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极限运动,最早接触山地自行车是在1996年,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在城市里骑骑台阶、马路牙子和过街天桥,后来才知道可以上山骑山路。
1997年初我和一群车友开始在北京的西山一带(模式口、八大处、快活林、香山)上山骑山地车越野。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非常刺激,下山时高速通过树林、岩石、泥土、灌木时的那种感觉无比美妙。当然,为此身体上也付出不少代价,磕磕碰碰都是常事。
后来慢慢感觉越野放坡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和车都要承受不住崎岖山路的颠簸了。起初只是在山地车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装,更换长行程前叉和后避震车架。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自豪地说,当时我就拥有了国内第一辆有速降车含义的全地形车了。
1999年的北京自行车展对我来说是个转折,因为这让我拥有了真正的速降自行车!骑着速降车从山路上俯冲下来的感觉无与伦比。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山地速降这项自行车运动,之后参加了国内举办的各种速降赛事,还萌生过做职业车手的念头,因为山地车速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大家都说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运动之一。
不是比胆量,而是比技术
首先必须纠正一种观点,山地车速降不是高危运动,而是一项胆大心细的运动。速降,不是比谁更胆大无畏,而是比技术,是在你拥有的技术范围内寻求突破。面对陡坡、岩石,不比谁勇敢,是比谁能运用自身的控车技术去达到最快、最完美。
速降,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从A点到B点,通过崎岖的山路,谁最快谁就赢。
速降车是山地车里最重型的,它稳定性高、结实耐用、抗冲击,正常情况下整车重量可达18公斤。前叉冲程200毫米以上,车架避震最大冲程可以达到254毫米,骑着它至少从二层楼上飞下来是不会有问题的,驰骋在山路上如履平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速降的油压刹车,对 四活塞八寸大碟,能使你在飞速下山进入弯道、乱石区的瞬间减速,把车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第一次骨折
大家都认为山地速降是一项很危险的运动,整天和陡坡岩石打交道,动不动就掉下山或是摔飞十几米,摔车受伤更是家常便饭。其实没那么严重,因为我们训练、比赛都要全副武装:头盔是有护嘴的全盔,还要带风镜,全身全甲护胸、护背、护肩、护肘、护胯、护大腿、护膝、护迎面骨。身着它们会使你在摔车时很难受重伤,但是在高速摔车时那就说不准了,因为飞落在哪里的可能性都有。
我15年速降生涯里的第一次骨折,是在2012年8月长沙黑麋峰全国速降赛的比赛中。我最后一个发车,出发两百米左右一个落差飞下落地时土质松软,前轮一窝,连人带车就前空翻飞出去了,没有护具的脚踝精准地撞在碗口那么粗的竹子上面,起初我还以为是常规摔车,想憋口气站起来继续比赛,这样还可能追得上。等一起身,感觉不对了,这次和以往不同,从未有过的巨痛,回身坐下看了看右脚,尝试着抬了一下小腿发现脚踝松动脚尖下垂,就知道肯定是骨折,要退赛了(这么多年终于轮到我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我镇定地向跑过来的赛道裁判说:“我退赛。还有,叫救护车和担架,我脚骨折了。”后来送到长沙部队医院拍片确认右脚外踝骨折(腓骨)。回京后在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做了修复手术。
这次受伤不会让我停下速降的脚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通过休养锻炼还可以恢复,而且我觉得对运动影响不会很大。
术后三个月,我开始滑雪,一个雪季参加了六个比赛,拿了五个冠军。今年4月底的速降热身赛拿了个冠军。现在只需再手术一次把钢板取出就可痊愈,今年赛季来临就又可以驰骋山间了。
玩家推荐
速降胜地:北京西山
北京西山是北京山地车爱好者的福音,山路纵横交错,除了本有的名字以外,速降爱好者们还给一些路段、地点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像模式口、一号道、二号道、虎头、观佛台、海军、快活林、段墙、马道等等。
其中有两条道很值得讲一讲。首先就是模式口大宽道,只要去香山骑车的人都知道,正爬、反下都很好玩。这段山路比较宽,比较缓,非常适合初学山地车越野的车友,是不错的入门路段。正爬上山从模式口市场、法海寺或冰川博物馆都可以,一路缓坡宽道,途中会有几个小难点,经过观佛、七处可以一直骑到香山。反着下则是一条很好玩的速降初级练习道,这只是在慢慢骑的情况下;如果改成高速骑行放坡,那就是一条速降比赛路线了。在这段山路上举办过很多越野赛和速降赛,称得上是北京山地车速降赛段的鼻祖,也是一条山地车越野路线主干道。补充一句,我在1997年第一次骑车上山就爬的是这条路线,16年来还经常去,去年还在这里拿了一个速降冠军。
另外一条就是虎头速降道,在八大处的西南方。我不知道名字的由来,但光听这名字就够狠的!为什么叫速降道,是因为这条线路山地车反爬上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它不是一条越野路线,有几个落差和难点就连爬山的徒步爱好者都觉得困难,他们很惊讶我们是怎么骑车下去的。赛道比较长,比较窄,整条赛道有一半是岩石。这里是每年必有的速降赛分站之一,被大家公认为华北地区难度最大的速降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