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燕
【摘 要】民生新闻是贴近最广大人群的电视节目形式,然而民生新闻发展多年来慢慢进入发展的瓶颈阶段,如何克服节目的同质化、娱乐化、缺乏深度等问题,不仅是电视节目经营者需要考虑的,更多的还需要作为一线制作人员——新闻记者的改变。新形势下如何在民生新闻改革的浪潮中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这值得每个从业人员思考。
【关键词】民生新闻 记者 地方台
在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是最受广大民众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它因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而备受欢迎,它的实用性毋庸置疑。但是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节目类型和内容同质化严重、新闻内容缺乏深度、过于娱乐和庸俗化等问题也接踵而至。而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与一线记者的采编息息相关,因此民生新闻节目要获得质量上的提升,更需要记者对自身工作方式进行变革。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义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电视信号为传播媒介,以终端视频设备为信息接收载体,以电视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民众为传播对象,以贴近民众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信息为传播内容,关注民众生存、生计等内容的新闻报道形式。报道视角平民化,内容与民众较为亲近,具有人情味。一般在民众间有较广泛的知晓度,传播范围广。例如:濮阳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龙乡播报》的广告语是“龙乡播报,关注咱老百姓的身边事儿”,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民的新闻姿态。
在业界,民生新闻也被视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节目,因此它更贴近民众生活、并且服务于广大民众。其报道的多为大众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内容和故事,好比老百姓在讲自己的生活,反映的是大多数底层老百姓“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同时还会包括一定的上层精英或外国、外地民众的生活信息。
二、地方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1、内容与形式同质化
由于民生新闻是较受观众欢迎的电视新闻节目,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一般民生新闻的关注度是在地区内最高的,因此作为当地民生新闻的记者采编人员也应是素质较高的新闻工作团队。但是由于其受欢迎程度高,所以相似节目的出现更为频繁,常常有同一地区不同电视频道都有相似类型的民生新闻节目。此外,在不同民生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内容上也趋于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对于重大事件,不同民生节目的采编人员都会因其重大性,或者采编线路相同而造成报道内容的雷同。例如,在很多地方重大的政府会议中,各频道、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会到场,同时会收到同样的信息,接收主办方同一版本的新闻通讯稿,以至于最后报道的内容也更趋于相同。从具体的新闻事件中举例,拿2013年雅安地震来说,几乎在事发期间,每天不同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都会报道相同的内容,如地震伤亡人数,地震救援情况等,甚至连感人事迹、典型人物都完全相同。
2、节目内容缺乏深度
民生新闻发展多年来慢慢进入发展的瓶颈阶段,内容呈现出琐碎和缺乏深度等问题。例如常常会报道社区居民停水停电、老百姓投诉伪劣产品、房屋违建、施工单位挖断煤气管道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民生新闻也分为大民生与小民生,上述的琐碎新闻就属于小民生范畴。像中央台由于新闻资讯广泛,所以多以大民生为主,而作为地方台由于本地新闻资源的匮乏,同时要本着服务民众的宗旨,不免陷入琐碎的生活中。其实这些小民生新闻也是电视媒体监督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是发挥媒体监督力量的表现,但是过多过频地报道此类新闻使节目内容缺乏深度。
3、节目娱乐化问题严重
新闻制作单位为了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在节目中过多的使用娱乐化形式,导致当今新闻界“娱乐至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例如在民生新闻的画面制作上添加很多搞笑动态或图片元素,在语言的运用上也会出现讥讽、嘲弄等,失去了民生新闻原有的理性和中立。在报道的内容上为了凸显故事性和娱乐化,让报道内容的发展更戏剧化,这不免使民生新闻进入庸俗、肤浅的怪圈。这种娱乐化导向让民生新闻走入死胡同。一旦民生新闻的媒体形象被定性为娱乐化,那么将很难挽回公众对媒体的公信力的支持和认可。失去公信力,也就失去了民生新闻的根本,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会持续下滑,随之带来的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三、电视民生新闻变革下记者的改变
1、打破同质化,寻求多元新闻源
