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
【摘 要】每逢重大纪念日,媒体都要进行集中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相关的法治知识。而每年都会有的“常规”宣传,往往会陷入“程式化”的误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让重大纪念日的新闻报道出新、出特色、出影响,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达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去年“6·26”国际禁毒日的媒体报道为例,选取国内主流媒体作为范本进行内容分析并提出观点,以期对今后的国际禁毒日媒体报道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纪念日 媒体报道 国际禁毒日
每逢重大国际国内纪念日,如“国际禁毒日”、“中国法律日”、“全国法治宣传日”,国内媒体都会进行集中宣传,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及公众重视相关问题,起到预防及警示作用。鉴于毒品对人生命和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国际禁毒日”更是媒体宣传的重点。如何提升“国际禁毒日”等重大法治纪念日媒体报道的吸引力,让容易陷入“程式化”的纪念日报道出新、出特色、出影响,考验媒体的新闻策划及报道能力。本文将以去年“6·26”国际禁毒日国内媒体报道为例,论述媒体在重大法治纪念日的新闻报道如何增强吸引力。
一、借势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去年的“国际禁毒日”前半年多,在泰国湄公河金三角水域发生了震惊国际的“湄公河惨案”,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媒体也一直在跟进报道。5月10日,湄公河惨案主犯糯康移交中国警方。
6月26日当天,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禁毒特别节目“禁毒最前沿”。《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共同关注》、《东方时空》、《24小时》等各主要栏目都推出禁毒相关节目。节目中不仅有权威部门数据发布,还有大量惊险生动的现场和故事。其中,湄公河惨案制造者——大毒枭糯康的独家专访更因其和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得到受众极大关注。专访内容揭秘糯康武装贩毒集团涉嫌策划制造湄公河惨案背后的谋划实施过程,以及公安部督办这起案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专访节目本身因和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牵动着受众的神经,又恰逢“国际禁毒日”,可以作为很好的媒体宣传教育题材,因此在各主要栏目都有播出。
专访中,记者还特别向糯康问了一个问题:“有没有感觉毒品的危害?”,糯康回答:“吸毒对我身体危害很大。”通过制造惨案的大毒枭、同时也是吸毒者的口说出这一答案,对于受众的心理冲击力和警示作用可想而知,节目播出效果自然精彩。
另外一个和毒品有关的热会热点是发生在美国的“食脸男”事件。5月26日,美国街头一名裸体男子在大街“啃食”他人脸,事件发生后,引发社会极大猜测及恐慌。随后国际社会及媒体报道纷纷把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指向了“毒品”。在6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的《24小时》栏目中,重提该事件,并播出现场画面,在满足人们对社会新闻好奇与关注的同时,宣传了毒品危害的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运用“微博”新媒体平台,拓展报道方式
近两三年,网络微博兴起并为受众广泛使用,普及性非常强。“微博”除作为普通受众的“自媒体”个人信息发布平台,还成为机关及媒体机构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之一。目前,主流媒体基本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推广希望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或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发布渠道。
逢重大纪念日时,媒体官方微博通常会有相关新闻体现。在去年“6·26”国际禁毒日时,人民网新浪微博转发《新京报》的稿件《女子大学毕业后染上毒瘾 从富姐变赤贫现身说法》,另外还转发了人民网图说中国频道制作的《大城市·小人物:戒毒者的回归路》专题链接,扩大该专题影响。
因微博在受众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人民网微博粉丝数更是过百万,相当于一线城市主流报纸的发行量,在微博平台发布内容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南方都市报》媒体微博则转发了自制微视频《戒毒少年阿龙》。在十几分钟的视频里,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阿龙吸毒戒毒的过程。视频内容紧密结合“国际禁毒日”,除发布了官方机构公布的吸毒人员数据,另外还有对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采访,内容丰富,故事性和可视性都很强,体现了媒体对吸毒者及吸毒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层关注。
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自制微视频,《南方都市报》不仅弥补了纸质媒体新闻报道生动性不够的局限,还拓宽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外延,使300多万粉丝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这条微博和这一节目,引发受众对“国际禁毒日”的关注。
“微博”这一媒体平台地兴起,让原本发行渠道及目标受众都较为固定的传统媒体丰富了报道形式,拓宽了受众接触渠道,扩大了目标受众群,扩大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可以对受众起到更好的教育及警示作用。
三、“软”“硬”结合,兼顾权威性与人情味
重大法治纪念日的媒体报道内容一般会包括权威部门的数据发布、违法犯罪案例、当事人现身说法、公安干警工作等内容。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不同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不一样,报道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是,“软”“硬”结合,兼顾权威性与人情味已成为媒体在策划新闻报道时的共识。
去年“6·26”国际禁毒日当天,《人民日报》在11/政治版面上制作了“6·26”国际禁毒日特别关注专题,稿件标题为《贵州创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管理模式 阳光工程,照亮回归路》。由于《人民日报》的全国性党政媒体性质,该文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重点介绍“阳光工程”的模式。同时,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工作,虽然正文是介绍贵州的经验,配发的三幅照片却包括贵阳、河南、天津三个地区。正文内容既有政治视角,又体现人文关怀。在文章最后的“背景链接·毒情新特点”中,还有国家禁毒办、公安部禁毒局等权威部门对我国目前毒品泛滥情况及吸毒人员情况的介绍。整篇新闻有“软”的人情味,又有“硬”的数据公布,同时又有政治宏观视角,兼顾性较强,体现了党报的高度。
和党报相比,主流都市类媒体的“硬新闻”侧重资讯传递,体现权威性;“软新闻”侧重情感打动,体现人情味,并且两类新闻的区别性较明显。
以《京华时报》今年“国际禁毒日”当天的报道为例,在A03/要闻版刊登了新华社电文《云南广西新疆三地属毒品犯罪重灾区》,在A21/各地·综合版面刊发了《中澳破获特大毒品原料走私案》,这两条新闻都属于权威部门发布的“硬新闻”。而在A20 /各地·热点版面上的《换级别的怕死的别来禁毒大队-云南缉毒先锋谢家乔、孙洁警官的禁毒岁月》(据央视《面对面》采访整理)则以人性化的视角反映了缉毒警察的工作,可读性很强。
《南方都市报》则在当天A11/城事做了一个整版的禁毒内容专题,其中的《昔日派出所所长沦为瘾君子》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述,从人情人性的角度提醒人们远离毒品,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媒体通过“软报道”、“硬新闻”结合报道的方式,既达到信息传递的功能,又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可以极大地提升媒体报道的吸引力。
四、负题正做,体现媒体舆论引导力
我国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法治纪念日的报道既体现媒体的信息传递及教育功能,同时还体现媒体的服务功能,更考验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媒体在新闻报道时,不仅要反映违法者的犯罪事实,还要通过报道让违法犯罪者重塑生活信心,而不是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了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新闻报道应注意报道内容的平衡及报道方式的平衡。媒体在报道大量违法犯罪等负面新闻的同时,还应注意选取适当题材进行“负题正做”,加强正面引导,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
如天津滨海广播《记者关注》栏目在6月26日当天派记者走进天津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探访一名花季少女如何走上吸毒的道路。节目在6月27日播出,其中有一段被采访者的心声“特别后悔,这次我觉得挺有信心的,出去找份工作……”通过吸毒者这样有信心的表达,对其他吸毒人员起到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并为受众传递了一个正面的信息。
以上就是“负题正做”的方式,这样的报道方式从社会对吸毒者的关爱以及吸毒者自身的视角出发,既体现了媒体报道的人性化,又强化了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力,节目播出后,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博士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