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晖 朱长虹 熊承良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自新《婚姻法》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且其发生率随年级递增。[1]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主力军”。这是由于大学生性知识较缺乏,性态度较为开放,从而导致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的比例也大幅增加。[2]因此为大学生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生殖健康 性教育 生殖医学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100-03
目前很多学校相继开展了性与生殖健康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只给出了一般性的概念,没有集中在有关安全性行为、危险行为、怀孕、堕胎、性传播疾病等性与生殖健康这个核心领域,因此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问题。而对大学生进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尤为关键。这不但不会使学生性行为增加,还会推迟其初次性行为的发生,并使已有性行为的学生中安全性行为的比例增加。[3]同时,高质量的性健康教育,可以预防性病等的发生。[4]本文将结合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十年来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的本科教学经验,就性与生殖健康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一、性与生殖健康教学内容
(一)性教育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性知识较缺乏,性态度较为开放等现实情况。李帅对北京8所高校202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进行婚前性行为,不介意未来配偶有过婚前性行为,同意未婚同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为18.1%,只有50%的大学生性伴侣数为1个,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性态度已经相当开放。[5]某大学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性态度较为开放,49.1%的学生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15.5%的大学生发生过性行为,而性知识较缺乏,大学生对性知识总及格率为35.1%。[6]而且大学生对性文化了解度较低:对我国性文化的了解度,最低为0,最高只有28.7%,不知道率高达83%;对国外性文化的了解度,最低为0,最高为8.1%;对中外性文化差异的了解度,最低为0,最高为19.3%。[7]
大学生除性知识水平偏低外,性知识结构也不合理,这种不协调会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威胁。[8]他们片面地认为性知识主要指性生理、性行为,而对性心理、性道德观与性法制观等性知识模模糊糊。大学生发生性行为,过半的学生是为了发展爱情及满足自己及对方的欲望,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感官的快乐,所以针对这种心理,建议加强性纯洁教育。[9]在很多学校开展的性教育中,人类生殖系统讲解仍占主导地位,在性别特征、负责任的性行为及安全性行为方面则缺少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开展《性医学》专业选择课,内容包括:①绪论:概念、东西方性发展史、性医学研究对象和内容。②性生物学基础:性器官的解剖生理、性反应与性行为。③性心理学基础:概念、本质、人类性行为、性健康。④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性: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老年期四个阶段的性。⑤性功能障碍:概念、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性功能障碍。⑥性心理障碍:概述、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⑦性咨询和性治疗:概述、性咨询的技术、性治疗的理论模式和技术。⑧药物与性功能:降低性功能的药物、增强性欲的药物、嗜好品。⑨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艾滋病。⑩常见疾病与性功能: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女性相关疾病等。从上看出,性医学包括性生物学、性心理学、性临床学乃至性社会学等内容,与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10]性医学教学既可以传授性医学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心修养,同时还可以普及科学的性知识,倡导文明的性观念,对增强人们的性健康及推进性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11]教学实践也证明,性医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
(二)避孕节育
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婚前性行为应当采用避孕措施,但是真正采取避孕措施及正确掌握避孕知识的大学生只有50%左右。郭静对北京市1126名大学生调查发现,仅有58.78%的大学生每次性行为均采取避孕措施,21.85%能准确选出所列的紧急避孕方法。[12]刘丽丽对成都市5所高校女学生调查发现,安全套和避孕药的使用率分别为49.4%、13.1%;能正确计算安全期的有41.7%;知道紧急避孕药有效服用时限的有27.2%。[13]从这可以说明当今大学生对于避孕方法的掌握仍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重视。周远忠等调查大学生在接受避孕节育专题讲座前后,其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变化,发现通过干预,大学生对避孕节育的认知率提高,性交行为时每次采取避孕措施比例升高,半年内发生过意外妊娠的比例下降。[14]同时该结果也显示经过讲座后反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的比例下降,大学生性态度更加开放,提示在性教育中应强化性道德和性节制的教育。[15]
为了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各种避孕方法的优缺点及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专门开设了《避孕节育》专业选修课,其内容有:①绪论:国内外避孕节育现况、发展简史及生殖健康意义。②男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与避孕原理。③易受孕期知晓法避孕(自然避孕法)。④屏障避孕法。⑤甾体激素避孕药。⑥紧急避孕药。⑦宫内节育器。⑧避孕方法知情选择。⑨男性新型避孕节育方法展望。⑩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人流、药流、引产)及其对后续生育的影响。为了让大学生了解妊娠后的流产给身体带来的各种损害,从心理上抵制流产的发生,从行为上加强安全措施,本避孕节育选修课加强非意愿妊娠及流产风险等教育,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性教育。
(三)临床生殖医学
在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生殖健康定义为:指于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因此,生殖健康表示人们不仅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还要保有生育能力。随着性成熟年龄不断提前,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大学生婚前性成熟期不断延长,再加上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有较大变化,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和需求日益凸现。[16]这不仅仅表现在流产率及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同时高校大学生生殖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7]。刘丽丽在对学校门诊就诊的未婚女生的调查统计中,知道有性生活后应定期妇查者约占1.2%,而大多数学生仅在身体出现不适后方来就诊,没有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的概念。[13]而这些情况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生殖健康及今后的生育能力。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自我的生殖能力保护,及早发现及治疗生殖相关疾病,防止不孕不育的产生,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专门开设了一门《临床生殖医学》专业选修课,其内容有:①男性不育症的总论。②无精子症的诊断与治疗。③少、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的诊断与治疗。④死精子症、多精子症的诊断与治疗。⑤白细胞精子症、精液液化异常的诊断与治疗。⑥女性不育症的总论。⑦多囊卵巢综合征。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⑨高泌乳素血症、反复性自然性流产的诊断与治疗。⑩优生优育等。
