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众
《我是歌手》是一个标杆式的娱乐节目,它的魔力是空前的,只希望不是绝后的。
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再到现在的收视新高《我是歌手》,引进模式的节目在中国一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将开辟一个中国娱乐节目的新时代吗?
“歌手”在哪儿都抢眼
韩国版的《我是歌手》在本国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是韩国“长寿”的收视冠军。第一季播出时,《我是歌手》的收视率最高达到了20.7%。“在百家争鸣的韩国娱乐节目中,这已经非常高了,”Titian向记者介绍道。在韩国留学多年,Titian一直有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习惯,对韩国娱乐节目评价也非常高:“现在,这个节目已经播到了第三季,收视率仍然在15%~17%之间。之前我也没想到能这么高,还以为已经被湮没成家常菜了。这确实很难得。”
其实很难想象,像Titian这样既对那些韩国老歌手不了解,又没有韩国老歌情节的中国人会追着看韩国版的《我是歌手》,但这确实已经成为一个现象。
“这些歌手确实唱得很好,尤其是那个金范秀,这个节目真的给他带来了又一个高峰,”Titian说,“而且这个节目不是自己关上门看着乐乐就算了。我们大学的教授也追着看,经常上课时候问我们喜欢哪个歌手,那首歌唱得真不错。同学之间也时有讨论。”
在湖南卫视开播之前,韩国版《我是歌手》已经在网络上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问及中国版和韩国版有何差异时,负责韩国电视台MBC节目推送的中国区负责人杜今玛表示,从制作上来看,二者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湖南台购买的是模式,MBC专门请了一位韩国版《我是歌手》的导演过来跟节目。《我是歌手》这个节目,好就好在流程明晰,音乐也没有什么文化差异,不需要本土化。而且湖南台的制作非常成功,甚至效果要超过韩国原版。”
中国版《我是歌手》的总导演洪涛,在反复研究了韩国原版后,也认为:“这档节目没有太多操作性,只是纯艺人之间的比赛,能让人十分感动,会有很强大的真诚的魅力。”同时也能看出,这是一种便于复制的成功,无怪乎,美国等其他国家也在与韩国洽谈模式购买事宜。
不过,在中国观众眼里,两国的《我是歌手》还是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尽管《我是歌手》在中国获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并助力参与的艺人们迎来了事业的新高峰,不少“毒舌”的网友比较过韩国版和中国版的《我是歌手》,觉得原版节目在内容、编排和人选方面还是略胜一筹。
中国版《我是歌手》优势在哪里?舞台一定是一个。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演播厅的硬件在全世界都是数得上的,一位曾在世界各国做灯光指导的英国灯光大师,到了中国某地方的演播厅后十分激动:“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演播厅,梦想中的灯光设备啊!这里允许我做出所有想得出的效果。”看过两版的观众应该可以注意到它们的硬件差异。
韩国旅游局驻上海推广主管黄桦仔细研究过韩国版《我是歌手》,并结合数据分析,将研究成果写成了论文。在韩国版的《我是歌手》中,即使是作为配角出现的经纪人也是国内知名的谐星,明星的比重让节目更具看点。“为了增加节目综艺性,每一位歌手都搭配了一位韩国著名笑星担任经纪人。”中国版则把这个露脸的机会给了台内的青年主持人,确实为这些年轻人提携了不少人气,但对节目精彩程度的贡献就见仁见智了。
湖南台的《我是歌手》是在浙江台《中国好声音》收视率的压力之下诞生的。对于习惯了高收视率的湖南台来说,《我是歌手》算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作为和韩国合作频繁的中国电视台,湖南卫视对于韩国高收视率的节目如数家珍,也常赴韩考察,最终成为全球第一家买下《我是歌手》节目模式的电视台,相当于移植国内试水。
