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华
【摘 要】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同期声语言的广泛应用,给电视新闻的画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成为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因此也成为电视新闻记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具有凸显现场感真实性、增强互动性参与性交流感、“塑造”新闻人物更生动形象以及关注社会热点、营造舆论声势等作用。从笔者多年拍摄电视新闻的实践来看,只有紧紧围绕体现新闻主要事实的画面、体现环境特点的画面以及体现新闻亮点的画面拍摄同期声,才能为后期编辑制作赢得主动。
【关键词】电视新闻 同期声 电视画面
近年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传统和现代传媒的注意力竞争和受众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一种“白热化缠斗”的态势。在这其中,电视以其音画的完美结合而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将亿万观众牢牢吸附在荧屏前,大家既可以亲眼目睹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画面,又得以听到真切的现场音和新闻人物鲜活、个性的声音。后者,就是人们概称的电视新闻“同期声”。而随着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广泛应用,给电视新闻的画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已成为电视新闻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那么,何谓“同期声”?一般来说,记者在现场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各种自然声响,就是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这里的声响包括记者出镜解说、新闻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响效果等,它能逼真地表达和还原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有效强化报道主题。因而,对于它的运用,已经成为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必备要素之一。没有同期声的新闻,节目现场感大为削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倦,以致兴趣转移,反之,则会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现场直观的感觉,新闻的真实度就会大大增强。
具体说来,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有如下作用。
1、可以凸显现场感和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而同期声则是记者身在现场的一个重要的全息的证明。尤其记者现场出镜报道,会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身处其地,与周围环境、氛围融为一体。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央视除了直播全部赛事以外,还派遣大量记者奔赴多个分赛场,记者在赛前赛后,都在场外和场内出镜,采访球迷和各界人士,且口述报道时一气呵成,与球迷互动热烈,有力地烘托了氛围,让身在异域的国内球迷也一同分享着世界杯带来的点点滴滴。
2、增强电视节目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交流感,弥补其单向传输的先天缺陷
由于电视本身固有的特点,电视节目的播出系单向传输,难以进行互动,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观众具有选择频道的权利,却没有参与节目的自由。同期声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一厢情愿的弊病。比如,记者如果置身其中,将自己当做是观众视角的代表,通过巧妙提问,配以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往往就使得观众的求知欲、参与欲得到极大满足,畅快满足之余,从而间接实现了观众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
3、“塑造”新闻人物更为生动、形象
让采访对象说出恰如其分的话,是电视同期声的追求,而用镜头捕捉到一个人讲话时的语气、语调、神态,最能体现他的个性特点,单凭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刻画人物性格的。去年下半年,笔者到农村采写有关农村低保的新闻,被采访的老人用方言说:“现在每个月拿个百儿八十,俺们觉得老美啦。”这样原汁原味的话,把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表达得简洁又传神。原先是打算通过书面言语表述的,结果怎么说怎么觉得别扭“隔”。可以说,土得掉渣的方言同期声,为电视新闻节目增色不少。另外还有表情,同期声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还原日常交流中最本色的状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宜采用问答形式,形成交流感,消除陌生感,同时配以相应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从而使得画面更流畅,节目更自然。
4、关注社会热点,营造舆论声势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针对某一特定事件集中播出和释放出社会各界的心声,是营造舆论的最好手段。如央视和不少省市的电视媒体对温总理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抗旱、抗震、抗雪灾等重大事件,大量运用电视新闻同期声,让总理的形象跃然荧屏。真实的画面,配合以生动的语言、肢体动作、现场背景以及音乐的烘托,最大程度地刺激并统一了人们的感官视听。人们对党和政府的热爱和信赖感也油然而生。
结合我们多年拍摄电视新闻同期声语言画面的切身实践来看,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体会,就是:只有紧紧围绕主题拍摄同期声语言画面,才能为后期编辑制作赢得创作上的主动。
1、选择能够体现新闻主要事实的画面
能够表现新闻事实的画面会有很多,但也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为防止因不能突出主要事实而造成同期声画面一般化、无吸引力、让观众看了产生厌倦心理的问题,摄像记者在拍摄时首要的必须注意这一点。1987年,盐山电视台记者刘芳圃同志曾拍摄过一条题为《不动酒和烟,节俭办会餐》的新闻。该条新闻介绍的是盐山县在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期间,注意节俭办会的事。当拍摄县长同期声语言时,背景是清淡的餐桌和会议专用餐厅的条幅,很好地说明了主题。片子颇受好评,当年被评为沧州市好新闻一等奖。
2、选择能够体现环境特点的画面
每一条新闻都具有独特的环境要素,否则,此新闻要么是旧闻,要么是假新闻。环境特点是体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条件,也是说明主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同期声语言画面中配以表现特定环境的画面,会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使主题的表现如虎添翼。1986年,盐山电视台记者拍摄了一条题为《申树杰为七户农民颁发棉花高产奖》的新闻,申树杰自己是一个农民,颁奖大会在他家的小院子里进行,当时刚好下了一场雪。为申树杰录制同期声时,记者特别注意把他家院子里的棉花柴、雪景、参会农民、得奖农民手中捧着的奖品(科技书籍和收音机)等景物录制下来,这条新闻在省市县三级同时获奖,反响强烈,申树杰本人后来也成为河北省劳模、盐山县科学种田能手。
3、选择能够体现新闻亮点的画面
同期声语言画面不需要很多,但需要很精,记者所拍摄的画面,不要让观众认为是在填补空白,占用时间而故意加上去的。反而要让观众感到戏中有戏,亮点频闪,真正起到为主题增色的效果。2003年,盐山电视台记者曾拍摄过一条题为《三万元捐款为患病孤女保平安》的新闻。为了拍好县妇联主席胥宝霞同志的同期声语言画面,记者特意赶到沧州市人民医院孤女患者赵振芳的病床前,拍摄了她与胥宝霞主席握手的画面和小赵激动得泪流满面的场景,该条新闻被沧州电视台《沧州新闻》采用。片子播出后,沧州电视台新闻部主编专门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你这一个难得的镜头,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
有了上述这些能够突出主题的电视画面,使本来就很受欢迎的同期声语言显得更加生动感人,更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使我们的电视同期声语言与电视同期声语言画面产生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只要在采访中注重围绕主题拍摄同期声语言画面,那么我们所拍摄的电视新闻作品就会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新闻作品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自1986年以来,盐山县电视台开始注重培养记者拍摄电视新闻同期声语言画面,由该台记者拍摄的电视新闻先后有300多篇在省、市好新闻评选中获奖。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可以说,拍摄好同期声语言画面功不可没。笔者也倡导广大电视新闻同仁,要认真了解“新闻同期声”的来龙去脉,熟悉它的功用和作用,高度重视同期声语言画面的质量,让我们共同把“围绕主题拍摄同期声语言画面”这个课题做得更加完美,给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作者单位:河北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