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华
摘 要:“偏偏”和“偏”是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表示转折。本文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从语义义项关联性和主观性的角度考察它们的异同。经考察,发现“偏偏”侧重于表达主观评价,更多地表达说话人对施事者的态度和评价;而“偏”侧重于表达主观愿望,主要是施事者的主观想法。简言之,二者的区别为:偏偏+[主观评价]/偏+[主观意愿]。
关键词:偏 偏偏 语义分析 主观性
一、引言
“偏”和“偏偏”是两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混淆的一对近义副词。一般认为,它们能够表示强调的语气,两个词在语义上都有“故意跟外来情况或客观要求相反,表示客观事实跟主观愿望相反”的意思[1]。这种没有很大差别的意义给留学生学习带来一些困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看两组句子:
(1)不叫他去,他偏/偏偏去。
(2)好容易找到了他,偏偏/偏又碰上小李拉他去办事。
(3)我不会跳舞,你偏偏让我跳,踩疼你的脚了吧?
(4)他学习很努力,考试的时候偏不及格。
上述例句(1)、(2)两句中,“偏”和“偏偏”是可以互换的,两个词都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在实际学习中,留学生造出了(3)和(4)这样的句子,例(3)中用“偏偏”是说不通的,“偏偏”不能用在这个位置,而应该用“偏”。例(4)中“偏不及格”似乎也能说,但是不如“偏偏不及格”表达的意思更加贴切。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偏”和“偏偏”既有相同的用法也有不可代替的用法,本文试图对“偏偏”和“偏”两词的语义、用法及表达的情感差异作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结论,也希望这些结论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偏偏”和“偏”的基本释义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偏”的解释是:
[副]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比用“倒、反、却”语气更坚决。常与“要、不”合用。
“偏”表示故意跟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的例子非常常见,比如:
(5)不叫我去,我偏去。
(6)老韩偏不答应,你有什么办法。
上述例子中的“偏”分别位于句中两个小句的前一小句和后一小句,表示跟要求和客观情况相反。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偏偏”的解释是:
(1)同副词‘偏,这项用法以‘偏为主。
(2)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
(3)表示范围,仅仅;只有。含有不满的口气。
“偏偏”的第一个用法同副词“偏”,引言中例(1)、例(2)两句中“偏偏”和“偏”可以互换,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用法如:
(7)我昨天找了你好几次,偏偏你都不在家。
(8)偏偏赶这阵儿他在闹病,这事你看怎么办?
例(7)表示“你不在家”这个事实和说话人的主观想法“我以为你在家,所以我去找你”是相反的。例(8)表示“这阵儿他在闹病”跟说话人的主观想法“以为他很健康,能帮忙处理这事”相反。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偏偏”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相反的用法。
“偏偏”的第三个用法则是表示“仅仅、只有”,比如:
(9)小朋友都认真听老师讲课,偏偏他一个人搞小动作。
(10)大伙都准备好了,偏偏老杨磨磨蹭蹭的。
两个例子中的“偏偏”都表示仅有的意思,并且带有说话人的不满情绪。
以上是《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偏”和“偏偏”的基本释义。基本释义为我们展示了两个词的基本用法和表达的意思,很好地解释了引言(1)、(2)两句中两者可以通用的原因。但是单看这些释义和用法,并不能解释例(3)和例(4)中两词不能通用的现象,要解释其原因并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我们需要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入手进一步阐释。
三、“偏偏”和“偏”的语义分析
通过吕叔湘先生的解释,我们得到“偏偏”有三个基本义项:第一,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第二,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第三,表示仅仅、只有。
三个义项看似各自独立,但又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于我们分析句子时所站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比如:
(11)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酒吧,为什么老张偏偏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
“老张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酒吧”是客观事实,根据推理,老张不应该去一家卖毒品的酒吧喝酒,可是他却“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是老张故意跟外来要求“不应该去卖毒品的酒吧喝酒”这一情况相反,符合第一个义项。站在老张的角度来看,则表明了他是有“想进卖毒品的酒吧喝酒”这一想法的,这与第二个义项是相一致的。
以上分析表明,“偏偏”的第一和第二个义项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由于我们所站的角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语义区别。第一个义项侧重于句中施事者的主观想法,表达一种施事者有悖于常理的做法和决心;第二个义项侧重于说话人对句中施事的判断和预想,会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言外之意。
陈熹(2008)分析了义项间的这种联系,他列举了“老张的病还没完全好,可他偏偏要去上班”的例子,认为“老张的病还没完全好”是客观事实,根据一般逻辑推理,他应该继续休息,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他要上班”。符合第一个义项的释义。这是站在说话者的角度来理解,确实是这样,但如果我们站在老张的角度上看,正表明了他“决心要进行某动作”——“要上班”,恰好符合了第二个义项。陈熹的看法与我们是一致的。
第一、二个义项都表明了一种与事实常理的相悖,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那么第三个义项是否也和它们存在一定联系呢?朱志平(2005)指出:“多义语素的义项在语义上是具有共同属性的。”“各个义项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偏偏”的本义是一种与客观事实的相反,由于侧重点不同形成了前两种解释。而第三个解释正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