意想不到的是,第二期播出后,这档节目迅速受到广告商青睐,原本6.8万的15秒插播广告,如今飙升至13万一条,差不多翻了一番,还有继续上涨的势头。而在百度音乐榜上,《我是歌手》几乎占据了热搜歌曲的半壁江山,参演的歌手也稳居歌手排行的前几位。
等待真正成功的“真人秀”
在留学生Titian的眼里,韩国的娱乐节目好看,不止因为电视台的制作创意、经纪公司下本儿、演员自身的实力。“这些中国也都做得到,有一点很关键,韩国艺人放得开,”Titian对于这个观点非常坚持,“我在看一些搞笑的娱乐节目时,不禁会想,如果搬到中国,恐怕回事另一番味道了。韩国的偶像们怎么舍得这么糟践自己,让人诧异。”
“韩国娱乐节目《情书》,里面有个常出现的明星叫金钟民,”Titian举了个例子,“他作为花样美男型的歌星出道,以偶像的身份参加综艺节目。不过在《情书》里,你能看出他这样的身份定位吗?”看过节目的都知道,金钟民在《情书》里装疯卖傻,尽显“谐星”本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和娱乐节目融为一体了”。
摆脱偶像的包袱,并没有让金钟民沦落成搞笑工具,相反,他比以往更受尊重。韩国娱乐有十分强大的粉丝文化,其中一个特色是ANTI党(反对党),就是反对某个明星的人会结成一个团,用自己的方式打击明星。“Super Junior里人气很高的金希澈就多次在节目自爆,被ANTI党痛骂。再有名的韩国明星都多少有些ANTI党,唯有金钟民是个例外,唯一的例外。”
而这种“为娱乐献身”的精神也同样体现在《我是歌手》中。韩国版的《我是歌手》同样是一档真人秀节目,记录了歌手在比赛过程中幕后的故事,极其戏剧化。而且其比赛的精神也更为彻底。比起中国版多场自选,韩国版则场场都是命题或半命题,这样也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当然,以上两点都需要歌手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韩国的歌手每一期都要接受一个任务,比如“从30首80年代名曲中随机抽取一曲”、“互唱彼此的成名曲”、“网友票选最希望你唱的歌”、“听众评审团推荐曲目”等等。歌手们通过转转盘的形式抽取自己要挑战的曲目,能不能唱上自己的拿手曲目就完全靠运气了。但在各种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下,歌手们反而可能迸发出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潜力。
韩国的歌手通常有2周准备时间,但中国版的节奏十分紧凑。羽泉组合中的胡海泉就表示,“我每一周拿到每一首新歌就像小时候上学一样先预习,然后思考分析,最后到现场就叫复习,晚上一开始就是考试。”节目组选择“自选”,原本是寄望于歌手能够尽量发挥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平衡时间少带来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有些网友感到自选出来的曲风趋向雷同,不够过瘾。一些媒体将其归结为“歌手们害怕被淘汰,不约而同打出保守牌”。尽管节目最大的看点,就是歌手们放下身段PK;毕竟都是驰骋歌坛多年的唱将,输了还是面子挂不住。沙宝亮就曾向某报坦言自己曾因成绩不好而让父亲担心:“我爸爸说你都这个岁数了,何必还参加这种比赛,要是被PK掉了挺尴尬的。让周遭的人为自己担心,觉得很过意不去。”
不得不提,在韩国原版中体现出歌手行业相当的残酷。每期有将近2/3的时间在吊观众胃口:歌手们这期将接受什么任务?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对手和歌曲是什么?歌手们如何评价彼此的表现?资深音乐人认同这些歌手的改编吗?在各种问题的碰撞,以及比赛的压力之下,歌手成了个性鲜明的人。
残酷是不少真人秀比赛的特点。随着网络流传的国外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国人渐渐熟悉了“真人秀”这种模式,“但真正的真人秀目前在中国市场仍然没有生存空间,” 北京乐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模式中心总监马忠君表示。
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已经在美国成功播出近10年的《全美超模大赛》,这档民间选秀节目的一半以上时间都是真人秀——所有的参赛选手在一间别墅里同吃同住,连给家里打电话都要完全暴露在无死角的摄像机中。没有哪一季没有争吵、甚至厮打;女孩儿们勾心斗角,各种性格缺陷、生活习惯都被看了个遍。难得评委们还能淡定地根据每次的比赛成绩定胜负。
