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慧
日前,2013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夏季)博览会(以下简称春季家纺展)主办方奔赴海宁许村、余杭两地,听取地方产业集群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参展企业的参展反馈与建议。中国布艺名镇——海宁许村是春季家纺展的主要倡导者和协办成员,也是本次调研行动的首站。
品牌效益产生产业集群提升期望指数
据悉,2013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展览面积达37000平方米,有3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展会仍以家纺布艺产品为主,海宁和余杭两大家纺名镇依旧是主要参展力量,海宁许村预计组织150家企业赴展。
海宁中国家纺城董事长、总经理姜仲民表示,春季家纺展的诞生既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也是海宁许村广大家纺企业主的迫切要求与愿望。搭建春季家纺展这一新的贸易平台,对海宁来说占尽天时、地利,不仅方便了众多企业参展,又节约了大量人力、财力。而连续两年的企业抱团参展,已着实显露出海宁许村家纺产业在中国家纺业的主导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为海宁家纺拓展市场带来了新突破。
过去,许村家纺虽然凭借产量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但却很难摆脱低廉、大路货、低档的标签,也很难进入国内外的高端展会进行展示,由此,地域品牌的塑造难上加难。而随着春季家纺展的横空出世,海宁许村作为重要的推动单位和参与者,地域形象和知名度显著提升。
两年来,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和海宁、余杭等地方家纺产业集群同心同力,共克难关,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将春季家纺展打造成型。谈到2013年春季家纺展,各方都寄予厚望。
“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在业界具有不可匹敌的品牌感召力和美誉度,公信力和权威性与生俱来。秋冬家纺展的成功经验也为春季办展提供了借鉴。但是,春季办展毕竟还有其独特的属性,在定位、布展、观众邀请方面,都存在不同的要求,这需要主办方和企业有更加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姜仲民说。
企业信心高涨持续、平稳、差异化成希望
采访过程中,许村家纺企业纷纷对记者表示,他们对春季家纺展始终热盼并寄予厚望,在当前行业形势不够乐观的背景下依旧信心不减,希望能将春季家纺展真正打造成为一场业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为企业提供一个更稳定、可靠、优质的展示平台。
浙江汉帛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高明曾在当地家纺协会任会长职务十年有余,曾多次发起和组织各类家纺展会,对办展颇有心得。对于2013春季家纺展,他也提出了中肯建议。
他认为,当前,展会行业竞争激烈,展会主办方务必要从企业的切实需要入手,平等对话,深入沟通,为企业提供最大的便利。采购商和代理商的邀请同样也是重头戏,可以说,观展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场展会的成功,在当前外部经济形势下,也切实影响着参展商的信心。
“过去的很多年,海宁家纺企业一直期望能有一个优质的展示平台,春季家纺展的创办顺应了这一需求。长三角地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是海宁家纺企业得以生存和壮大的沃土,上海又是家纺企业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绝佳窗口,海宁毗邻上海,借势上海,在上海举办家纺展是最佳选择。”他说。
汉帛家居连续多年参展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去年,汉帛家居是春季家纺展上面积最大的参展企业,这样的参展力度将在今年继续。“海宁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这样一个平台。”他反复强调,随着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海宁家纺企业的市场容量将进一步增长,展会是海宁家纺撬动内需市场的一个支点。
调研组负责人认真听取了企业代表的呼声并表示,日渐成长的市场和日益壮大的企业,也会为春季家纺展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企业运营已从制造+销售的模式,进入到创造+营运环节,展会应在原创设计、运营、品牌、文化等方面,对参展企业设置更加明确的门槛,筛选出更符合采购商胃口的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入场“秩序”,在现在乱象丛生的各类展会中树立标杆和公信力,这样才能有效引导集群企业弥补短板,放长眼光,转型发展。对此,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有义务,也有信心。
眼光长远借展会窗口谋新路径
在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朱伟强的办公室中,他与调研组深入交流了海宁许村家纺产业在后危机时代的转型之略,首先提及的便是春季家纺展。
朱伟强首先为展会定了这样一个调子,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经不能仅仅把参展视作提升交易额的可能手段,展会经济具有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度集中的优势,不仅可以高效推广企业产品,提高知名度,还能为企业提供技术与服务的机会。企业需要展会,更需要扎实做好展会营销,悉心经营,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展会平台上求得突破。
春季家纺展诞生以来,积极参展的海宁许村家纺企业,不仅产品得以通过展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得到充分展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更是有目共睹。
春季家纺展让更多的许村家纺企业获得了发展资源,使参与企业的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多方面得到开放的比较优势,减少国内资源的机会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而从政府层面讲,许村作为布艺名镇,希望通过展会来展示本地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并帮助企业互通信息,开阔视野,把准行业走向,获取流行趋势,了解最大众群体对产品的需求,这实际也就是从根本上增强了产品的交易竞争力。
朱伟强由衷地说,展会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放在那里,而作为集群地政府,要确保一届展会的成功,首先还是应该做好展会的组织工作,学会更多地通过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将企业组织起来。另外,还要对参展企业进行有效整合,分出层次,特色互补,形成聚合效应,从而凸显地域品牌。
合作办展新模式助推品牌建设
去年,在行业总体形势平平的背景下,许村家纺企业的出口量同比下降,销售额增长微乎其微,内销市场开拓成果凸显。
朱伟强指出,许村家纺产业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虽然产业链完整,生产基地与市场销售平台兼具,但如果继续走量式发展的老路,可拓展的空间极小。
“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当前面临的转型压力和风险很大,企业已经进入到拼管理、拼文化、拼品牌的阶段。对许村家纺产业来说,扶持企业做品牌,做研发,提升内功才是正道。”他说,“集群与协会、专业展览公司合作办展,可以直接带动集群企业的原创动力,增强设计和研发意识,为许村家纺地域品牌的创立提供了一个发力点,而集群企业的成长与进步也会为展会的持续提升提供保障。”
据介绍,许村镇政府还将一方面鼓励优质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企业,重新整合优质资源,将资产的重新整合和新项目的招商引资结合,利用现有企业的基础建设,以拍卖+对接的方式,重新植入新的活力因子。同时,着力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借助高校、科研机构激励促成校企合作。
在品牌建设方面,许村镇政府将加大扶持力度,打响名牌,带动小牌,发挥效益。目前,许村只有十多家企业被允许使用浙江省名牌商标的称号,这还远远不够。在品牌孵化过程中,当地政府还将尽快形成和完善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一套制度,并严格落实,倡导企业大胆创新,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建立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未来集群讲地位,不讲面积;讲厚度,不讲产量。海宁许村将借助春季家纺展平台,打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整个产业的内涵与深度,促进产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朱伟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