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娜
卡洛斯·布洛桑(Carlos Bulosan,1913—1956)是菲律宾裔美国作家和诗人。是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律宾裔作家团体中最具成功潜质,最为惊艳和最具现代性的一员”。其作品如散文诗般简约洗练,犀利直率;讲故事般的叙述风格又使得作品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作品主要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律宾移民在异域他乡充满屈辱、压迫、痛苦和非人性待遇的美国梦追寻之旅。卡洛斯一生曲折坎坷,生活困顿,贫病交加,却始终奔走于受苦受难的同胞中间,用笔和行动践行着对同胞和受苦众生的悲悯和热爱,执着于对非人性种族歧视制度的控诉和挞伐,坚定于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希冀和追寻。
卡洛斯,布洛桑1913年11月2日出生于菲律宾中部的比纳罗南(Binalonan)乡村。兄妹五人,父母均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对当时菲律宾世代为农的乡下人来讲,“拥有土地才拥有希望”。但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并没有对所耕田地的直接和永久使用权。以在外地主(absentee Landlord)和资本家为核心的统治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加剧了当时社会经济和局势的动荡和紧张。农民辛苦耕耘的土地,毫无理由地被地主收走或转让给新的雇主。即使未被转让,年复一年无理由上涨的地租,也使农民不堪重负。地主的剥削,激起农民的不满和反抗。起义在菲律宾国内此起彼伏。但当时统治阶层代表着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法律和各项规定亦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和实施。农民根本不可能通过正常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卡洛斯家所处的境况与其他菲律宾贫苦农民毫无差异。全家人的生计几乎全部依靠几亩薄田。为了让卡洛斯的三哥顺利读完高中,全家省吃俭用,辛苦劳作,父亲也不惜把家里最後一公顷土地抵押出去。全家寄予厚望的哥哥虽然顺利毕业,找到一份体面工作,但微薄的薪水和後来的因故辞职,让赎回土地的可能完全归零。由此,全家人陷入绝境。没了土地,没有根基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困窘不堪。
13岁的卡洛斯告别父母,独自—人来到欧美商人和菲律宾富商云集的小山城。找工作的历程充满艰辛,这段日子,他除了偶尔打些零工,经常食不果腹,不得不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卡洛斯以後的人生轨迹,也开启其文学启蒙之路。一位做大米生意的商人可怜他,让他帮忙搬运大米,并介绍其成为美国白人玛丽的家仆。玛丽在图书馆工作,她看到卡洛斯喜欢看书,就让他去图书馆帮忙。这段经历,让卡洛斯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後,卡洛斯回到家乡,已无土地的家庭,更加破败不堪。老屋被卖,父亲生病,母亲带着年幼的妹妹卖咸鱼勉强维持生活。哥哥们的逃离,学校美式教育,《独立宣言》,鲁滨逊精神及林肯总统的励志故事让卡洛斯坚定逃离水深火热的菲律宾,加入追求幸福和安定生活的移民潮。经几年修路、做家仆和捕鱼的辛苦准备,卡洛斯17岁乘上赴美的轮船。此後,卡洛斯离开了父母和故土,踏上寻求美国梦的艰辛之旅。
1930年7月1日,怀揣着无限希冀和向往的卡洛斯到达西雅图。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惨淡的就业市场和竞争如狼似虎的社会,把追寻美好生活的少数族裔逼于生活的最边缘。来自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和仇恨,以及本族同胞的压榨撕碎了那薄如蝉翼的美国梦,卡洛斯亦从天堂的黄梁梦中惊醒,坠入充满艰辛、折磨、迫害和摧残的地狱。初来美国的卡洛斯和其他同船的菲律宾人成为丛林法则刀俎之下的鱼肉。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的卡洛斯到达美国的当晚,在西雅图的一家旅馆里被骗。第二天,他和其他船友被旅店老板以每人五美元的价格卖到阿拉斯加一家罐头工厂做苦工,连行李都被店老板扣留。布洛桑在阿拉斯加苦干了一季,只得到了13美元工资。