(四)辅助生殖技术
辅助生殖技术是指通过对卵子、精子、受精卵、胚胎的操作处理,最终达到治疗不孕不育的系列技术。辅助生殖技术是生殖健康的一个新发展领域,突破性的成熟层出不穷,如试管婴儿、胚胎冷冻、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等,这些都将为人类的生殖健康开创更美好的前景。同时它的应用对于人类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挑战,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伦理问题,如供精人工授精、体外授精是否破坏婚姻和家庭和睦;供精人工授精和供精的、供卵的、供胚胎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生育的孩子之真正父母的认定;“代孕母亲”现象是否合乎道德;非在婚姻妇女能否进行供精人工授精等。[18]
辅助生殖技术对大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吸收力,因此他们非常愿意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及教育。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近期开设了《辅助生殖技术》专业选修课,让大学生在对目前医学前沿发展有所熟悉的同时,也更如深层次地了解两性的生殖奥秘,并帮助他们设立正确的生殖健康观念。其内容包括:①绪论。②精子发生及卵子发生。③受精及胚胎早期发育。④人类生殖功能的评估。⑤精液冷冻及人类精子库。⑥体外受精技术。⑦体外受精衍生技术。⑧辅助生殖技术并发症。⑨微创技术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⑩生殖伦理学等。
二、针对不同人群的性与人类生殖健康教育内容
(一)学习阶段不同
王慧燕认为,针对大一学生的特点,应该为他们讲授性生理、卫生保健常识、女性常见病防治等内容;大二、大三则注重性心理、性生活、避孕知识、性病、艾滋病等知识的传授;大四及研究生在了解以上知识基础上,可进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19]任利华等调查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率呈升高趋势,其中大二与大三之间性行为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大二下半学期和大三上半学期是大学生性安全教育的关键时期。[20]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随着大学生对性与人类生殖健康知识的认识不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要也更细致、专业。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十年前开设《性与人类生殖》时,上课人数场场爆满。而后根据专业需要同时开设了《性医学》、《避孕与节育》、《临床生殖医学》三门专业选修课。当年开设《性医学》、《避孕与节育》时,学生报名踊跃,《临床生殖医学》因为人数不够也未开课。而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二年,《临床生殖医学》选课人数高达100人。这个现象说明,学生在对性及安全性行为等知识充分知晓后,对于如何保持自己的生育能力,防止生殖疾病的发生等有了进一步的知识需求。
(二)性别不同
男女大学生对性与人类生殖健康的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夏苏建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采取避孕措施方面意识比男生强,而男生性知识得分高于女生。[21]宁波大学园五所高校开设生殖健康公选课后,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由授课前的4.10%~50.68 %上升到授课后的72.60%~100%,且女生成绩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此方面的知识更重视。[22]女大学生对性教育的需求迫切,同时她们需要广泛、全面的性知识,这就要求性教育时应提供适宜女大学生的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23]笔者在性与生殖健康的授课中发现,男生与女生所关注的教学内容有所差异,男生偏重于性知识相关的教育,女生更关注避孕节育及生殖保护相关知识。由此看出,可以适当开设专门针对男或女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而这部分内容可能以小课讨论的方式更为适宜。
大学生的性与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根据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以及他们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抓住教育重点,提高教育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郝雁丽.西安市大学生性现状及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6):76-79.
[2] MA QQ,MASAKO OK,CONG L,et al. Unintended pregnancy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astern China.Contraception,2008,77(2):108-113.
[3] F.Caron,G.Godin,J.Otis,et al.Evaluation of a theoretically based AIDS/STD peer education programon postponing sexual intercourseand on condom use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4,19(2):185-197.
[4] Ross DA.Behavioural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HIV risk: what works.AIDS. 2010,24(4):4-14.
[5] 李帅,崔政坤, 陈乂恿,华欣洋,朱文丽.大学生性行为与医学教育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23-925.
[6] 陈敏,叶运莉,刘娅.某医学院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46-548.
[8] 张夔.大学生性知识的现状及教育思考[J].重庆医学,2009,17(8):2253-22254.
[9] 杨素萍.从安全性行为到“性纯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47-50.
[10] 毕焕洲.性医学[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11] 毕焕洲,冷敏.关于在医学院校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的经验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10,19(6):3-5.
[12] 郭静,张爽.北京市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904-906.
[13] 刘丽丽,王红静,谯华丽,杨媚,胡丽娟,唐瑶.1205名女大学生性行为及妇科炎症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912-914.
[14] 周远忠,熊承良,庞雪冰,肖敦振,官黄涛,王敏.高校学生避孕节育干预的效果评价与分析.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1,29(6):434-437.
[15] HadzicM,KhajeheiM. Beyondthes afesex propaganda.IntJ Adolesc Med Health,2010,22(2):219-27.
[16] 张艳清.玉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02-2804.
[17] 郭虹.女大学生妇科疾病236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4):451-452.
[18] 雷明明,冯泽永,唐秋姗.关于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学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11(416):28-31.
[19] 王慧燕.高校女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135-136.
[20] 任利华,高凌,张合喜.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医学生的婚前性行为现状及性安全认知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6-8.
[21] 夏苏建.广州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5):315.
[22] 赵凤霞.大学园区开设生殖健康教育公选课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0-21.
[23] 王宏,符勤怀,余虹,许迎伟,彭伟池,廖业波.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1):3214-321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