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虚假新闻的成因与防治

2013-04-29 08:54陈寒冰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假新闻防治成因

陈寒冰

【摘 要】当前,多样化的媒体平台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消息的真假与否使得媒体经常处于尴尬的困境。本文对虚假新闻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索杜绝根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 成因 防治

2012年11月17日,浙江《今日早报》首版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专题文章,图中,5位女兵共拿4份报纸,其中3份分别为《人民日报》14日头版、《浙江日报》15日头版和《台州日报》15日头版,但随即这张照片被网友曝光是一条特意摆姿势拍照的虚假宣传。

细心的读者查看了这几份报纸的反面,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手持14日《人民日报》女兵当时所面对的版面内容是珠海航展专题报道专版;而手持《台州日报》的女兵面对的第十二版是广告版,当日最大篇幅的广告是iphone5手机广告。

纵观世界新闻史,在各个发展时期,虚假新闻从未绝迹过:

早在1840年,当巴耶尔因摄影术发明人的桂冠被达盖尔摘走而在愤怒之余拍下自己假装溺水而亡的半裸照时,摄影史上的第一张假照片即已产生;

多年来,人们对《共和军战士之死》、《胜利之吻》等摄影名作到底是即时抓拍还是事后摆拍一直争论不休;

2007年,扑朔迷离的“华南虎照”更是弥漫着不信任危机,不仅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更是对我们这个行进在建设民主政治进程中的社会的挑战;

……

摆拍制造假新闻,不仅让人们失去理性还影响着社会和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媒体”出现“假新闻”、“摆拍”等现象呢?

一、假新闻的炮制出炉

1、有些拍摄者“摆拍”的本意只是很“单纯”地想让画面变得好看一些

“‘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专题文章”显然就是这个因素占了上风。在我们日常的采访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事件的新闻点很好,而被采访对象却相对木纳,不善于表达,导致拍摄者对事物原本的面目没有信心,总以为只有“导演”过的画面才具备“美感”。尤其是在“硬新闻”上,更是“不敢不愿不肯”去用一张需要一审再审的抓拍照片,宁可选择最稳妥的摆拍。

2、面对正面题材,部分记者存在“好大喜功、歌功颂德”的心态

随着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和经济迅速发展,众多媒体开始变得市场化和商业化,这样的改变,驱使有些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甚至出现了有违新闻真实性的行为。比如2012年1月5日,温州商人林春平自称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在没有任何求证的情况下,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事态不断扩大,直至3月份林春平被刑拘,当地有关媒体受到了严厉批评。

3、有人恶意摆拍,制造虚假新闻

2013年3月24日中新社配图报道了《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新闻,该报道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官网转发后被证实系网络推手自编自导的一出闹剧。2013年4月19日,多家媒体发表声明: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

二、假新闻出现的诱因

首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各种利益的驱动是虚假新闻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当下新闻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媒体日益商业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媒体发展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部分新闻记者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报道虚假新闻博取眼球,从而使媒体获益。

其次,部分新闻记者求真求实的精神与责任意识日渐缺失。当今社会普遍存在浮躁现象,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根本不去核实,就直接炮制成新闻消息;或者有的还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夸大事实真相;更有甚者无中生有地摆拍、制造虚假新闻,缺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的态度。

第三,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在他们为新闻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其中缺乏基本常识与专业素质的人员也不在少数。由于新闻行业门槛降低,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理念了。

最后,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摄影造假提供了便利。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促使相关电脑网络功能进一步开发利用,形成了人人皆媒体的现象。

虚假新闻现象愈演愈烈,损害了新闻工作和媒体自身,也伤害了受众,对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只有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事件来说,真实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了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许多机构和行业组织对此做出了规定。联合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制订的《国际报业道德规则》第一条规定:“不得歪曲或隐瞒事实”;第二条:“不得以谣言当做事实”。1991年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要求,新闻工作者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工作要认真负责,避免报道失实。随着人们对新闻的本质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明确,真实性就该成为一个铁定的原则而被新闻从业者所固守。①

三、如何杜绝和根治虚假新闻

虚假报道作为新闻界的一大公害,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工作的声誉和新闻队伍的形象,并且损害了人民群众对新闻事实的知情权和对党与政府的信任。

那么,该如何杜绝与根治虚假新闻呢?

针对近几年屡禁不止的假新闻的出现,除了有社会大环境这个原因之外,主要问题还是在媒体内部寻找。作为地方台,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于2011年5月19日印发了关于杜绝虚假报道的制度规定。内容涉及到了从业人员的自律机制建设、记者采访行为的规范建设、编辑把关行为的规范建设、审稿审片行为的规范建设、新闻队伍管理制度建设、社会监督机制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等不同层面的相关规定。要杜绝虚假新闻,还得从我们自身做起。

1、逐步健全新闻法规,加强对虚假新闻惩治的力度

加强新闻队伍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是杜绝虚假报道的根本保证。媒体自身要积极推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努力完善采编播审岗位人员的选聘机制,把好人员准入关、用人关和考核关;建立违纪违规人员档案制度,对主观恶意造假、严重违法违纪的,取消其新闻从业资格,清除出新闻队伍,为杜绝假新闻提供制度上、组织上的保证。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记者的道德素养

新闻从业人员是维护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报道的主体力量,必须要时常进行自我教育,充分认识真实是新闻的本源和生命,认清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自觉增强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职业追求,把杜绝虚假报道作为长期的自律行为,融入到本职工作和整个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3、拒绝部分存在的人情稿

有偿新闻或者人情稿是虚假新闻的重要来源。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情关系导致这类新闻防不胜防,对此,新闻单位也应该从制度上进行规范,让从业者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杜绝人情稿及有偿新闻的产生。

4、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杜绝虚假报道,一靠自律,二靠机制,包括社会公开监督机制的制约。宣传单位和全体从业人员应该自觉接受相关宣传部门、广电部门的新闻阅评监督,及时借鉴经验,提高自身,改进不足,纠正错误。

5、利用网络技术

信息化的媒体时代也为新闻打假提供了便利的武器,通过网络传播,许多卑劣的造假行为最终无处藏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时至今日,人人皆媒体,大家可以互相监督。

真相是传播力的前提,真诚是感染力的基础。现代社会充满各种利益诱惑,作为新闻记者,我们在记录时代进步、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独善其身,坚持新闻理念与职业道德,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做到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新闻本体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6

(作者: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假新闻防治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