接下来的日子,卡洛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种族歧视和迫害的高压政策使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雪上加霜。比如对于当时在加州的菲律宾人,由于种族主义的盛行,面临十大困境:无权购买或租赁不动产、无权在政府服务部门工作、无权在加州结婚、无权与白种女人结婚、无权从事法律工作、无权入美国籍、被救济机构歧视、无法阻止警察像对待罪犯一样对待他们、无法改善住房条件、无权享用公共娱乐设施。菲律宾劳工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贫穷、迫害和逃遁无处不在。
布洛桑在华盛顿州东部的果园摘苹果的经历触目惊心。眼看苹果快摘完了,却想不到工头带着大伙的工资逃跑了,正在大家垂头丧气的时候,又遭到仇视菲律宾人的当地白人突袭。白人放火烧了他们居住的工棚,趁夜色朝着毫无思想准备的菲律宾劳工开枪射击。布洛桑在同胞带领下,逃出枪战现场,捡回一条小命。在洛杉矶,卡洛斯亲眼目睹白人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枪杀手无寸铁的菲律宾同胞。在美国的大街上,巡警会无故拦截菲律宾人车辆。菲律宾劳工经常无故遭袭,枪杀菲律宾人就像踩死一只蚂蚁。在加州,法律规定,菲律宾移民不能与白人女性通婚;即使被发现与她们在一起,也会受到非人性的盘查、诘问和处罚。在种族歧视高压政策之下,卡洛斯和他的同胞囿于充满枪杀、赌博、皮条客和各种堕落肮脏的单身汉社区,过着非人的生活。在惨无人道的种族主义者面前,菲律宾劳工不愿再像被宰杀的羔羊,他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工会组织,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卡洛斯作为菲律宾十万移民中的一员,其在美国的早期阶段也积极参加这样的工会组织,为争取改善自身、同胞和处于边缘少数族裔的生活和保障他们的权益而抗争。
在1930--1940期间,卡洛斯除了直接参与到拯救同胞的工会组织和各种团体活动中,还开始拿起笔控诉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罪恶。1934年,卡洛斯为《新潮》(the New Tide)撰写文章。这份双月文学杂志,由菲律宾移民群体主办;在白人主流社会看来,所刊文章观点激进。卡洛斯正是因此文学杂志,逐渐为菲律宾族裔作家团体所熟知;同时借此,他还结识了当时美国文坛诸多知名作家。除了这份杂志,在此阶段,卡洛斯还为《菲律宾联邦时报》撰写政治新闻稿;另外,他还以菲律宾族裔移民工作和生活所遭遇的问题为话题在斯多克顿(stockton)地区的两家报社撰写专栏。
卡洛斯仅仅受过三年正规学校教育,他在同胞启发和友人帮助下,通过刻苦努力和勤勉好学,使写作变成专长,并且以此武器为同胞利益奔走呐喊,控诉同胞所受的种种非人性的种族歧视和迫害。卡洛斯身体赢弱,经常为疾病困扰,但是从未间断过学习。他埋头于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博览群书,保持一天一本书的进度,所看的内容亦从儿童读物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早年教育的不足,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广泛的阅读,为其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6年,年仅23岁的卡洛斯,因长期生活的艰辛不幸身患肺结核,住进医院,一年之内右肺做了三次手术。在这漫长的两年住院时间中,布洛桑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与政治书籍,并写了大量的读书心得。