如果说《超模大赛》中的选手们年轻气盛,背景单薄;那么另一档来自美国的高端真人秀《学徒》则是职场宫斗剧,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这档节目中上演了一出出不择手段的上位示范。中国教育台的《职来职往》节目曾对这档节目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不过整个基调仍然是友好、温情的。
把话说回来,中国版《我是歌手》的三大法宝是“唱功、观众和怀旧”,不包括“背后的故事”。它的真人秀,更多地体现在观众的现场反应上。洪涛强调“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内部的一条铁规:不准插罐头(配音)掌声,不准观众镜头移花接木,所有的镜头必须是真实同步的即时反应。现场8台机位只拍观众表情,记录音乐的力量。”
“有的人也会质疑怎么每次都能看到观众哭,”马忠君提到:“这就是现场的力量——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加上灯光音响,被感动并不出奇。”
摸不透的中国娱乐市场
提到不同国别之间的节目互通,人们首先想到的困难就是“文化差异”。不仅如此,语言障碍也让他国观众更难理解“典故”、“笑点”,这是翻译也难以胜任的。摸不透观众的脾胃,则会导致摸不透市场。
从鸟叔在全球爆红,到《我是歌手》、《妈妈咪呀》抢滩了中国地方台的黄金档,韩国的娱乐市场吸引了业内人士的目光。曾在美国进修过的马忠君主要研究的是欧美模式节目,可以侃侃而谈从概念到操作的角角落落。因为工作需要,他订阅了全世界的模式节目信息,对韩国不少著名的娱乐节目十分熟悉,“观看、研究全世界的娱乐节目是我的工作,但老实说,我不是太了解韩国的娱乐市场。尽管日韩的娱乐节目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我觉得它们不如欧美模式节目的流程性强,不易模仿。”
东方国家的文化相近,中国的观众比较容易接受韩国的娱乐节目,“但两国的娱乐国情差异颇大,要想移植嫁接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马忠君说:“比如韩国的娱乐是明星文化、粉丝文化,参与者本人占的比重很大。而中国观众更喜欢看一些大情感的起伏,这种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
这类专业观点倒是可以用一些接地气的事例来说明,Titian提到了3个关键词“姜虎东”、“明星爆料”以及“观众参与”。
姜虎东是韩国著名的综艺娱乐主持人,号称韩国综艺界两大巨山之一(另一位是刘在石,两人合作主持的《Xman》自然是王牌节目)。韩国多个高收视的顶级娱乐节目都与这个名嘴分不开,比如《情书》、《夜心万万》、《两天一夜》、《StarKing》等等。2011年,有媒体透露国税厅最近对姜虎东展开税务调查,陷入逃税丑闻的姜虎东随即暂退娱乐圈,而他主持的节目立刻死伤大片。有的直接停播,还有的换了主持人,收视率大降。一个主持人可以对多档节目有生死影响,确实不多见。
“明星爆料”之类的内容在中国台湾的节目中比重十分大,比如观众基础相对好的《康熙来了》。尽管如此,相信这些节目主持人还是会对韩国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羡慕不已。“中国的谈话节目,是主持人团队做大量工作后,在节目上套话,”Titian做了这样一个对比,“而韩国上节目的艺人则是自己做足功课,想好要爆哪些料,怎么说才有人气。自己就一套一套的,观众听得过瘾,也不劳主持人‘挤牙膏一样提示。”
至于观众参与就很好理解了,不仅电视剧,韩国的一些娱乐节目,比如《我们结婚了》,都是边拍边播,观众的参与是决定性的,其他的直播节目如“网友票选最希望你唱的歌”,这类活动不愁参与度,观众的表现也十分成熟。
话说回来,在娱乐节目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摸索少不了,毕竟中国庞大、复杂而不成熟的观众市场,在让他们成为电视台的坚实后盾的同时,也成为了娱乐节目探索多样化的必须迈过去的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