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

2013-04-29 07:06孙亚飞高梦鸾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孙亚飞 高梦鸾

【摘 要】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按照入手点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三类——以人物为入手点,以事件为入手点和人事结合的人物专访。无论哪一种具体类别,人物专访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人。通过合理有效的节目架构,辅以主持人的提问技巧,层层剖析和挖掘新闻人物,为观众最终呈现出立体、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是所有人物专访节目的目标。本文从节目的先期准备、节目现场的构建手法、话语策略、节目架构等方面研究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框架。

【关键词】人物专访 话语策略 节目架构

一、先期准备

大多数成功的人物专访节目都有一个成功的主持人,他们的智慧和个性渗透到节目当中,也赋予了专访节目本身独特的风格。专访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准备节目,如何设计节目的走向,成为影响一档专访类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节目先期,主持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受访者进行了解:

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包括年龄、学历、职业经历、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这些信息不仅需要在节目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受众,同时可辅助采访者开放思路,找到恰当的采访点入手。在克林顿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后,CBS的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在《60分钟》中采访了他,采访一开始,双方只是进行了一些寒暄,克林顿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里聊到最近感兴趣的几本经济类书籍,丹·拉瑟立即做出了回应,表达了对书中内容的观点,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使采访双方的角色仿佛变成了闲聊的好朋友,而不是单纯的采访者与受访者。

2、了解与受访者职业经历有关的重要事件或知识

央视《面对面》在对话沙祖康的节目中,主持人节选了银河号事件、与美国卫生部长不打不相识这两个代表性事件,集中体现了沙祖康本人的工作作风与个人性格。掌握与受访者职业相关的术语,了解他的著作或学说、观点等,容易与受访者产生共同语言,找到受访者的兴趣点,层层递进,使受访者情不自禁地说出更多。

3、采访前拟定采访大纲

明确采访目的后可使问题更具针对性,使节目节奏更紧凑更有效率。在拟定采访大纲时还应考虑一些突发状况,如受访者的记忆力和表达力,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备选方案。

在先期收集受访者的相关信息时,思路一定要广,受访者的家人朋友、上级下属、邻居、老师同学,甚至是一个有过一面之缘的收银员、清洁工等都能成为主持人重要的信息源。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主持人更不能忽略受访者在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络上的脚印,对于许多内向或不善言辞的受访者来说,这些平台也许是他们乐意选择的吐露心声的地方。

二、现场构建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采访现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演播室进行的采访,另一类是在受访者家中或工作单位进行的采访。人物专访的现场刻画,特别是对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刻画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反映受访者的思想境界,给予观众强烈的带入感,使受访者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电视人物专访应该充分利用电视节目的直观性这一平面媒体不具备的优势,通过镜头带领观众走进受访者的生活中。与受访者有关的一个奖杯、一幅书画作品,甚至是一个小挂件都有可能引出一段动人的小故事、小情节。例如《鲁豫有约》有一期节目采访台湾的著名学者李敖先生,就将采访现场选择在了李敖的书房,节目用了很大篇幅来展现李敖的书房,从侧面凸显了李敖的博学,也为节目后续的相关内容提供佐证。又如央视《面对面》柴静专访来自德国的乡村教育志愿者卢安克的节目中,柴静跑到了广西最偏远贫穷的大山中,来到卢安克支教的工作一线,通过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山区孩子们躺在卢安克怀中嬉笑玩耍的场景,听到他们叫卢安克“老爸”,看到了卢安克露出脚趾的鞋,看到了卢安克在留守儿童家中劈柴的真实画面,每个画面的捕捉都让观众真实深切地了解了卢安克的艰苦支教生活。

在演播室进行的专访节目更要注意现场的布置,留意和适当控制观众的反应与互动。演播室应进行与受访者的身份、性格、品位相匹配的场景布置,既不能过分简单使受访者感到被冷落,也不能过分夸张使受访者感到紧张或者压力。演播室现场的构建应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视听优势,背景音乐、照片、短片、座位安排、出场顺序等都是传达节目信息的载体。如《实话实说》的经典现场小乐队,在关键时刻起到承上启下,调节气氛的良好作用,同时巧妙地将采访者本身的情感和态度隐藏在音乐的选择中,避免了采访者主观表达的嫌疑。布景信息应分清主次,突出受访者这一主体,其他信息都是围绕展现受访者而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分流观众的注意力,力求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话语策略