高尔基、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肖洛霍夫、鲁迅、卡夫卡、海涅、托马斯,曼、罗曼,罗兰、恩格斯、摩根、笛福、麦尔维尔、惠特曼、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布洛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医院读书的同时,布洛桑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并且开始写自传。阅读让卡洛斯更坚定了作为一位作家,用文字拯救受苦受难者,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激发人们永远怀着信心和希望去建立新秩序的信念。卡洛斯曾回忆这段住院时光说:“对我来说,写作是种快乐,是种热情,虽然我的躯体赢弱疲惫……我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切断电话,拉下窗帘,把万恶的现实世界统统关在门外,我知道我为写作而生的使命。”
卡洛斯希望借写作为同胞发声和宣传菲律宾文化的愿望,还有他的个人命运,随时代大格局的变动发生着改变。自1940年伊始到1950年间,美国国内经济大萧条的终结,“二战”序幕的拉开以及整个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到卡洛斯和其他菲律宾移民的生存状况。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美国此时也因珍珠港事件,公开对日本及其协约国宣战。菲律宾作为美国的殖民地,其军队亦作为美国军队的一个分支,在“二战”期间,以美国军队的名义在欧洲战场服役。菲律宾和美国战争同盟的关系,使得之前在美国备受迫害的菲律宾移民生存境遇有所改善。也正是在此阶段,卡洛斯的作家身份得以在美国确立。
从1942年到1946年,卡洛斯完成其一生最为重要的几部作品。包括诗集:《来自美国的书信》《致美国颂歌》(1942),纪念阵亡士兵的《不丹之声》(1943);短篇故事集《父亲的笑语》(1944)和最为知名的自传体小说《美国在心中》(1946)。这部自传体作品是亚裔美国文学中的经典,曾被《展望》(Look)杂志赞誉为美国最重要的50本作品之一,更被菲律宾後裔视作重建菲律宾移民历史的活源头。全书共分49章,以简约、流畅的语言和自然主义的手法,详尽展现同名主人公从5岁到29岁,在菲律宾以及在美国西部各州做流动工人,并自学成才逐步成长为一个作家的坎坷经历。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同名主人公卡洛斯历经千难万险的个人成长史,亦是菲律宾人民寻求自由、平等、幸福、爱与希望的民族心酸血泪史。作品内描绘的不论是菲律宾农村场景,父母亲的含辛茹苦,统治阶级的专横,还是种族压迫的血腥味,以及逃亡生活的艰险刺激,均鲜活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整部作品倾注了卡洛斯对罪恶制度的痛恨和对自由美好的追寻,是卡洛斯一生的经典写照。《星期六文学评论》曾高度评价这部小说道:“所有感兴趣于举证不宽容美国的人们,应当拜读布洛桑先生这部作品。此书激发起的义愤填膺之情,会让他们下定决心,砸碎这万恶的种族歧视政策。”也正是这部作品,使得沉寂几十年的卡洛斯,得以被亚裔後代重新发掘,从而进入美国文坛的经典作家行列。
1950年之後,战後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肃杀氛围,让积极投身拯救同胞于水深火热美国种族制度的卡洛斯,深陷危险境地,作家生涯也急转而下。因参加左翼和社会主义活动,他被列入联邦调查局的黑名单中。尽管危险重重,卡洛斯仍坚持积极参加工会活动,并为国际长岛工人协会(international longshoremen workers union)编写1952年的年鉴。政治迫害、饥饿困顿和缠入疾病最後还是拖垮这位一生都在为同胞权益奔走、控诉和呼喊的年轻人。1956年9月11日,饱受肺结核和长期营养不良折磨和摧残的卡洛斯永远闭上了双眼。
卡洛斯一生坎坷,经历众多迫害、痛苦和煎熬。但是打开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的对菩、平等和自由的执着追寻:跳动的是其对同胞和所有经受迫害和折磨众生的悲悯和热爱:充盈的是对不公制度的控诉和鞭挞;流动的是对人性和善恶的严肃思索。或许正是因为卡洛斯超越种族、肤色、民族、阶级和地域的界限,对众生面临的苦难的思索和对真善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渴望和追寻,奠定了其在亚裔文坛和整个美国文坛的经典作家之位。