由于过去很多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方式雷同,导致报道的内容容易“撞车”,因此在新闻源上,独家新闻的获得往往要依靠对通讯员队伍的扩展。所以广交朋友是民生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同时,现在网络媒体的发达,与民众互动平台的增多,也使获得有价值新闻的有效途径增多。例如,当下很多新闻线索往往来自于网络论坛、微博等,特别是微博,其新闻发布迅速,参与人数众多,为获得新闻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重大新闻报道时,如果众多媒体参与,作为新闻记者需要具有个性化视角,减少主要依靠通讯稿来做新闻的传统模式。可利用互动平台多了解当下民众的需求和关注点。挖掘有价值的新闻采访问题,从而制作独特的新闻内容。同时在对重大全国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要联系地域文化,凸显地域性。例如雅安地震事件,可以根据本地地质特点来开展对地震问题的报道,这样报道的新闻也更贴近目标观众群的需要,减少了新闻点的雷同。
2、小事化大,提升新闻深度
在很多琐碎的小民生新闻和广受关注的大民生新闻里,往往都包含了当下社会管理问题、社会制度与体系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报道小事件时,作为新闻记者要更具开阔性,看到小事中包含的大问题,不应只停留在小事的表层。要抓住新闻深度,就要对新闻小事追根溯源,找到问题源头。同时在新闻事件的筛选上要选择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意义的新闻事件。减少因固定新闻源造成的新闻内容模式化的僵化。例如当下的违建问题,很多老百姓违建会遭到政府的强制拆除,但是也存在各基层社区组织不经过社区居民同意而乱搭乱盖的情况。表面上看只是违建问题,但也是一种监守自盗的腐败,是政府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要想改变现状,就要从政府管理制度上进行改变。
3、减少娱乐化,端正舆论导向
作为新闻采编记者,对待新闻的态度应该是客观、冷静的,新闻工作者有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因此,在报道大事小情时,要注意社会影响性。过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内容会导致观众缺乏理性与严肃的新闻印象,同时也会降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因此,记者在民生新闻采编上要尽可能减少娱乐化字眼,娱乐化字眼可以是点缀,但不可以泛滥,报道内容可以煽情,但不可以滥情,不能以博取观众眼泪或笑声为出发点。报道民生新闻的目的是反映现实,引发民众的思考,主导正确舆论导向。以雅安地震为例,很多记者走传统大事件新闻采编模式,选择感人肺腑的新闻事件,赚取观众眼泪。但是在真正雅安地震的发生期间,这些煽情的故事性事件并不能起到对地震救灾工作的帮助,反而让地震成为了新闻娱乐化的阵地。在这种严肃性、紧急性事件前,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及时报道对救灾工作有利的新闻,例如当地需要哪些救援物资,哪些路段拥堵需要减少前往人员等。在灾难面前,不仅要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在新闻通道里也应该保持资源有效利用和通畅,不要让无用新闻占用了有限的新闻资源。
4、关注民生,服务于民
现在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民生节目,都开始侧重服务于民的思想,特别是在地方台,民生节目已经成为老百姓投诉、监督社会管理的工具。在这种状况下,记者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理性的报道者,更是民生新闻的参与者。很多记者会借助自身的资源来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这是与传统新闻所坚持的中立、旁观者态度完全不同的新闻记者状态。这也是新时代下民生新闻服务于民所衍生出的记者采编状态。例如很多地方台的新闻热线已经成为投诉平台,民众相信媒体的公信力,相信其监督的力量可以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线记者也不免会出现被部分不怀好意的老百姓利用而陷入圈套的情况。因此,在接受观众投诉等问题时,记者一定要首先保持冷静中立、理性的状态,找出事件真实状况,减少对事件的参与,在推进事件的发展中,记者不可以过多的干预,要引导老百姓自己解决问题,不应随意处理民众自身所处的困境,这样会让民众觉得记者是一个特权群体,脱离了民众本身。而这种利用特权行事的方式也是无形中对老百姓处理问题方式的误导。
5、民生新闻与观众互动
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微信、微博、短信、电话等联系方式多种多样,民生新闻与观众互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因此作为新闻记者,在新闻内容的设置中应加入更多的互动元素,让观众与信息内容互动起来,积极引导观众参与到新闻的评论中来。现在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中都有互动环节,将典型新闻作为互动话题放在短信平台或微博上进行互动。因此,记者在民生新闻的选择上,可以更倾向于能够互动的新闻内容。新闻主题最好是具有广泛意义,具有多种思维方式的样式。这样有利于新闻主题在电视台自身的微博或网络平台进行推广。这样也让电视新闻走出中老年的圈子,适应当下年轻人网络生活的需要。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出路在未来也会依靠网络媒体来实施对年轻群体的覆盖,改变电视民生新闻以中老年人观众为主的现状。
参考文献
①吴洁,《“三个增强”助力电视民生新闻再跨越》[J].《中国记者》,2011(7)
②王丽娜,《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实现突围再提升》[J].《中国记者》,2011(7)
③谢春红,《从职业精神看电视民生新闻之流弊》[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12)
(作者单位:濮阳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