量集中采购价格与市场平均价格的比较显示,中央机关批量集中采购商品的成交价全部低于或者等于市场平均价。
近年来,被称为“钱多人傻”的政府采购“质次、价高、效率差”的问题频频被媒体报道,资金浪费严重,背离了政府采购制度设计的初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制度设计本身的原因外,也存在一定的腐败阴影。只通过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但不解决价格问题,就会留下一堆的后门。因此,“价高即废标”应是基本原则。
漫画/程硕 文/米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