采访常被人比喻为“提问的艺术”,由于受访者的性格不同,表达能力参差不齐,采访者成为左右采访深度的主要力量。有好的提问才有好的回答,问题巧妙,回答精彩,这样才能做出一期高水平的人物专访节目。在当前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与记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竞争,或风趣幽默,或犀利辛辣,又或朴实自然,但归类一下,提问方式大都涵盖在开门见山式与感情交流式这两种范围内。开门见山式的提问要求采访者对受访者的反应、对问题的适当性等都有充分的把握,提前形成成熟的采访提纲。情感交流式主打“情感牌”,通过寻找受访者的兴趣点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亲切、友好的现场氛围,继而逐渐挖掘剖析出更多采访者以及观众想要了解的信息。

主持人的风格可以通过长期的实践历练出,但在采访中的一些必要因素是每个采访者都应做到的:

首先采访者应有平等的视角。电视人物专访类节目的受访者大多为名人明星或是政界高层,而我们办人物专访类节目的目的正是更多了解这些名人夺目的光环背后的细节与故事,看到他们有着哪些与我们普通观众相同或不同的酸甜苦辣,既满足了观众对于名人效应的消费,又能使观众获得共鸣感。这一点从传播学角度也可以被解释,在大众传播领域内,有两类人最容易被接受,一类是“与大众形似的人”,一类是“在谈话领域内有威望的人”,“百姓意识”成为谈话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主持人出现了“见官三分矮”的问题,对于受访者一味地歌功颂德或是赞扬奉承,那节目效果必将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

其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是指眼睛的观察,也包括耳朵的观察。观察受访者在讲到哪个问题时神采飞扬,语调高亢;讲到哪个问题时情绪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帮助采访者抓住细微的线索一直挖掘下去,同时使节目节奏紧凑,避免冷场等现象出现。

有效的倾听同样重要。有效的倾听应做到两点,第一点为集中精力的倾听。不能左顾右盼,应把视线集中在受访者的面部,抱着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倾听,同时对受访者的话题做出适当回应,可以是一个赞许的明白的点头,也可以是语言上的反馈,总之要让受访者感到双方是在交谈,而不是他一个人的演讲。第二点为把握节目走向的倾听。有的受访者十分健谈,但容易把话题扯远,这时采访者决不能粗鲁地打断谈话,而应见机行事,巧妙地将话题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而有的受访者则不善言谈,叙事不清,这时采访者则应进行耐心的引导,抓住要点提问,梳理节目思路,力求使受访者做到言之有物。

另外,主持人的表情变化也应被列入话语技巧的一部分。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主持人,作为节目标准的提出者,他的表情反馈容易引导受众的感知方向,强化或减弱受众原有的对事物的看法及观念。主持人务必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夸张,不做作,把握节目走向和氛围,对受访者的回答做出适宜的表情反馈,避免过多的情感表露干扰了受众的理性思维。

四、节目架构

一期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有着外在的节目架构,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大概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和片段式三种。这里主要对电视人物专访的外在结构做简要介绍。人物专访节目结构也可按照三段法分割——开头、主题和结尾。每一部分都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应该考虑节目时长,使每一部分的效率最大化。

人物专访的开头应在短时间内呈现节目的精华部分,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开头部分可借助鲜活有力的照片及影像资料介绍受访者的突出成就或事迹,引出采访的原因及目的。

主体部分即呈现采访过程的部分。如果节目的采编时间有限,可借鉴被广泛采用的GOAL采访法。G即goals,了解受访者的目标是什么;O即obstacles,受访者在实现个人目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A即achievements,受访者最终取得了哪些成就成果;L即logistics,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如果图方便,一味地套用这个模式的话,节目必然走向同质化、模式化的深渊,最终失去观众。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长于为节目设置悬念,在节目中制造冲突和意外,煽动起现场观众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她的节目拥有一批忠实而稳定的观众。奥普拉在采访著名黑人电影明星悉尼波伊提尔时,干脆将华丽的餐桌,火红的玫瑰带到了节目现场,整个节目播出来,观众犹如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晚宴。

人物专访的结尾主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采访的感受和内容进行总结,在隐藏的层面上通过对受访者的总结介绍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呼吁人们走向真善美的道路。

本文所探讨的只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在采编播过程中的基本功,先期准备、现场构建、话语策略和节目架构还有很大的空间被充实,我们需要更多高媒介素养的媒体人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带来更多的新思路,提出更多更好的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策划方案。

参考文献

①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②陈景收,《浅谈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操作规律》,《新闻世界》,2012(9)

③汪苏娥,《人物专访结构谈》,《新闻与写作》,2002(6)

④王普普,《政要人物专访三要素——以法拉奇采访为例》,《新闻窗》,2007(4)

(作者:均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